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陣我大湖南狂下凍雨之際,熱搜上的廣東人卻飽受回南天的困擾。這幾天我們這還寒風凜凜,微信群里的廣東朋友卻再遭暴擊,又一次置身于水簾洞中。有位群友說,群主啊,你要不寫寫蘇軾是怎樣度過回南天的?
這確實是個好題目,回家之后,我開動腦筋,打開搜韻,以潮、以濕、以墻為關鍵詞進行探索,發現蘇軾詩里這些詞可真不少,就是似乎沒有一個能跟回南搭得上邊的。
難道蘇軾在廣東海南那么多年,完全沒有感受到回南天的厲害?以詩人之敏銳,不該如此啊!
于是又搜又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找到一段——
嶺南天氣卑陋,地氣蒸溽,而海南尤甚。秋夏之交,物無不腐壞者。
回南天,在我們這,其實更為形象,我們叫它回潮天,主打的就是一個潮濕。
(群友的圖)
從蘇軾這段描述,我們可以曉得,雖然他的詩詞里,沒有明確描述回南天他那潮濕的心有多煩躁,但廣東海南的潮,他是真切地感受到了。
于是,他發出了驚天之問——
人非金石,其何以能久?
作為一個逐臣,承受著僅次于殺頭的流放海南之苦,他心里的惴惴不安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雖然隔著千年,我們也是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的,因而,有此一問,毫不奇怪。
但,若以如此悲觀示人,那就不是我們所喜歡的曠達坡仙了,前面只是小菜,重點還在后頭呢——
然儋耳頗有老人,年百余歲者,往往而是,八九十歲者不論也。乃知壽夭無定,習而安之,則冰蠶火鼠,皆可以生。
哈哈,不得不佩服大蘇隨遇而安的本事,條件雖然艱苦,架不住他老有顆睥睨一切困難的堅強之心啊。
相信看到“習而安之”四字,很多朋友已想到了另一篇小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
柔對曰: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