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日(1524年1月7日),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唐寅)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身后安葬在桃花塢北,膝下僅遺一女,后唐寅弟唐申以子唐紹宗(字兆民)過繼予唐寅。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
關于唐伯虎一生最大的梗和最大的坎,即《唐伯虎點秋香》的淵源和他被黜落的功名,在其誕辰時已通過文章《被徐霞客爺爺坑了的唐伯虎,知音居然是達·芬奇》介紹。
?差點被九族唱【聽我說謝謝你】?
雖然在《唐伯虎點秋香》里在太師府的斗智斗勇屬于虛構,但其在寧王府做幕僚的經歷和脫身卻也著實驚現。
正德九年(1514年),于江西南昌,任寧王朱宸濠1幕賓,唐寅在幕府,發現寧王謀圖造反,于是飲酒狎妓、裝瘋裸奔,逼得寧王放他回蘇州。
寧王宸濠厚幣聘之,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穢。宸濠不能堪,放還。
《明史》
唐寅這番表現,倒是得到當年朱棣還是燕王時期的精髓,畢竟當年朱允炆削藩前監視朱棣的時候,朱棣也是裝瘋賣傻逃過一截。而寧王一系,也因初代寧王被燕王起兵時候,威逼利誘拿下其兵權,結果稱帝后又把寧王封國遷往江西南昌,最終埋下寧王系與皇帝系的宿怨。所以,都怪朱棣。
朱棣:莫挨老子
最終的結局就是,寧王真的反了,然后被圣人王陽明給平了叛亂,最后整個寧藩被撤,如果唐伯虎一條路走下去,真的就是只能在刑場聽九族一起唱:聽我說謝謝你……
?一生難忘自己曾是南京解元?
唐伯虎從小聰穎,十六歲就考取案首,而且是在學子眾多的蘇州斬獲魁首。
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
——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銘》
二十八歲得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名,自此,唐伯虎=唐解元。
戊午,試應天府,錄為第一人。
——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銘》
而和唐伯虎同為江南才子的他們,其中文徵明九試應天還沒過,祝允明五試應天才考過,唐伯虎卻一次就中,甚至還是應天府的解元公,高中頭名才子知名也算實至名歸。唐寅的畫作中有一印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雖然歷代對此作品之真偽也頗多爭議,但此名遂為后世流傳,稱之為“風流才子”、“風流畫家”等。
唐伯虎畫像
高中南京解元后,唐伯虎難掩喜悅之情,寫下了《領解元后謝主司》一詩。詩中寫道:
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咸思備掃除。
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
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
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可惜之后命運斗轉之下,遭遇科場泄題舞弊案牽連入獄。出獄后的唐伯虎被終生禁考,并發配到縣衙充當小吏,仕途之路從此被斬斷。遭此劫難,唐伯虎心灰意冷又深感屈辱,他沒有去縣衙就職,而是選擇了回家。
在之后的人生中,唐伯虎孤苦潦倒,命運多舛,但他卻始終難忘自己曾經是南京解元。
唐伯虎的“南京解元”印
《唐寅書心經一卷》經首是“南京解元”印,藏書《三辰通載》上是“南京解元”印,《唐寅書七言律詩軸》上也是“南京解元”印,在他所作一些美人圖里,也印的是“南京解元”印。
王蜀宮伎圖,含“南京解元”印
陶谷贈詞圖(局部),含“南京解元”印
山路松聲圖,含“南京解元”印
唐伯虎念念不忘“南京解元”,也是人之常情,因為這是他其意氣風發時接踵而至的陡轉直下,然后人生就只有起起落落落……這個“南京解元”見證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文中注釋:
①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號畏天,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玄孫,繼為寧王。發動宸濠之亂,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而后處死。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亂或宸濠之亂,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知府伍文定平定。寧王朱宸濠于鄱陽湖戰斗中被俘,被處決于通州,寧藩亦除。
編輯|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