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人不立法,只會讓好心人寒心,冷漠旁觀的人只會更多,不是不幫,而是幫不起。
5月26日,上海一名好心的公交車司機又差點為自己的善良買單。
當時,公交車到站后,司機停好車,這位老人頭戴草帽,提著東西下了車,司機剛要繼續前進,從后視鏡發現老人摔倒在地,出于好心,司機下車去扶老人,這一扶可就出事了。老人立馬抓住司機不放手,順勢便躺在了地上,非說是司機的責任,不讓司機走。見司機關上車門準備離開時,頭也不暈了,腿也不疼了,瞬間就站起來去阻攔公交車。
司機告訴老人:“車里都是有監控的,你已經下車了,不是在我車上摔的”聽到司機這句話,老人更是無動于衷,直接平躺在地。警察過來了解情況,整個公交車上的乘客和路過的路人都在為司機證明。
經過調查,官方回應老人是因為過度飲酒造成的摔跤,摔倒和司機沒有關系。
類似的訛人事件在那句遺臭萬年的“不是你撞的為什么要扶”的話出來以后,屢見不鮮,給我們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彭宇案”的主辦法官真的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簡直是以一己之力讓中國的道德水平倒退50年”。
訛人行為不僅嚴重破壞了社會信任,還抑制了助人行為,對當事人的個體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我認為對訛人行為進行嚴懲具有必要性,只有通過法律和教育手段,重建社會信任,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先來看看訛人行為的心理動機:
訛人者往往具有明顯的利益動機,希望通過制造虛假事件獲得賠償或其他經濟利益。在這個案例中,老人通過誣陷司機,試圖將自己的摔倒責任轉嫁給他人,以獲取經濟補償。
訛人者在心里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但通過各種自我辯解機制來緩解內心的不適,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道德認知失調,是指個人在行為與道德標準不一致時產生的內心沖突。例如他們可能認為“公交集團有錢,賠我點沒什么”或“大家都這樣做,我也可以”。
訛人行為有時是一種社會模仿現象,尤其在某些群體中,如果有類似行為未受到懲罰,其他人可能會效仿。老人在看到他人成功訛人后,可能會認為這是獲取利益的有效途徑,這也是為什么我建議訛人行為必須嚴懲的關鍵原因之一。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種訛人行為對我們社會大眾的心理會造成什么負面影響呢?
首先訛人行為破壞了社會的信任基礎。信任是社會合作的基礎,當人們看到善行可能導致自身受到傷害時,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感會大大降低。這種不信任不僅會影響個體之間的關系,還會對整個社會的凝聚力造成損害。
其次訛人事件使得好心人擔心自己的善舉可能帶來負面后果,從而抑制了助人行為的發生。隨著訛人事件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冷漠旁觀而不是伸出援手,形成“好心沒好報”的社會氛圍,越來越多的扶不起被認同,就是最大的社會悲哀。
最后作為善舉的當事人,被訛者往往會經歷巨大的心理壓力,感到委屈、憤怒和無助。這種經歷大概率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還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創傷和對社會的不信任感。
在這里,我借助平臺發聲,強烈呼吁對訛人行為嚴懲的必要性。希望我們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訛人行為進行明確界定和嚴厲處罰。法律的威懾力能夠有效遏制不良行為的發生,同時為好心人提供法律保障,減輕他們的顧慮。
1、嚴懲訛人行為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要手段。社會需要通過法律和制度來保護好心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助人為樂的行為不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只有通過嚴厲的法律懲罰,才能有效遏制訛人行為的蔓延,維護社會的正義感。
2、嚴懲訛人者具有明顯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通過對訛人行為的公開處理,可以向社會傳遞明確的信息,即這種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會受到嚴厲懲罰。這樣的懲戒不僅對潛在的訛人者起到威懾作用,還能教育公眾明辨是非,增強道德意識。
3、只有在對訛人行為進行嚴懲的前提下,社會才能重新建立信任和互助的氛圍。當人們看到助人為樂的行為受到尊重和保護時,他們會更加愿意伸出援手,幫助他人。這樣的社會氛圍不僅有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是時候糾正這股不正之風,讓黑心與訛人受到應有的嚴懲,讓熱心和善舉無后顧之憂,讓我們重新找回助人的膽氣,讓我可以理直氣壯的教導孩子,傳承助人為樂的中華美德。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也歡迎您的隨時聯系,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您對訛人行為,怎么看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