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老地名-三角廣場
作者:李春昌
三角廣場,是康平廣場的俗稱,雖無正式記載,卻也在長春人口中傳了幾十年。
大家都知道,長春的街心廣場,大都是圓形。“園廣場”也是長春的一條城市特征。
唯獨康平廣場為三角形,于是大家就都這么叫了,也就叫開了。
【三角廣場,和平胡同拍攝。↑】
康平街始建于偽滿初期。康平,是遼寧省的一個縣,康平街是以國內地名命名的街路。
康平街位于滿鐵附屬地西南部邊界以南,屬于偽滿“國都”建設區域比較靠北的一條街路。康平街是東北—西南走向,北起勝利公園南側的府后路(即團結路),向南止于東萬壽街(即東民主大街)與西萬壽街(即西民主大街)交匯處,北部有轉折,全長1180余米,在與北安路、新發路交匯處有一座三角形狀的康平廣場。
【康平街上,遠觀三角廣場。和平胡同拍攝。↑】
東北淪陷之前,三角廣場這里屬于長春縣鄉五區新發屯西側。
我們查看一下歷史地圖,去找一找三角廣場形成的來龍去脈。
在1935年地圖上,三角廣場位置就是一處十字交叉路口,南北方向的是康平街,東西走向的為北安路。康平街北頭東側,是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官邸(今松苑賓館)。在康平街與北安路交匯處西北角上,有“忠靈塔”(今部隊大院),東南角上是白菊小學校(今長春五中)。
【1935年“新京”街路地圖,康平街,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這個時候的新發路,向西過了明倫街(今文化街)不遠,就向南轉彎,奔向永安街附近,并沒有與康平街相交匯。
我們再看下一張,這就到了1938年,新發路改了路徑,不去永安街,而是去和康平街、北安路交匯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三角形的街口。這個三角形街口,是占了白菊小學校校園的一個角才形成的。而且,在白菊小學校臨三角形斜邊的一側,還有綠地出現了。這塊,也許之前就是綠地。新發路改道,讓出來的地塊,建成了“日滿軍人會館”(今吉林省公安廳)。
【1938年“新京”特別市街地圖,康平街,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接著往下看,1941年地圖上,又有新的變化。街路上,影影綽綽的線條,是城區分界線。這條城區分界線基本上被延續下來,成為寬城區和朝陽區的分界線。再往北,連續斷線表示的是原滿鐵附屬地的邊界線。
圖上,“日滿軍人會館”西側,新發路與北安路交匯處(今兒童醫院),出現了一座小型公園。
【1941年“新京”市街地圖,康平街,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康平街與北安路交匯處北側東西兩處有轉角讓出,變成道路的一部分,也就使得三角廣場地盤更寬敞了一點。
小結一下,透過以上歷史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在偽滿時期,三角廣場的街心綠化并沒有出現,如此,也就應該沒有三角廣場這樣的稱謂。
我是這么看的,你說呢?
【1966年衛星拍攝長春地面圖,康平街,網絡資料截圖。↑】
我們再看看1966年衛星拍攝長春地面圖,康平廣場上,看不到綠化街心島的痕跡,還是路面形態。
下一張,1983年地圖,這時候,地圖上明確標出來了三角廣場的街心綠化帶。而且,在以后的地圖上都是這樣。從地圖上看,這是一個倒三角形,康平街是較長的直角邊,北安路是較短的三角形直角邊,新發路是斜邊。新發路向西北,先是與北安路相交匯,緊接著就交匯于康平街,于是三角廣場出現了。
【1983年長春街路圖,康平廣場。↑】
《長春市志·園林綠化志》記載,三角廣場占地總面積為1300平方米,綠化面積為900平方米,彩化面積350平方米。配有長廊、攀援植物、樹木與草坪等。
【三角廣場內,和平胡同拍攝。↑】
后來呢,這個倒三角形又發生了一些變化,三角廣場朝著更渾圓一點的方向發展了。畢竟康平街北側的兩個街角早就有一點讓步,康平街方向過了北安路,又把那個銳角做了處理,從中劃分出一條弧形道路出來,使得北安路自西向東不必太繞,方便了行車。
【從三角廣場南半部開出的道路,和平胡同拍攝。↑】
【即時截圖于手機高德地圖。↑】
康平街北頭東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官邸,始建于1933年,屬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附屬配套建筑。城堡式樣的二層建筑。先后有5任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先后居住于此。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是中蘇友好協會。1953年改為長春市委招待所,1956年改為只接待中央領導的中共吉林省委1號招待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等領導都曾在此住宿過。1985年改為松苑賓館,對外開放。歷史建筑為松苑賓館1棟,為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官邸舊影,資料圖片。↑】
康平街與北安路交匯處西北角部隊大院內,曾經是偽滿“忠靈塔”所在地。日本人為紀念在戰爭中“盡忠殉國烈士之英靈”而修建。1934年11月落成,占地約36681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高達38.6米。塔座為石砌方形,四面設有臺階,其上是一座單檐底層塔室,采用中國傳統建筑的城門樓的形式,正面開有三個相同大小的門洞,其他三個側面各開有一個門洞,外墻面有凹入的方格圖案,內部存有亡者的骨灰、供奉著亡者靈牌及代表日本戰神的“日本刀”。塔身向上有明顯的回收,表面貼花崗巖,整體朝向東南,上刻忠靈塔三字。外側有帶狀綠地,稱為忠靈塔外苑。1945年8月,蘇軍進攻長春時塔身局部被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政治干部學校于1956年將忠靈塔的塔體拆除,塔基尚存。2000年后,在新一輪部隊大院建設的時候,將塔基殘跡也被徹底拆除。
【偽滿“忠靈塔”舊影,資料圖片。↑】
康平街與北安路交匯處東南角白菊小學校,1934年設立,又稱“第三小學校”,后又改稱“白菊在滿國民學校”。1952年改稱“長春市第五初級中學”。1958年改稱“長春市第五中學”。2000年老校舍拆除。2002年11月,在原址重建的6層教學樓落成,學校增加了長春市田家炳實驗中學之名。現在康平廣場位置的長春教育學院(長春市中學校教師進修學校)樓已經屬于長春五中。
【從三角廣場看長春五中,和平胡同拍攝。↑】
北安路與新發路交匯處,長春市兒童醫院,1956年由市醫院兒科及市婦幼保健院合并成立長春市兒童醫院,1957年6月1日開診。是吉林省內唯一一家集醫療救治、科研教學、健康管理、康復訓練為一體的非營利性三級甲等綜合性兒童醫院。
【長春市兒童醫院,和平胡同拍攝。↑】
康平廣場北側,還有公交公司多條公交線路的總站,這里交通方便。
【和平胡同-春發盛】編發長春歷史文化圖文,歡迎轉發留言,如有利于,須注明出處。【胡同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