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學,孩子和我說起了教室后排的故事。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怎么可以隨隨便便就說別人是小偷呢!’現在想想,其實我也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她很聰明,會觀察,就是一個‘小柯南’……”
“那今天回到家,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表揚她?”
“怎么表揚呢?還記得表揚的三個原則嗎?”
“即刻、具體、大庭廣眾。”
圖片源自網絡
“可以先這樣說:‘媽媽今天很高興,遇到這樣的事情,寶寶愿意和媽媽分享。媽媽發現寶寶的觀察很仔細,簡直就是小柯南。但是一模一樣的筆也有很多,會不會恰好別人有一樣的筆呢?筆沒了,我們可以再買,買了新筆怎么樣更好地保管,今天有點晚了,這個問題我們明天晚上一起討論,好嗎?’”
情感隔離
為什么要隔離?
“我”很痛苦,必須把痛苦壓抑下去,才能讓自己好受一點。
隔離了什么?
過度的刺激。如抑郁(已經發生的事件),焦慮(將要發生的事件),恐懼(正在發生的事件)。
距離產生美
人會學會很多防御機制,使得他在社會生活中適應地生存下去。
醫生與病人之間發生不愉快。
病人罵醫生,怎么辦?
“我會想,他是病人……”
就這樣,因為中間隔離了一個“診斷”,治病救人的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情感隔離”的現象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如豬大腸,叫作“肥腸煲”,肥而不膩,美味可口;再比如豬爪子,叫作“豬手”,至少聽上去比“豬腳”要干凈些。
朋友圈的嘶吼聲
吼娃帖在朋友圈刷屏。
如同“哥種的不是蘿卜,是寂寞”一樣,吼的也未必是娃。
家庭中,只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有多少?“95%吧?”如此,除了拼命學習取得好成績,孩子的努力永遠不會得到家長的注意。那么對孩子而言,學習這件事,是沒有快樂和滿足的。
為什么常常有學生,以往成績非常優秀,進了大學就“60分萬歲”?
那么,那些學習本不出眾的孩子又怎樣呢?
“怎么又錯了?再這樣下去怎么考大學?掃垃圾去!”
要用技術代替經驗
被批評了。一人委屈地哭,一人倔強地笑。
“選男朋友選哪個?”
“笑的那個……”
“那么犟的人,萬一天天吵架怎么辦?”
“我用學過的心理學知識‘軟化’他?”
【鼓掌~】
單位領導選下屬選哪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