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黨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堪稱傳奇的實干代表,他雖出身貧寒卻憑借自身努力不斷攀上高峰,作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不畏艱苦始終堅持戰斗在一線,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歷任我國黨支部書記、晉中地委書記等職。
他積極領導群眾,鼓勵大家自主創業,在他的領導下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為國為民他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但在年老時卻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惡評。
他就是原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
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的故事。
陳永貴,1915年2月14日出生于陜西省昔陽縣樂平鎮石山村。家境貧寒的他從幼年時期便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對他而言能夠吃飽飯便是最大的滿足,早些年的貧困生活磨煉了陳永貴的心性,同時也讓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名為勤奮的種子。
陳永貴清晰的認識到現在的中國是如此的渺小,為了報效祖國他義無反顧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農民的日子可謂是苦不堪言,當地農會積極開展相應活動陳永貴便是其中的領導者。
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進行土地改革,改革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陳永貴和村民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但靠著多年來的經驗陳永貴將問題逐個擊破,土地改革事業也迎來了高峰期。
新中國成立后陳永貴政績斐然,黨中央便提出讓其擔任陜西省昔陽縣大寨村政府生產委員,陳永貴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受到黨中央的重視,為了不辜負黨中央所托,陳永貴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松懈,抓緊投入到大寨村的相關事務當中去。
但當時的大寨村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處于剛起步階段,最致命的是大寨村缺少支柱性產業,如何引導眾人早日脫貧致富成為了陳永貴當下最頭疼的事。
經過實地考察陳永貴最終確定了方向,他積極領導全村群眾并鼓勵年輕人自主創業,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的村民們全身心投身到勞動活動當中去,作為領導人的陳永貴堅持與群眾們一起勞作,不僅同吃同住甚至還要研究發展對策到深夜。
考慮到農業效益表現不佳,陳永貴便帶領專家進行深入探討,研究更加適合本地生產生活的種植方式,最終一改先前陳舊的方式選取了更加快捷的梯田種植模式,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也逐漸提上日程,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村一改常態,變得美麗且富足生產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
當綜合報告出來的那一刻全中國都不由得為之震驚,小小的大寨村竟然短短幾年時間便摘掉了貧窮的帽子,黨和國家將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成為“大寨精神”,大寨村很快便成為了成功案例被推廣至全國,不少村民得到了實惠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1975年陳永貴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職位的提升并未使他改變自己初心,陳永貴始終堅守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很快隨著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提出,大寨村的經濟狀況開始走下坡路,這讓不少人抓住了這一點對整個大寨村進行抨擊,而長久以來負責主持工作的陳永貴同樣成為了很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受此影響“西水東調”惠民工程被擱置,為了平息眾人的怒火。
陳永貴決定辭職,但是惡評依舊縈繞在陳永貴身邊,在無數媒體和黨員的注視下陳永貴說出了那句令人費解的話“老虎吃人有躲閃,人吃人可沒躲閃啊!”此后他便病倒最終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現如今的陳永貴同志已經故去多年,但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將會永遠傳承下去,雖然前進的道路會有坎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縱觀陳永貴同志的一生,雖然身處要職卻從未以權謀私,這位扎根農村的領導干部,用自己瘦骨嶙峋的身軀支撐起了無數家庭的希望。
文章的最后,讓我們一起為陳永貴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