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爾濱頻上熱搜,由于大批南方人去東北旅游,帶火了“南方小土豆”“土豆公主”“小金豆”等等熱詞。
哈爾濱文旅局為了抓住這波流量,可謂是把所有家底和絕活都掏出來了,直接把游客都寵上天了。
比如凍梨切片擺盤、甜豆腐腦、麋鹿上街、熱氣球上天、人造月亮、鳳凰飛天、請鄂倫春族下山營業等等(這些都是本地人都沒有見過玩過享受過的待遇)。
不得不說,文旅局為了大力發展東北經濟,下了十足的功夫。當地人也熱情似火,有豪車免費接送,有免費送暖寶寶,甚至連與南方人說話都帶夾子音,總之就是熱烈歡迎每一位南方朋友。
南方的朋友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動,想去東北感受冰雪世界與大澡堂?路sir也是恨不得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好了不說廢話,今天給書友分享一本書《東北游記》,豆瓣8.2分。
這本書的作者,一個東北農村的“洋女婿”,把東北最近的百年歷史,以及東北人的種種特質,濃縮在了這本書里,是不是很厲害?!
去旅游之前,快來了解一下東北的歷史吧!
1.東北的歷史很長又很短
在很長的時間里,東北在歷史書上都沒有多少分量。早在二十萬年前,東北就有人居住了。而在七千多年前,東北人的老祖先就已經過上了穩定的農牧生活。
但接下來,在中原王朝撰寫的史書中,東北地區就幾乎一直被各種“蠻夷”盤踞著。一直到了12世紀初,一個來自東北的、叫女真的漁獵民族,建立了金朝,這才把中原王朝的歷史目光,吸引到東北來了。
女真有多牛呢?一路打出東北,滅了疆域遼闊的大遼,又一路往南,把北宋打成了南宋,還讓南宋北面稱臣。
女真人動靜是鬧得挺大的,給東北卻沒留下什么遺產,入主中原后,就把都城搬到了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更絕的是,為了表示女真人將永久定居中原,把東北的老宮殿都給拆了。在今天哈爾濱的阿城,有個“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就是一千年前金朝的舊都。
金朝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就被漢人同化,等到金朝滅亡,這幫女真人,也就融入了中原人的血液之中。
因此,在東北的歷史上,金朝算是曇花一現。等到金人散去,接下來長達四百年的時間里,東北又一次遠離了主流文化和權力,又一次成了無人關注的犄角旮旯。
直到女真族的后人,也就是今天的滿族,創立了清朝,我們所熟知的東北的歷史,才算正式開始。
2. 龍興之地的柳條邊
今天遼寧撫順下面有個縣,叫“清原滿族自治縣”。清原,顧名思義,就是清朝的源頭,據說那就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長大的地方。
但按照清朝重要文獻《滿文老檔》的記載,愛新覺羅家族的老家,其實在今天的黑龍江依蘭縣一帶,然后順著松花江,一路搬遷到吉林,再到遼寧。至于努爾哈赤本人,他出生在赫圖阿拉,也就是今天遼寧的新賓滿族自治縣,跟清原縣挨著。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了清朝。東北從此也有了另一個稱呼:滿洲。滿洲人的祖上是女真人,所以清朝建國的時候叫“大金”,史書上稱之為“后金”。
但跟老祖宗不一樣,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沒有把東北的老宅給點了,而是妥善地保存了起來,所以今天去沈陽,還能看到清朝的老故宮。
對清朝來說,東北是他們的“龍興之地”,必須好好保護起來的。
怎么保護呢?一個是不能讓漢人進入東北,免得把留守在那兒的八旗子弟給漢化了,另外一個,長白山這條“大清龍脈”,那必須好好守護。長白山里的黑貂只有滿族人能打,人參只有滿族人能挖。
為了保護更周全,更徹底,一開始,清政府專門修了一道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土墻,從山海關開始,一直延伸到東北腹地,把滿族、蒙古族和漢族的居住地,清清楚楚分割了開來。
后來清政府覺得這樣還不夠,又在土墻旁邊挖了條壕溝,在壕溝旁邊又種了一排子柳樹。這道屏障后來被叫做“柳條邊”。
到今天,這個柳條邊就只剩下幾道可憐的土溝子,柳樹稀稀拉拉。但在當年,柳條邊還是很壯觀的。
乾隆皇帝就寫過一首詩,“西接長城東屬海,柳條結邊畫內外”。多虧了乾隆這打油詩一樣的寫作水平,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那場景是什么樣的。
那么,柳條邊為何就落到這般田地了呢?原來,一百多年來,柳條邊把漢族人擋在了東北的門外,卻也使得東北人煙稀少,邊防空虛,結果北邊的鄰居俄國人就開始虎視眈眈。
早在康熙在位的時候,中俄就打了一仗,這便是著名的雅克薩之戰。那會兒,中俄實力相當,所以雅克薩之戰結束后,1688年,雙方就簽訂了劃分界線的條約,俄國人一時半會兒也沒敢動。
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越來越衰,俄國開始大肆侵占我國領土。東北地區因為人少,幾乎無法阻擋俄國人的入侵。到了1860年,漢人禁止出關的政策被取消,持續了兩百年的柳條邊,也就此作廢。
柳條邊的廢除,以及漢人大批地涌入東北,我們熟悉的近代東北歷史,這才真正開始。
3.三千萬漢人闖關東
漢人進入東北,就是著名的“闖關東”。
歷史上“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山東人、河北人和山西人,尤其屬山東人最多。“闖關東”的規模有多大呢?在幾十年時間里,一共有3000萬人移民東北,其中2000萬是山東人。
闖關東的人在東北,那是什么都干。有開墾種地的,有做木料生意的,有放牧的,有采礦的。總的來說,漢人大量進入東北,徹底改變了東北的生活形態。
漢人在人口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帶來的是文化上的絕對統治,與此同時。滿人的傳統文化則快速消亡。而清朝的官方語言——滿語,也在近百年的時間內快速消亡。
清朝開放柳條邊,大量漢人涌入東北地區,那么,這是不是說,東北終于告別人煙稀少的局面,北方的俄國人想要入侵,就可以抵擋得住呢?
某種程度上說,可以,但時代的滾滾潮流已經決定了東北的命運,因為,除了俄國人,日本人也來了。
4. 俄國染指東北
在東北,俄國人和日本人修的建筑隨處可見。在哈爾濱,到處可見俄式建筑,讓哈爾濱有點像莫斯科,哈爾濱著名的特產“哈爾濱大紅腸”“格瓦斯”“大列巴”,很顯然都是俄國食品。
靠南邊的長春、沈陽、大連,又佇立著許多日本人修的建筑。比如著名的“大連賓館”,前身就是日本人修的“大和旅館”。
從這些遺留的外國建筑,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日本和俄國在東北是怎么你爭我奪的。
日本人對東北早就虎視眈眈,1894年,甲午戰爭后,日本政府就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
可遼東半島,特別是島尖上那全年都不結冰的旅順港,是俄國垂涎了好久的一塊肥肉,于是,俄國拉攏法國和德國,上演了一場“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強迫日本交還了遼東半島。
同時,俄國趁機向清政府“邀功”,拿下了在東北修建鐵路的特權,這就是1903年完工的“東清鐵路”,清朝滅亡后,改稱“中東鐵路”。
在當時,這條鐵路呈“T”字型,從旅順港出發往北,縱貫整個東北,一直連到西伯利亞和歐洲。就像一根吸管一樣,成為當時俄國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的大動脈。不少俄國人通過這條線來到東北。
大量俄國人在哈爾濱安家以后,建起了教堂、圖書館,還辦了自己的銀行和雜志期刊。
比如哈爾濱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圣索菲亞東正教教堂,就出自當年俄國人之手,而現在已經被改建成了一個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俄國想把東北變成俄國人的天下,可在這里吃了大虧的日本又怎么會善罷甘休呢?中東鐵路修好的第二年,1904年2月,日本軍艦突襲了駐扎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了。
5.日本人的野心與侵略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一場在我國境內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不爭氣的清政府只能保持“中立”。
雙方打了一年,俄國戰敗,日本接管了旅順,也接過了“南滿鐵路”,控制了中東鐵路從旅順到哈爾濱這一段。從那之后,日本就給東北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11年,清朝覆滅,張作霖控制了東北。張作霖做事鐵腕,又長袖善舞,和日本走得也很近。有他在,日本在東北的勢力不減反增。但是1928年,日本還是密謀炸死了張作霖。
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是:只要張作霖一死,東北軍群龍無首,他們就能徹底拿下東北。
可是,日本人沒想到的是,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平穩地掌了權,還在1931年把東北的控制權交給了中央政府,蔣介石政府也宣布不再把南滿鐵路租借給日本。
這下日本就炸了毛。要知道,南滿鐵路可不是一條簡單的鐵路線。專門負責鐵路運營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是當時全日本最大的公司,每年交的稅占到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
于是,日本自導自演了“九一八事件”,以此為借口發動侵略戰爭,在短短五個月之內就占領了整個東北。
日本人是很看重東北。在日本國內,東北被他們稱為“大西部”,大搞建設,到處鋪設鐵路,修建發電站、礦山、工廠,甚至們把長春當作第二個首都來建,在城市規劃上花了不少心思。
功能分區非常清晰,廣場和公園星羅棋布,甚至還有蒸汽供暖和廁所專用的排污管道,為的就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到這里定居。
按照日本人的設想,他們要在20年之內,向東北移民500萬人,制造人口優勢,從而反客為主,占領東北。
為了鼓勵更多人移民,日本政府規定,農民到了東北以后,每家每戶能免費分田地,而像醫生、老師這樣的專業人才,在東北賺的工資要比在日本本土多一倍。
在日本人占領期間,東北人過了一陣奴隸般苦日子。經過日本人建的神廟時必須九十度鞠躬,孩子們在學校里也要強制學日語。在許多礦山,日本人任意驅使中國勞工,死者無數,制造了一個個萬人坑。
在中國人的尸骨上,日本人在東北建立起了發達的工業體系,GDP甚至一度占到整個中國GDP的三分之二。
6.東北的輝煌時刻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擊潰了日本關東軍。二戰結束后,日本人走了,蘇聯將東北移交給了中國。在解放戰爭中,東北地區最先解放,所以也被稱為是“共和國的長子”。
雖然蘇聯人撤退的時候,掠走了不少日本人留下來的機器設備。但畢竟人在底子在,有發達的工業體系和交通鐵路網,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東北很快就成了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或者說當時的大工廠時代,個人生活是跟工廠緊密掛鉤的。
工人們都端著“鐵飯碗”:上學有廠辦幼兒園和中小學,看病醫療有廠辦醫院,買東西有廠里的供銷社,吃飯有廠里的食堂,甚至洗澡都有廠里的大澡堂子。找個對象是廠里面的人,或者是別的廠的。
住房更是包分配,大家伙兒住在統一的住宅區里,集中供暖,這叫家屬院。平日里,發米、發水果、發油、發肉,甚至鍋碗瓢盆都有的發。
這樣的日子,在八十年代的東北是標配。那會兒,東北人日子過得很好。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開始后,東北的經濟就不行了。
接下來,就是讓無數東北人忘不掉、但又不想提及的“下崗潮”。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國企改革,二是亞洲金融危機,在雙重的影響下,一大批吃計劃經濟的國企,效益不行了。為了減輕負擔,紛紛裁員,也就是“下崗”。
下崗潮帶來的陣痛是永久的,因為找不到工作,許多人紛紛離開東北,南下闖蕩。漸漸地,東北人開始遍布全國。
過去東北上過的熱搜,就是“鶴崗買房”“人口逆增長”等新聞。疫情三年后,今年的東北迎來了旅游旺季,經濟趨勢暴漲。
人擠人的東北街頭,已經多少年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希望東北抓住這次機遇,重新迸發經濟活力。
特約撰稿人:芳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碩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