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
《山西晚報》按:繼“上古中國時代”三部曲之后,歷史學者李琳之關于史前中國總結性大著《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近日由研究出版社出版。
《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是李琳之撰寫的“上古中國時代”三部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而此次出版的新作《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是對前三本書所構建的中國上古史體系的一個延伸、總結和升華——實際上是對華夏民族、華夏國家怎樣濫觴、怎樣形成這一終極問題做出的一個終極回答。
李琳之,山西襄汾人,我省知名歷史學者、作家,著有《中華祖脈》《祖先,祖先》《山西筆記》等十余部著作,長年深耕歷史領域,從考古發(fā)現出發(fā),援引史籍,創(chuàng)作古史研究作品。
長期以來,我們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為什么被華夏正統(tǒng)視為文化落后的“戎狄蠻夷”都自認為是“三皇五帝”的后裔?為什么幾千年以來,“戎狄蠻夷”像飛蛾撲火似的要不斷地逐鹿中原?李琳之從考古學方面觀察發(fā)現,自裴李崗文化至西周時期,中原族群的融合變遷可以明顯地分成分流與匯聚兩個階段,“華夏”族群經過了從傳說時代到夏、商、西周——總計6000年的民族融合演變史。在《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中,李琳之第一次把中華民族是怎樣形成的作為重大歷史問題提出,并且完滿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以考古成果為核心資料構建上古史體系,開拓了中國古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領域。
多地流傳的伏羲傳說都反映了歷史的一個側面。
《山西晚報》:距今9000~7000年,中國各地從采集時代進入農業(yè)時代。為什么裴李崗文化會成為文化傳播輻射的一個中心?
李琳之:一種文化成為傳播輻射的中心,一般而言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文化水平高,二是勢力強大。文化水平高可以讓周圍文化心甘情愿地學習它,借鑒它。勢力強大可以迫使周圍文化拜服它,吸納它。強勢文化征服弱勢文化是亙古不變的一條真理。
在距今9000~7000年這個時段,就目前考古發(fā)現觀察,只有河南裴李崗文化具備這兩個條件。裴李崗文化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距今9000~8200年,以舞陽賈湖遺址為代表;后期距今8200~7000年,以新鄭裴李崗、唐戶等遺址為代表。
首先,它發(fā)祥時間最早,延續(xù)時間最長。距今9000年前后,具有一定內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只有浙江的上山文化可以與裴李崗文化前期的賈湖類型相提并論,但上山文化在距今8500年就被新興的跨湖橋文化替代了。
其次,裴李崗文化遺址數量多,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了160多處遺址聚落,是為全國同時期各種考古學文化遺址數量最多。而上山文化只有金華上山、義烏橋頭等區(qū)區(qū)幾處。
再次,裴李崗文化代表性遺址面積大。賈湖遺址面積是5.5萬平方米,而同一時期的上山遺址面積是2萬多平方米,橋頭遺址只有不到3000平方米。
第四,裴李崗文化文物種類數量多。不說李崗文化后期的裴李崗、唐戶等遺址,僅就前期的賈湖遺址而言,就發(fā)掘出了經過精心磨制的鏟、鐮、刀、斧、磨盤、磨棒等陶石質農業(yè)生產工具和酒、骨笛、契刻符號、龜甲、帶有刻度的骨板等高等級文物,此外還發(fā)現了粟、稻混作的痕跡,尤其是發(fā)現了大量炭化稻和稻谷遺存,而且是早、中、晚三期一以貫之。這在當時各支文化中可以獨領風騷,沒有誰可與之比肩。
第五,裴李崗文化文物質量高,精品多,像酒、骨笛、契刻符號、龜甲、帶有刻度的骨板等,都具有明顯的文化內涵。這在全國同時期各種考古學文化中亦無出其右者。(未完待續(xù))
原載《山西晚報》2023年12月22日,有增刪。
《何以華夏:從傳說時代到西周》自2023年11月出版以來,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年1108期干部學習新書書單、《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yōu)秀主題出版物》(40種)等好書推薦榜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