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是唐朝重臣,歷仕四朝,從政41年,他曾經擔任過唐朝的中書令、任朔方節度使、宰相,后來又被封燕國公,因為他在任期間,斂財無度,崔隱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用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最終落了個罷官免職,導致前途盡毀,這時,張說才有所醒悟,認識到人離不開金錢,但金錢也能害人,于是就寫下了奇文《錢本草》。
作品原文
《錢本草》 唐·張說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通篇文章以錢為藥,把錢的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
首先作者表明錢雖味甘、性熱,但也有毒。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與身體健康都需要錢來打理,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錢,我們不是有句俗語嗎?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趁年輕還是多賺點錢,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
凡事都有兩面性,錢雖能解人們所需,但錢又是有藥性的,服過頭便會產生副作用,會“中毒”,它能輕易地腐蝕人心,給人帶來災難。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貪婪的人以適度為宜,一旦過度就會導致災難。面對金錢,我們要學會以理智駕馭欲望、以節制戰勝貪欲。
張說最后告誡世人,獲取錢財要講“道、德、義、禮、仁、信、智”,此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來路正道的錢可以令人長壽,否則不然就會“弱志傷神”。
對于金錢的正確態度作者寫道: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博施濟眾謂之仁。很多時候,一個人財富的多少在于自身的德行,自私的人,即使他有再多的財富,也會慢慢耗盡。錢財如水,只有讓它流動起來,財富才能源源不斷。學會以舍為得,讓利于人,懂得幫助別人的人,從來都不會吃虧。
今天看來,《錢本草》對于那些盲目崇拜金錢者仍是一劑靈丹妙藥。這篇文章,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被后人譽為“錢的使用說明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