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爆款,先發癲。
愛情公寓出番外?井柏然在詐騙?慶余年2為何這么爆?
最近國產劇的話題有點多,甚至讓很多做切片的營銷號都忙不過來。
說白了,與其說是國劇質量上升,不如說是找到了話題密鑰。
越早發癲的劇,越早享受紅利。
其實,大部分國產劇的路有3條:
做精品劇的,優點老少皆宜不被時間淡忘,缺點是沒實力玩不開,從演員到編劇全都不能翻車。
流水線成品,從地方臺到網絡平臺,市場空間也不小,主打一個穩字能賺錢。
玩營銷講流量的,劇情不一定重要,但戳中網友關注就能撬動大市場。
而發癲,其實就是有精品的心,流水的命,再發點營銷的力的混合產品。
看似擺爛,但或許這才是國產劇最好的出路。
問題
先搞清楚,國產劇為何要發癲?
因為錢。
小則12集,多則48集往上的時間周期里,既要保持熱度,又要令觀眾看下去,在劇情發癲就成了簡單有效的方式。
而且隨著主流觀眾的年齡變動,過去的舊葫蘆是裝不了新酒,迎合新環境也是大勢所趨。
所以在輕邏輯,重反轉的故事框架下,誰是開年第一癲,誰比誰更癲成了自然而然發力方向。
其實癲已經是世界命題了。
不管韓劇,還是奈飛,“用爭議換關注”幾乎已經成了它們流水線的標準,國劇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
但說實話,癲而不狂也是門技術。
像利用社會話題,塑造爽劇流程,發力金句共情,的確有效果,但經不住久用啊。
你看現在的關于在播劇的熱搜,哪些是買的就一眼看出來區別,話題不夠流量來湊已經是不可持續的方式了。
不可否定“放不開”有過審的考慮;
但沉長鋪墊內容的影響,對熱門題材的依賴都是被說多年的老問題了。
尤其是題材泥潭的事:拍現實題材難以創造社會議題,拍古偶玄幻又被質疑沒深度,愛恨情仇的故事又全是看過的套路。
糊弄,很難讓觀眾心甘情愿的為你喝彩。
拍的作品觀眾緣差,最后只能統通掉進了互相借鑒,誰火用誰的深淵。
“弱化故事真實性,強調故事顛覆感”不一定是解藥;
但也是對無影響力,無話題性,無延伸度的“三無國劇”的良藥。
它的新穎,是幫你吸引資本進門的邀約卡。
搶占
這跟之前風生討論短劇的結論一樣,它能被市場接受就是:內涵要排在觀看欲后面。
我知道每位導演都有自己的表達欲,都希望作品名利雙收,名留千史;
但現實里“造片工廠,資本環境,天賦時機”每個都是奪命的刀,追夢之作只是劇海里的一顆沙礫,埋沒和平凡往往是宿命。
想在紅海里殺出重圍,搶觀眾是第一步。
拍觀眾愛看的,拍觀眾想不到的,拍行業不敢試的。
為什么在古早時期里隔壁電視劇的“撞車死、白血病”總讓人百看不厭,是愛情本是波折的嗎?
不,是因為愛情沒有好結局。
他壞了市面“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預期,又用自己的劇情線滿足了觀眾對“不完美才是常態”的接受度。
狗血從不缺市場,但要大眾接受,就需要一些對過程的“調教”。
“合理性”不用足,夠用就行。
穿越、無限流、修仙、霸總都可以,只要通過劇情鋪墊不顯突兀,它就是允許的。
可以癲,但不能惡心。
制造出奇的劇情不是什么難事,但既讓觀眾看得爽,也要看得下去才是難點。
深度也不用太多,適量留白就可以讓“哈姆雷特們”解析出一百種感悟。
記住,只有先利用“癲”搶占了話題,你才有機會表達你的表達。
降級
只要你起點夠低,怎么走都是向上。
接地氣不一定代表品質差,設定跳脫也不一定只有罵聲。
國內電視劇的敗筆就是,很多人把“羽毛”看得珍重,卻從未拍出一部被觀眾記住名字的劇。
起點低點可能有罵聲,但也是最快讓內容輻射面廣的方法。
假設以后有機會拍大作品了,曾經的第七點,只會讓這段經歷變得更為勵志,而這樣的履歷更值得被大眾所知曉。
不管走的是現代還是古裝,劇情夠魔幻,人設夠癲魔的,總能快速在當下的輿論環境嶄露頭角;
這不是靠內涵,也不是由資本決定,它就像一條泥路小道,是捷徑但不平整。
《武林外傳》憑什么播放壽命超出平均值的幾倍,就是人家“癲的有藝術”。
人家起點不是大投資,全靠臺詞優勢與內容設定新穎,為收視和討論度鋪路,最終靠口碑形成國劇神話。
降級不一定是為了三俗服務,也可以換種姿態貼地飛行,設定爭取觀眾和內容征服觀眾并不沖突。
癲只是你接近觀眾的方式,內容才是你贏下掌聲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