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說
圖片源自網絡
說起中華文化,繞不開太極、陰陽、五行、八卦。
《易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那么,何為“太極”?宋代大儒周敦頤(就是課本里《愛蓮說》的作者)著有《太極圖說》,短短兩百余字,闡述了太極圖的奧秘。
太極圖,也就是俗稱的“陰陽魚”——陰陽黑白,涇渭分明;陽極生陰、陰極陽生,卻又相輔相成。這是一種系統的、動態的辯證思維,稱之為“玄”。
《道德經》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所謂“玄玄之謂道”。“道”,是不可捉摸的,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也許是安閑靜坐、心無常務,又或是天地未創、宇宙未開;突然間“靈光一閃”,精彩的故事登上舞臺,可能是手機鈴響、業務到來,也可能是靈感上心、攻克難關,又或者天地鴻蒙、宇宙開辟…
“無極”是“道”,“太極”是“一”;是謂“無極而太極”。
兩分法
上次講“無極而太極”,今天接著講“太極生兩儀”。
如果從宇宙大爆炸的視角來看,“無極而太極”的大概意思就是,宇宙沒有誕生之前什么都沒有,突然產生了一個“奇點”; “太極生兩儀”的大概意思就是,神奇的“奇點”突然發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之后,混亂的物質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運動的,一類是相對靜止的……
《易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簡單理解就是:“陰陽”涵蓋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靜態地看,陰陽是一分為二。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道德經》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動態地看,陰陽能相互轉化。諸葛亮借東風,靠的是巧用天時,因為“冬至后必有小陽春”;“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整體地看,陰陽就是大道。“一生二”,太極生兩儀,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局部地看,陰陽并非絕對。領導者是陽,追隨者是陰,部門的領導未必是全局的領導,孰陰孰陽?
四神論
混沌初開,分陰分陽。同時,也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空間上看,有上下內外之分別;時間上看,則分過去和未來。于是乎陰陽兩儀演化出四象,也就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我們用“爻”來表示陰陽,一條實線為“陽爻”,兩段虛線為“陰爻”。一畫陰陽兩分;兩畫四象輪轉;三畫八卦陣列。
少陽是上陽下陰,太陽是上陽下陽,少陰是上陰下陽,太陰是上陰下陰。
四象對應四季。春是少陽,春風回暖,大地復蘇卻有一個過程;上陽下陰之際,不注意保暖難免受涼。“春捂秋凍”的樸素養生原理就蘊藏在其中。
從太極圖上看,白色部分是陽,黑色部分是陰;四象則對應圓圈上的四個方位。最黑的地方有個白點,此處是太陰;對面的白點是太陽,太陰太陽連成線,垂直方向分別是少陽和少陰(白的地方是少陽,黑的地方是少陰)。
從數理上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陰靜陽動。9是極數,動之極為老陽(也就是太陽);6是中數,靜之中為老陰(也就是太陰)。于是乎夾在6和9中間的7和8分別對應少陽和少陰。在占卦的時候,老陰老陽是動爻,少陰少陽是靜爻,動爻就是會發生變化的;有個成語叫做“七上八下”,原本的意思就是指6和9都是動爻,又怎么會安定下來呢?
八陣圖
相傳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從《易經》里悟出了“二進制”原理——“易有太極”,2^0=1;“是生兩儀”,2^1=2;“兩儀生四象”,2^2=4;“四象生八卦”,2^3=8…
一畫分陰陽,二畫得四象,三畫成八卦。“八卦”,也就是八個卦象。先人以蓍草求卜,扎起來掛著,因此叫“卦”(一半是“掛”,一半是“卜”)。
道德經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果用二進制大致解釋:“無極”相當于“0”,“太極”則成為“1”,從“0”到“1”,世界誕生。一維世界有兩個成員,“0”和“1”,分別是陰與陽;二維世界則有四個成員,“00”“01”“10”“11”,也就是太陰、少陽、少陰、太陽;三維世界就有了八個成員,“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分別對應“坤”“震”“坎”“兌”“艮”“離”“巽”“乾”。
八卦有三爻,三爻對三才。所謂“三才”,也就是天、人、地,清陽升天,濁陰沉地,陰陽交匯,人在中間。
八卦歌訣云:“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三個爻位,自下而上看(畫卦是自下而上畫的),時間上,是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是由近及遠、由內至外。每個爻位都分陰陽,也就是柔與剛、虛與實、無與有、滅與生…
乾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為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武俠小說里有“秘籍”叫“乾坤大挪移”,天地移位,天翻地覆,可謂是非常之厲害啊!
河與洛
《易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相傳:《河圖》出,龍馬負之于身;《洛書》現,神龜列之于背。《河圖》衍化先天八卦圖,《洛書》衍化后天八卦圖。
所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剔除五和十,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照“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排列,就是先天八卦圖。
所謂:“九宮之義,法以靈龜,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又所謂:“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按此排列,就是后天八卦圖。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先天八卦為伏羲所畫,后天八卦則是文王所著(也有一說認為連山、歸藏、文王周易等均屬后天八卦)。先天,象征生成之初,描述的是相對宏觀的天文宇宙時空;后天,則是后續演變,描述的是相對微觀的人文地理磁場…
乘六龍
關于《易經》,有“三易”的說法。
從易理上講,所謂《易》者,易也,不易也,簡易也。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不變的,但事物運行存在某種規律,掌握規律辦事就容易很多。從著作上講,有《連山》、《歸藏》、《周易》三易。相傳,《連山》著于神農炎帝時期,《歸藏》著于軒轅黃帝時期,《周易》則為周文王所著。一般認為,《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僅《周易》傳世。
八卦重疊,于是就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卦序歌》描述了《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八卦的卦象有三爻,重疊之后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就是六爻。
“六爻”,從下至上,分別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從下至上的順序,也對應著由近及遠的觀察方式,由內而外的生長演變。以陰陽論,初爻、三爻、五爻屬陽位,二爻、四爻、上爻為陰位;陽位上是陽爻、陰位上是陰爻,稱作“得位”,反之,則“不得位”。以三才論,初爻、二爻屬“地”位,三爻、四爻居“人”位,五爻、上爻歸“天”位。以內外論,初爻至三爻為內卦,四爻至上爻為外卦,每卦分別有下、中、上三個爻位;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分別是三“對位”。有種說法把六個爻位從下至上,分別比喻為“庶民、仕夫、宰輔、諸侯、天子、宗廟”,所謂“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又所謂“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因此,不看爻辭,只論陰陽,便能在卦里看到“吉兇悔吝”。
論復雜
最初伏羲畫八卦,卦象里面已經包含了天地萬象。后來,人事興起,八卦重疊,圣人著辭。所謂“文王拘而演《周易》”,演繹的就是《易經》里的卦辭和爻辭。再后來,“夫子五十而學周易,韋編三絕”,講的就是孔子五十歲開始學《周易》,把捆扎書的牛筋翻爛了好幾次。孔夫子學《周易》,寫了十篇讀后感,也就是“十翼”,現在我們一般找到的《周易》都是包含孔夫子讀后感的版本。
談起六十四卦,就不得不講一講“錯綜復雜”。畫卦是從下往上,看卦也是如此,自己在下,對方在上。所謂“錯卦”,就是把卦中六爻,陰陽轉換,陰變陽、陽變陰,同樣的問題,換了一個角度,就是“錯卦”。所謂“綜卦”,就是把卦中六爻,上下顛倒,初變上、二變五、三變四…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角度,站在對方立場,就是“綜卦”。所謂“復雜”,就是“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卦中六爻,取中間四爻,二爻至四爻為下卦、三爻至五爻為上卦,也就是“交互卦”。卦里如果有動爻,老陽變少陰、老陰變少陽(之前提過“七上八下”,9變8、6變7),形成新的卦象;原先的卦叫“本卦”,代表事物當下的狀態;新的卦象叫“變卦”(“之卦”),代表事物發展之后的狀態;“本卦”的“交互卦”,則代表事物演變過程中的狀態。
周天數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所謂“天圓地方”。“方圖”常常用來推演空間,“圓圖”則可以推演時間。
列一張8*8的表格,橫坐標從右至左,為1至8;縱坐標從上至下,也是1至8。于是得到一個8*8=64個的方形數組。按照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一組數作為上卦、一組數作為下卦,就能排出“方圖”。
把這“方圖”右上為“乾卦”(1,1)、左下為“坤卦”(8,8)。所謂“頂天立地”,把“乾卦”放在最上面,按照“方圖”上面,先第一排從右至左,再第二排從左至右,再第三排從右至左,再第四排從左至右的順序,32個卦象依次排在“乾卦”的左側,象征“天道左旋”,最后一個是“復卦”;把“坤”卦放在最下面,接在“復卦”的右邊,按照“方圖”上面,先第八排從左至右,再第七排從右至左,再第六排從左至右,再第五排從右至左的順序,32個卦象依次在“坤卦”的右側,象征“地道右旋”,最后一個是“姤卦”排在“乾卦”的右邊。就這樣,我們得到了“圓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