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持續火爆,不僅在國內火,在國外也成了流量密碼。這段時間,到處都是冰雪大世界的視頻,已經持續好一陣。
評論多數都很正面,畢竟,在寒冷的冬天有如此熱鬧的場面,無異于一劑強心劑。這“寒冷”指的不只是氣候環境,還有經濟環境。
當然,也有人另辟蹊徑,跳出來反思。
他們角度清奇、痛心疾首地說:“千萬人擠爆哈爾濱,說明大家是真沒錢了”。
他們說,大伙為什么往哈爾濱擠?是因為哈爾濱真的那么好嗎?還是因為哈爾濱真的很便宜呢?
他們一反思得出結論,大伙之所以往哈爾濱跑,是因為那里消費低。無論是酒店,還是餐飲,還是門票,都比其他的旅游城市要便宜很多。
所以,大伙選擇哈爾濱。
看到這樣的邏輯,我特么都有種被蠢哭的感覺。什么叫先射箭后畫圈?這就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射,我都可以讓你得十環,前提是你先射箭。
哈爾濱火了,大伙沒錢了;哈爾濱沒人去,大伙沒錢了;哈爾濱不溫不火,同樣說明沒錢了。
跟這類人探討哈爾濱大火背后的邏輯沒有意義,他們戴著有色眼鏡,根本無法做到客觀地看問題。
個人認為哈爾濱之所以爆火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互聯思維的集中爆發。爾濱剛出圈的時候我在知乎上說,誰有互聯網思維,誰就能贏得當下的主動,很顯然,哈市政府有高人。
爾濱爆火起始于冰雪大世界開園首日的“退票”風波。這本是一起“黑天鵝”事件,但當地來了場逆襲。
退票風波頻繁霸榜熱搜,各路網友自發力挺哈爾濱,各地自媒體、網紅大咖追逐熱點而來,為其引流。
該省文旅局部門趁機組織傳統媒體、自媒體發布相關冰雪資訊,助推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熱度。
隨著事態的發展,又掀起互聯網造梗風潮,“南方小土豆”、“南方小金豆”、“馬鈴薯公主”、“爾濱”、“濱子”、“夾子音”,網友們玩得不亦樂乎。
互聯網造梗起于網友,可真正引來全民熱議卻是在官媒參與之后。官媒下場算是給這些梗一錘定音,進一步給哈爾濱帶來潑天流量。
從哈爾濱的旅游資源來看,冰雪大世界并非新鮮事物,第一屆冰雪大世界要追溯到1999年。
被網友怒贊的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人稱“東方盧浮宮”的哈藥六廠,也早早出過圈。
至于滑雪旅游項目,更是推廣多年;搓澡、早市、火炕也是家常項目。
這些原本“平平無奇”的內容,卻因為移動互聯來到風口浪尖。
當然,流量能不能接住,還取決于當地政府的適應能力。
二是服務型政府的定位。一談到服務型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珠三角、長三角。
長久以來,個人對東北服務能力有種刻板印象,覺得那里大概率會官僚主義橫行。
哈爾濱爆火卻啪啪打我臉。很顯然,在如何將流量轉化為存量方面,哈爾濱表現得很出色。
印象很深的有兩件事:一是當地官員回應爆火時說:“游客在評論區提到需要什么,我們就上什么。”
時時盯著網友的留言,這無疑是服務的起點,你都不關心老百姓在想什么,“服務”又從何說起?
當地官員的表態顯然不是說說而已。
網友說,索菲亞教堂的夜景不錯,要是有一輪圓月就更好了。于是,哈爾濱直接用無人機拉著發光氣球飛上天。
網友說,喜歡在俄式建筑前拍西洋風情美照,哈爾濱立馬拉出一匹佩戴上翅膀的黑馬,配合游客們拍照打卡。
網友又說,哈爾濱太冷了,玩一會就凍得不行,哈爾濱馬上造了很多溫暖的小房子。
怕游客摔倒,松花江上鋪起了地毯;
怕項目單調,哈爾濱文旅連神秘的鄂倫春族人都從林子里請了出來。
一切以游客為中心,游客怎么舒服,政府怎么伺候,這無疑是“服務”的精髓。
二是哈爾濱對宰客零容忍。很多地方火了沒幾天,物價就是開始亂,各種漲價導致游客體驗變差,最終被網友拉黑。
哈爾濱顯然在想方設法避免這種局面,爾濱火了后,當地立刻召集酒店、餐館開會,要求不能隨便漲價。
對于各種宰客行為更是零容忍,68元的鍋包肉一經曝光后,店鋪直接封停;一網友曝光乘車被宰,爾濱連夜處理。
各種操作,被網友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口碑直接爆炸,進一步為哈爾濱帶來流量。
當然,僅有政府使勁還不夠,還得當地老百姓配合。
三是真誠的利他文化。東北人的熱心我是領教過的,大學時代,作為南方人的我在大澡堂里沒遮沒攔地洗澡就已經夠羞恥了,我剛認識幾天的東北同學卻熱心地跑過來要幫我搓背,簡直讓我尷尬到死。
東北人的熱情刻入骨髓,在他們看來,這可能是理所當然的事,這點在這輪哈爾濱爆火的過程中就有體現。
市民自發組織的免費車隊;志愿者免費為游客送上姜糖水;本地人專隨時隨地充當游客的向導。
哈爾濱人甚至倡議,不去聚餐,不去泡澡,把澡堂讓給南方小土豆,本地人在家搓搓就得了。
一旦有宰客的行為,在市場監管部門出現之前,哈爾濱人就已經自發“清理門戶”。
再加上豆腐腦中加糖、地瓜配小勺、東北大哥魔性“夾子音”,粗看有種張飛繡花的反差感,細品就能體會到東北人的真誠和熱情,讓游客賓至如歸。
正是這種掏心掏肺的利他文化,讓“南方小土豆們”對這里流連忘返。
當然,以上只是回答了爾濱為什么能持續爆火,至于為什么能在2023年火,卻另有原因。
四是外資光環的消退。
其實,進入2023年,國內消費市場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3年夏天,“淄博趕烤”和貴州“村超”爆火,引爆當地的旅游消費;緊接著,天津跳水大爺躥火,同樣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圍觀。
一夜之間,中國游客不愛出國游了,喜歡在家里湊熱鬧了。
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2023年底頒發的最新免簽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游客,外國游客對中國的興趣明顯上升,但中國人卻越來越不熱衷于出國游了。
他們算了一筆賬,過去一年,中國游客不愛出國游,導致全球旅游業損失超1290億美元。中國消費者確實不愛國外游了,為什么會這樣?
就旅游本身而言,中國地大物博,從熱帶氣候到寒帶氣候,從海洋、沙漠到森林、草原,應有盡有。
過去出國游多少帶點朝拜成分。國外的月亮就是圓,哪怕同樣的風景國內更好,也寧愿多花錢到國外去體驗一把。能出國就是高人一等,這無疑是種精神朝拜。
如今,老百姓越來越務實,尤其是95后、00后,他們的腦海中并不存在國外一定優于國內的“思想鋼印”。
他們打小生活在移動互聯時代,這個時代精英階層已經喪失對話語權的壟斷,失去了PUA民眾的特權,年輕一代用肉眼所見鑄造自己的價值觀,對比國內發達的基建、快捷的網絡、便利的生活,他們反而認為國外才是落后的,不存在心理弱勢。
所以,同樣的旅游,我憑什么花冤枉錢?如果國內服務能跟上,我為什么不選性價比更高的國內?哪怕去一趟哈爾濱的錢足以讓我從廣州飛一趟日本,我也愿意留在國內。
這種消費觀在其他領域也有體現。
新年之際,抖音唯品會等各大平臺賣爆的服飾不是進口奢侈品,不是西方元素,而是國產的安踏、鴻星爾克、特步、回力等,還是融入了龍年元素的新衣。
據國內平臺唯品會數據顯示,自1月15日以來,平臺龍年元素的服飾同比猛增120%,像龍年衛衣大幅增長了3倍。
還有汽車、手機。日系、韓系賣不動了,德系車也不保了,2023年,大眾下滑26%、日產下滑49%、本田下滑21%、現代下滑71%!相反國產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安,都有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
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需要進口撐面子,而是擁抱國產,擁抱傳統文化。
毫無疑問,這一趨勢會持續,2024年只會更加猛烈。
當然,又有人會拿消費降級說事,完全無視2023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7萬億元,達到471495億元,比上年增長7.2%的事實。
我們這代人,確切地說是80年以前的幾代人,其實有點廢,哪怕嘴上喊著相信自己的國家是最好的,骨子里多數卻是“章北海”——真正的失敗主義者。
中國工業產值已經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相當于第二名美國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國之和,即使如此碾壓的實力,卻還有不少人抱著“芯片”和“圓珠筆尖”的認知,在西方文化面前抬不起頭來。
這里面絕大多數都是“章北海”,就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反思@怪”。
這不是中國人的特點,這是文化的特點,是歷史的特點。
美國GDP排名早在1890年前后就成了世界第一,但取代英國成為各國眼中的“世界第一”,要等到足足50年后的1940年代。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里,美國人在英國人面前都矮半個頭。
一個國家真實工業實力的強大,和消費者認知中的強大,有著巨大的時間鴻溝。
如今,中國人正在跨越這條鴻溝。
若無意外,如境內旅游一樣,外資光環的消退,將是未來十年中國消費市場最重大的一條主線,也是中國實力外溢的紅利,哪個地方能把握這種趨勢,哪里就能迎來潑天流量。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