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涔汐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多年前我看過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曾經(jīng)在文章中講過。
在泰國大象用一個小棍子可以綁住,外地游客人好奇,這只大象稍微踹踹腳,動動鼻子這根棍子根本就困不住它。
但是馴象師說:
這你就不懂吧,幼象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綁在一根棍子上,那個時候它怎么掙脫也無力擺脫這根棍子,久而久之,幼象長大后,它就有一個習慣思維,它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擺脫這根棍子,堅信這根棍子可以困住它。
于是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只噸位如此大的大象竟然被一根小柱子,小棍子困住。
由這個故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一生就如同被馴化的大象一樣,逃不過自己的舊有認知、思維牢籠。
不要用原生家庭困住你
在直播間中一個粉絲時常跟我互動。
這個粉絲已經(jīng)是當奶奶的人了,她跟我結(jié)緣,半年來一直吐槽自己十八九歲被父母逼著嫁人過得不幸福,不受父母呵護,照顧弟妹受盡了苦頭。
半年來,她只要鏈接我必定先吐槽自己的原生家庭,然后再吐槽自己渾身都是病,哪里都痛。
我不忍看其困在曾經(jīng)的認知中,就回復了她:
大姐啊,其實您仔細想想,您的父母確實對您有所虧待,但是這40年來,您為了這一件事兒反復折磨自己,茶飯不思,折騰出一身病。
到底是父母對不起您,還是您在折磨自己?您已經(jīng)年奔60了,按照平均壽命來講,您還有十幾年的生命期限,難道您還希望接下來的生命仍然活在原生家庭的怨氣當中嗎?
或許是我的語言猶如當頭棒喝讓她猛然醒來,恍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40年來被一件事兒耿耿于懷,耽誤了大半生的幸福。
自此以后她跟我交流的語言越來越高能量,再也沒有提過原生家庭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了。
我由衷地為她重生而欣慰。
文章開頭我提到小象被馴化,長大以后它明明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擺脫曾經(jīng)的束縛,但是因為固有的觀念困住了自己。
同樣如此,我們的父母并非圣人,他們在教育子女上肯定有不周之處,給我們的童年,青少年帶來一些陰影,那個時候我們年幼無力去排解。
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后,明明有能力去抵抗自己人生風雨的時候,如果仍然困在原生家庭里,其實就好比文前我提到的被馴化的小象一樣。
我們不妨走出來,扭扭頭就把你以為束縛你的痛苦繩索解開了。
不要用年齡困住你
在我們修心訓練營中,有一位特別讓我感動的長輩。
這個長輩今年已經(jīng)是奔80的長者了,但她仍然跟著我學習修心,時不時給我發(fā)信息說:
老師啊,你這節(jié)課講的好。老師啊,你的直播課讓我受益頗多。
我看完這個長者的信息,都不好意思了。
有一次我對她做了一次采訪,我問:
阿姨?。ㄆ鋵嵖梢苑Q呼奶奶了),您都這么大年齡了,這么愛學習啊。
這個阿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年輕的時候創(chuàng)業(yè),后來幾經(jīng)沉浮,她爽朗地回答:
不要因為年齡困住自己,女人別放棄成長,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終生成長,我愛聽你講課。
我真是被這個學員折服了。
在我的來訪者中,就有很多人妄自菲薄給自己設限的姑娘,他們自我嫌棄:
我都40了,我都50了,我不應該學習,我學不會,讓孩子們學習吧!
我回答:
我還見過奔80的奶奶輩的學員,都沒說自己老呢,哈哈哈哈。
女人們,真的不要把“老”掛在嘴邊。決定一個人老或者不老,不是年齡,而是心態(tài)。
倘若你的心態(tài)樂觀陽光,保持著對美好生命的向往,活到90歲也生機勃勃。
但是假如你的心態(tài)特別喪,滿嘴負能量,眼神無光,哪怕你是花季雨季的年齡那也是行尸走肉。
所以不要用年齡困住你的后半生,勇敢的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積極的學習成長。
不要用你過去的經(jīng)歷困住你
我們有一個學員,剛開始遇見我的時候,一直吐槽她的冤家婆婆。
比如,說婆婆太摳門了,任何東西都不扔,總是反復用;比如,婆婆心疼她的兒子,而不關心兒媳婦太護仔了;比如,婆婆太作了,自己付出很多但是婆婆眼瞎。
聽完絮絮叨叨,我回答:
要不你先別吐槽了,你把修心課程聽完了再吐槽。
結(jié)果這個學員把修心課程全部聽完了,再也不吐槽婆婆了。
過一段時間,她來我的直播間感恩反饋:
老師啊,我的婆婆太好了,以前我覺得她摳門,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她特別愛惜物品,懂得惜福;以前我覺得她只愛她兒子,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她特別重視我的健康,曾經(jīng)我眼中的婆婆跟現(xiàn)在判若兩人。
我莞爾一笑回答:
你看你是不是被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困住了吧,其實我們是用心看世界,不是通過眼睛。
當你心靜下來,你的八心修出來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眼里的婆婆跟曾經(jīng)你看到的婆婆完全不一樣,并不是你婆婆變了,而是你的心不一樣了。
這個故事也是啟發(fā)所有的人,不要用你的老眼光給別人下定義,這會形成偏見。
有時候我們自己的心一改,會發(fā)現(xiàn)你對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的感悟全然不同。
我曾經(jīng)聽過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
障礙我們的不是未知的,恰恰是已知的。
這就是傲慢形成的偏見,也叫認知障。
當我們用空杯、謙卑、恭敬和感恩的心態(tài)去審視身邊的人和事時,你會發(fā)現(xiàn):
哇塞,原來人生本來很美,只不過我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心靈。
作者簡介:張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fā)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眾號(id:zhangcenxi99),一個讓你增值的地方,個人微信:zhangcenxi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