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 “有效響應產業需要,力爭年內引進青年人才80萬人以上。”在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的當下,山東有何顯著的比較優勢,讓人才欣然來魯發展?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山東近期內的一系列密集的舉動,或許就能豁然開朗。
5月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在一天內連開兩場政策例行吹風會,分別解讀《2024年“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二批)》和《科技創新引領標志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
與上述方案幾乎同一時間印發的,還有《“十大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強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十大擴需求”行動計劃(2024—2025年)》,上述三則行動計劃亦被簡稱為“三個十大”。同時,“三個十大”行動計劃也被視作山東省著力塑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十個新優勢”的關鍵抓手。
不破不立,優勢的塑造始于大膽的創新。山東將創新重點覆蓋科技研發、人才引育、營商環境、數字變革、產業生態、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風險防控、文化宣傳、推進落實十大領域。以創新筑成強勁引擎,壯大“十強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實施“十大擴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系統謀劃思路舉措和突破路徑。
創新,離不開人才;產業,更離不開人才。
去年2月,濰柴動力發布全球首款金屬支撐商業化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產品,熱電聯產效率達到92.55%,刷新了全球大功率SOFC系統熱電聯產新紀錄,其背后是百名博士為主的研發團隊5年拼搏的成果。同為省屬企業的山東黃金,僅在今年一季度,研發投入達到2.9億元,同比增長68.4%,以此建成了49個智能無人放礦系統等49個智能化典型應用場景;華魯集團通過投入4.7億元研發資金,收貨15個獲批新藥……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生態”中,企業已經把研發作為創新的重要加速器。
科研意味著前期高投入,企業無力支撐怎么辦?山東針對科技型企業搭建了“科融信”服務平臺,通過整合互聯網、政府和行業資源,把科技人才、項目、創新平臺、知識產權等9類創新元素,作為關鍵變量打造新型授信模型。自去年7月試運行以來,已經入駐近1.1萬家科技型企業、80余家金融機構,累計為1171家企業提供貸款授信63.6億元,幫助519家企業實際獲得48.71億元融資支持。
當下,山東諸多傳統產業進入了“破壁”關鍵時期,一系列卡脖子的難題需要人才來解,一系列行業技術空白需要人才來填補,同時在接下來幾年內,山東每年培育6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和200家科技領軍企業,新興產業更需要人才助力加持。
因此,來魯人才既可成為傳統產業鳳凰涅槃的參與者,又可成為新興產業破繭成蝶的推動者,無論如何選擇,山東都有足夠的市場容納,亦有足有的潛力為其事業發展“背書”。
當下,港資也越來越“鐘情”山東。截至去年10底,共有5881家港資企業在山東扎根發展,而在此兩年前的2021年6月,香港在魯投資企業為4696家。(記者 侯寶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