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的上海海事局發布了一則航行警告,通告在6月11號時,長江口一大型船舶深水航道會進行交通管制,現在已經是6月12號了。于是網絡上就有聲音認為,這是完成第二次試航任務的“福建”號航空母艦回來了,從時間來看,福建艦這次試航持續時間長達20天,這個時間長度基本等同于遼寧艦和山東艦第二次試航的時間長度之和。
而遼寧艦和山東艦,則是分別要到第9次和第7次試航,時間長度才超過20天,福建艦第二次試航就達到了20天,可見福建艦身上的擔子之重,需要測試的項目之多之復雜,人民和軍隊對其期望之高,因此也有分析說,這個事情表明福建艦的海試總時長會少于遼寧艦和山東艦,會更快進入人民海軍服役,對此我們應當靜待官方消息,切莫被網絡上的小道消息誤導了視聽。
不過這次試航期間,福建艦依舊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點,我簡單說兩個,第一個就是衛星圖片顯示,福建艦在試航海域,進行了高速航行以及小半徑轉彎等與機動性相關的測試工作。而且從結果來看,福建艦順利完成了這些測試工作,在海上留下了一道道高速航行過后的白色尾跡。
無論軍艦噸位大小,機動性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指標,就航母這種大型水面戰斗艦而言,機動性同樣與戰斗力正相關。首先是航速,我們知道飛機起飛的原理,是機翼上下翼面空氣流速不同形成的壓力差,造成的力給抬上天的,因此逆風起飛更方便。對于航母艦載機而言,起飛就需要讓航母甲板上產生“甲板風”,這是航母高速航行才能造成的,這時航母的航行速度必須達到25節以上。
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就是因為反應堆功率問題,導致航速較低,無法產生足夠的甲板風,好在從美國買的蒸汽彈射裝置勁道夠大,才未能影響艦載機起飛。當然,25節也不是最高航速,中美兩國的航母都能跑出30節左右的最高航速,但這是在戰斗狀態下,平常的戰備警巡,以及和平時期的遠洋航行確實用不到這么高的航速,而且長時間保持最高航速航行,對動力系統的壓力也很大。
戰時能跑到最高航速,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讓航母快速移動,增加敵軍鎖定目標的難度。至于小半徑轉彎,更好理解了,轉彎半徑越小,機動性越強,避開魚雷攻擊的概率越大。當然這需要做一個取舍,不可能要求8萬多噸的大航母跑出跟幾千噸的驅逐艦一樣的機動性。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點,就是這次福建艦試航海域,距離大修升級之后正在海試的遼寧艦不遠,前者在渤海以東到黃海海域之間,后者就在渤海里面。有人猜測這次福建艦北上是搞艦載機起降測試去了,這個我們不能憑空瞎說,還是得等到官方消息放出來之后再做評價。
只是兩艦的位置,讓軍迷網友們想到了一種潛在的戰術選擇,就是在戰時實現“A飛B收”模式,意思是艦載機從航母A起飛,但因故不能在航母A降落,此時這架艦載機就可以在附近的航母B或者臨近的陸基機場上降落。
我們必須樹立一個認知,航空母艦雖然是大國實力的象征,但它終究是一件用來執行戰斗任務的武器裝備,是要在戰時面對戰火考驗的,尤其在面臨實力強大的對手時,航母本身,以及上面的指戰員們也要面對傷亡與損失,不能說因為航母遭到打擊,就無法完成任務了。
這個時候“A飛B收”模式就很有現實意義,如果我方的一艘航母遭到打擊,甲板失去航空作業能力,那么這時候一同參與行動的其他航母,就可以代為承擔航空作業任務,保障艦載機部隊的正常運轉,盡可能讓這支主力攻擊部隊保持戰斗力。而這,也只有在擁有多艘航母的國家手上,才能辦得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