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1. 歐洲自然科學院并非歐盟認證的官方科學院機構,而是由俄羅斯人在德國漢諾威注冊的民間科研團體。
2. 由歐洲自然科學院等民間機構授予的“院士頭銜”并不具備官方機構的認證度,其評選過程和評選資料也難以查證。
3.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部分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申報只認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所授予的院士頭銜,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最高學術權威機構會員。
4. 院士評選一般需要通過嚴格的院士推薦制度和同行評議,具有透明公開的流程。而歐洲自然科學院等民間機構的院士評選沒有公布具體的規則與流程。
5. 除了歐洲自然科學院以外,近年來也有聯合國科學院和假冒的“歐洲科學院”等機構向中國學者頒發所謂的“院士頭銜”。
根據“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報紙的報道,受聘于西北工業大學的“90后”醫學博士田某當選新晉“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90后院士”。此后,一則關于“40萬買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的傳聞引發熱議。除了田某之外,國內其余高校、研究院和企業機構都有部分科研從事者紛紛當選“洋院士”,一時間引起輿論風波。部分網友紛紛質疑一個民間學術團體授予的院士頭銜也有含金量嗎?
一、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含金量如何?民間學術共同體
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歐洲,國內外的各大科學院官方名稱的英文中都涵蓋了Academy(學院,古希臘文為Accademia)一詞。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許多學術團體紛紛以Accademia自稱,它又變成了這類團體的共名。
16世紀以后,歐洲各地受意大利潮流的影響,也出現了很多學社。初時側重文學,后漸轉向科學。據中科院院史專家樊洪業先生介紹,在1666年,法國巴黎成立了皇家科學院Academie des sciences,以皇家的名義招聘優秀的科學家,給以薪俸,集中到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他們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批國家科學院的院士(Member)[1].。
所以,院士在最初只是國家科學院的成員的意思,任何加入該科學院的科學家都是院士,后來院士才隨著現代科研制度的發展演變成一種學術頭銜。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哲學部徐飛教授的論文,當前發達國家中,諸如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法國科學院、德國自然與人文科學院聯盟、日本學士院等授予的院士頭銜都具有較高的含金量,代表了該國自然科學方面的最高榮譽之一[2]。
然而,除卻發達國家之外,其余國家和民間機構也建立了相關的科研機構。如本次爭議事件中出現的歐洲自然科學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就屬于其中一員。
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顯示,該機構位于德國漢諾威,成立于2001年,其主席為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季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y),目前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匈牙利、格魯吉亞、以色列、立陶宛、摩爾達維亞、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等地區和國家都設有分院和附屬機構[3]。
(圖片為官網上歐洲自然科學院主席的照片)
據弗拉基米爾·季明斯基的個人網頁顯示,他畢業于莫斯科地質學院,現任地質學教授。1990 年他聯合其他俄國科研工作者創建了俄羅斯自然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并成為該科學院院士與首席學術秘書[4]。
據筆者在歐洲自然科學院官方網站查證,歐洲自然科學院并非是歐盟官方的科學機構,也不隸屬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政府,該科學院是一個民間學術共同體,并不在歐盟承認的歐洲科學院聯盟(AALEA,又稱全歐科學院)的名單之內。
歐洲科學院聯盟官網顯示,隸屬于德國的官方認證科學機構只有德國國家科學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Leopoldina)、德國自然與人文科學院聯盟(Union of the German Academies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與德國青年學會(German Young Academy - Die Junge Akademie)。
因而,所謂的歐洲自然科學院并非是德國的官方科研機構,也非歐盟旗下子機構之一,是弗拉基米爾·季明斯基等個人開辦的民間學術共同體。而歐洲的科學院院士制度更類似于一種俱樂部成員制度,任何加入該機構和學術共同體的成員都可以被稱為是“院士”。
所以,由歐洲自然科學院等民間機構授予的“院士頭銜”并不具備官方機構的認證度,其評選過程和評選資料也難以查證。
此外,真正隸屬于歐盟的科研機構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也常譯為歐洲科學院)總部位于英國倫敦,也是唯一代表歐盟的科學院。獲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也是歐洲學者學術生涯的最高榮譽稱號,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高的科學水平和學術地位。
二、 “洋院士”如何評選?院士一定意味著科研最高水平嗎?
洋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外的院士頭銜。一般來說,洋院士的評選與中國一樣也是通過院士推薦制度,而且評選流程是公開的,當選由各國和各超國家機構認證的科學院所授予的科學院院士象征著該科學家在其領域擁有著的較高的科研水平,其中不存在買賣和名譽授予等現象。
根據何毓琦院士在一則訪談中的介紹,以美國工程院為例,海外院士評選制度主要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院士提名候選人;
第二步,候選人經過所在學部院士的通信評議和投票,但不會根據投票結果對候選人進行排名和淘汰,全部候選人名單和投票評議資料被轉入下一步;
第三步,由學部任命的同行評審委員會在學院位于華盛頓特區的總部召開評審會議,對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和資格進行詳細評審,然后投票并對候選人進行排名和淘汰,提出院士候選人最后名單;
第四步,院士大會對最后名單進行投票,根據定額和得票排序選出院士。
美國和歐洲等相關官方認證的科學機構所授予的院士資格是一種明確的個人榮譽,意味著學術同行對當選者科研貢獻和社會貢獻的認可[5]。
目前,受到主流學界認可的院士資格主要來自于歐洲和美國官方認證的科學院。例如美國科學院就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也代表了美國學界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
一般來說,各國科學院都實行的是院士終身制度,一旦當選終身享有院士榮譽。不過,在2019年美國科學院修改了章程,允許開除違反該院準則的成員,院士終身制就此打破[6]。在上述規章中,美國科學院針對院士成員在學術活動中可能存在的歧視、性騷擾、欺凌等行為做出了規定,如若院士成員被證實存在相關行為后,將會被禁止參與美國科學院舉辦的學術活動。在2021年,美國科學院于5月24日因為性騷擾指控,取消了知名天文學家杰弗里·馬西(Geoffrey Marcy) 、外籍院士、秘魯考古學家路易斯·卡斯蒂洛(Luis Jaime Castillo Butters)、進化生物學家弗朗西斯科·阿亞拉(Francisco Ayala)的院士資格。而根據相關搜索,目前除了美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以外,其他科學院機構都少有院士被“除名”的案例和相關規定。
三、 為何爭當“野雞洋院士”?部分利用信息差和普通人對院士的“光環”從中牟利
院士作為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之一,能讓科研工作者在評職稱、獲取教職、申請項目等方面有所助益,各地政府在人才引進上都會給予院士專家豐厚的安家政策和科研啟動經費。當選洋院士也意味科學家本人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能夠參與進國際科學研究當中,帶來更多的國際合作。因而,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通過正規、合法的院士推薦制度當選國外科學院的外籍院士。根據美國科學院官網顯示,當前該機構擁有大約2400名美國院士和500名外籍院士,其中根據其官網搜索結果有33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8]詳情請看美國科學院官網院士名錄。
在當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學者中,幾乎所有人都當選了國內院士。例如安芷生、白春禮、曹曉風、支志明、陳竺、高華健、顏寧等學者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外,在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的官網數據庫檢索,當前該機構共有120名中國國籍的學者,上述提及的白春禮院士也同樣獲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的院士頭銜。
不過,獲取正規且具有權威性的海外外籍院士頭銜十分困難,院士推薦制度和同行評議之下,使得只有具有突出貢獻和科研成就的學者才可能當選海外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但是,由于院士頭銜十分誘人,也使得一部分學者開始另辟蹊徑,國外也逐漸興起一些民間的科學院機構,授予當前備受質疑的“野雞院士”頭銜。
除了本次事件中的歐洲自然科學院之外,還有假冒的“歐洲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俄羅斯工程院、“聯合國科學院(UNSTO)”、中國管理科學院、國際科學研究院等機構。上述機構都曾經被質疑過是“野雞研究院”,其成員的評選無需通過具有資深科研背景的同行推薦,而是通過以“繳納會費”的形式成為會員,因此被人詬病“院士頭銜”可以花“40萬”購買。
通過獲取所謂的民間機構認證的“洋院士”頭銜的方式,能夠讓部分科研工作者利用信息差和普通人對院士的“光環”從中牟利。一方面,哪怕只是擁有“假院士”的頭銜也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聲譽,證明其擁有國際知名度;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和科研機構在進行院士專家人才引進時也會參考相關的學術頭銜,部分地區在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也圍繞所謂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進行建站。
例如,中國肽益生命科學研究院就宣布歐洲自然科學院首次在中國設立院士工作站,其核心就是圍繞分子營養學提升全民預防疾病和康復的能力[8];西安醫專也發文“歐洲中醫藥中心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所暨歐洲自然科學院焦富勇院士工作站成立”[9];臨滄市人民醫院也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專家尚小珂(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達成外籍院士專家工作站簽約合作協議,宣布建立該院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0]。
歐洲自然科學院并非孤例,在2021年華人向凌云就曾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公共組織注冊過“聯合國科學院”等民間機構,授予相關學者“聯合國科學院院士”頭銜,但聯合國科學院與聯合國并無任何從屬關系,也并非聯合國認證的旗下二級機構。
上述機構都利用與海外相關學術權威機構相關的名稱來標榜自身,例如歐洲自然科學院就與歐盟官方的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存在雷同之處,“聯合國科學院”也暗示自身屬于聯合國組織中的一員。
5月,中國科協也正式發文指出,各部門機構不應為“投機者”捧場站臺,力清理各類“野雞大學”“山寨頭銜”“違規評比”“收費表彰”,避免給任何取巧、鉆營的投機者站臺,更不可向其傾斜資源。
參考資料
[1]樊洪業.解讀“院士制度”[J].民主與科學,2004(01):7-9.
[2]徐飛,程晨.發達國家院士制度經驗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09):105-109.
[3]歐洲自然科學院官網:http://www.eanw.org/
[4]歐洲自然科學院主席弗拉基米爾·季明斯基個人主頁http://www.vladimir-tyminskiy.de/
[5]訪兩院外籍院士何毓琦:美國怎么選院士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360.shtm
[6]美國院士行為準則規定https://www.nasonline.org/about-nas/code-of-conduct/participant-policy.pdf
[7]美國科學院官網院士名錄 https://www.nasonline.org/member-directory/
[8]中國肽益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棟梁成為湖北首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
[9]歐洲中醫藥中心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所暨歐洲自然科學院焦富勇院士工作站成立揭牌!
[10]臨滄市人民醫院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簽約成功
撰稿:伍棟陽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一起來嘮科》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但歡迎轉發至個人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