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大嘴說
編輯 |李大嘴說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最近一部影視劇《海天雄鷹》讓很多人都更加了解試飛員這一職業,原來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長河中,還有他們用勇氣與鮮血譜寫最光榮的篇章。
而這部影片剛好又把講述了我國首批艦載機試飛員的故事,這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2013年遼寧艦航空母艦震驚國際、艦載機成功起飛與降落的那一刻,我國航空事業在國際上也挺起了腰板。
在這之后,我國更是成立了首批艦載機試飛員隊伍,并打開了航空航天領域的新大門,如今12年已經過去,中國軍事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他們也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與選擇。
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試飛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一、試飛員:肩負使命與職責
許多人對于“試飛員”這一職業比較陌生,確實普通人的生活根本不會接觸到這個職業,雖然我們經常聽說試飛員,卻沒有真正的了解他們。
其實每一個試飛員是航天航空領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他們不同于飛行員,試飛員的任務量和考核往往更加嚴格,當然相應的試飛員工作的難度系數和危險系數都非常大。
他們將駕駛雛形飛機測量飛機在發生各種情況時的極限數值,為了得到飛機性能的準確數據,不僅需要具備有熟練的飛行技術,還需要完備的理論知識。
然而這也代表著每一次試飛任務試飛員都需要帶著無畏生死的勇氣和務必任務的決心。
由于任務的特殊性和危險性,我國在選拔試飛員上年紀和身體素質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能力上要求其熟悉至少五個機種。
所有參加考核的飛行員都需要經過重重篩選,可以說試飛員是萬里挑一的存在,培養一名優秀的試飛員非常不易。
我國首批選拔試飛員的考核中,在參與選拔的數名飛行員中,最后通過的也僅僅只有五位,他們都順利完成了艦載機的升空與降落,最后成為了我國首批艦載機試飛員。
可我們只知航空母艦的威武,卻忽略了試飛員背后的故事。
因頭條改版,增加了廣告解鎖功能,請您等待5秒鐘,再點擊右上角的叉號關閉,就可以繼續閱讀本篇文章了。點開廣告是免費的,請不用擔心。
時間回到2012年11月23日,這一天是歷史的重要節點,戴明盟在這一天完成了艦載機的飛行與著陸,從此我國也有了屬于自己的航空母艦,開啟了“航母作戰機時代”新紀元。
當戴明盟駕駛著艦載機平穩的在航母上著陸的那一刻,我國航空航天再一次向前邁進一大步。
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戴明盟露出了激動的笑容,他是第一批艦載機試飛員,也是第一位成功“阻攔著艦”的艦載機試飛員,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1世紀初,我國海上軍事實力并不突出,為了發展海上作戰、防御實力,所有人都鉚足了勁。
許多優秀的試飛員不懼危險,站出來為祖國的發展出力,其中魏紅偉、孫政雄、徐漢軍、盧志永四位優秀的飛行員也通過了重重考核成功入圍首批試飛員,也緊跟隨戴明盟的腳步完成了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飛和降落。
2013年7月6日,他們五人的名字被刻進歷史的里程碑,將以“首批艦載機試飛員”的頭銜鼓舞著無數人前仆后繼。
二、不同的選擇,相同的目標
2006年,海軍為遼寧艦選拔艦載機試飛員,最后通過考核的也只有五人,其中一人就是戴明盟。
能夠成為首批試飛員的成員,戴明盟的實力毋庸置疑非常強勁,在考核中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飛行能力他幾乎都是第一名。
盡管他知道成為一名試飛員可能會面臨生死的考驗,但一心為了祖國的他不懼危險,在成為一名試飛員后為戰機的研發帶回了許多寶貴的數據。
2013年的時候,他還任職艦載機部隊的副部隊長,在部隊中他起到了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用他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海上軍事力量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飛行員。
后來他憑借優秀的表現又晉升少將軍銜,現在的他擔任的是海軍南海艦隊航空兵部隊司令員,他的飛行剩下一路勛章,是名副其實的“大將軍”。
徐漢軍出生于浙江金華,高中畢業后他就考進空軍第二飛行基地學習,他的表現一直都非常出色,除了提到的“首批艦載機試飛員”以外,他更是榮獲包括一等功在內的多項榮譽。
他的軍功滿滿,無愧于祖國與父母對他的期許,后來他帶著“大校軍銜”繼任了重要的職務。
盡管與戴明盟都是出身于海空雄鷹團,徐漢軍還是戴明盟的技術略有差距的,他原本應屬于戴明盟帶出來的“兵”,徐漢軍之所以在完成試飛后選擇繼續做試飛員,也是因為他自己的夢想和信念。
不過他在之后的訓練中也遇見過很多突發情況,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作為“前輩”他還目睹了許多新人訓練員的犧牲。
當時試飛員張超因故障犧牲,隊伍中士氣低落。
當時還是2016年,張超在一次模擬訓練中因操作系統失靈而被奪去了生命,他的犧牲是每個人心中沉重的痛。
當張超的妻子張亞登上航空母艦甲板的那一刻,她明白了丈夫肩上所擔負的責任。
但作為副隊長的徐漢軍必須從悲傷中走出來,徐漢軍親自駕駛著戰斗機順利的完成了飛機的飛行與檢查,他身先士卒,重振軍心。
此后徐漢軍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用自己的能力帶出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試飛員。
魏紅偉同樣是以優秀的成績進入試飛員隊伍中的,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的他本身就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一名經過專業訓練的飛行員,他早在2008年就拿到了畢業證書。
從學習到實踐他已經經歷了上千次飛行,熟練操作駕駛多達七個機型,在成為一名真正的試飛員后,他還能精準的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他的到來為我國海上軍事實力的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在遼寧艦艦載機部隊成立后,他和徐漢軍一樣選擇留下,并繼續為祖國航天航空事業做出貢獻。
同樣留在部隊的還有孫政雄,從一名普通的試飛員一路走到艦載機飛行教官,他的飛行技術毋庸置疑。
然而成為教官的他有時也會和自己的隊員發生“沖突”,在這個天才的課堂,意見不和是經常的事情。
不過孫政雄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對于自己的學生可是非常的嚴厲,在訓練的過程中他會隨機給隊員提問問題,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那可能就要被“請”下飛機了。
所以孫政雄的學生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都非常優秀,也正是孫正雄這種嚴格的指導方法,才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艦載機試飛員。
三、用生命去履行
成為一名試飛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72年間,無數試飛員奮斗在一線,他們用勇氣鮮血托起中國航空航天領域發展的長河。
那也就是說失去生命是常有的事情,試飛員要測試的飛機還沒有成型,他們要親自去測試飛機的極限并帶回這些寶貴的數據,有人把試飛員稱為“刀尖上的舞者”一點也不夸張。
猶記得那年的一句“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請求繼續前進”讓多少人無比悲痛,曾經王偉用生命去攔截侵犯我國南海的美軍偵察機。
如今我國的軍事實力已經站在國際的浪潮,他人萬不敢再來進犯。
可你知道嗎,在我國航天航空領域的發展中,無數試飛員為祖國前仆后繼,一些人永遠的犧牲在這片藍天之下,2014年12月22日,盧志永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或許他曾在每一次試飛訓練中都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他用他的犧牲讓我們看見了試飛員的不容易和他們肩負的使命與光榮。
盧志永犧牲的時候年僅38歲,更讓人惋惜的是此時距離他獲得艦載機飛行員稱號的時間才剛剛過去一年。
在盧志永犧牲之后,經上級部門批準,他被追封為烈士,而他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為之歌頌。
他曾是空軍試飛團中隊長,是我國一級飛行員,更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海空衛士。
那本是平常的一天,盧志永正試飛一架飛機,這本身非常是非常平常的任務,可在這次飛行中突發的意外卻帶走了盧志永的生命。
事故突發的那一刻盧志永本來可以選擇跳傘逃生,然而在他看見下面正是有人居住的房區。
他知道自己如果跳傘就會威脅無數老百姓的性命,可如果不跳傘的話自己就會犧牲。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履行著軍人的使命與職責,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那些無辜的人。
可是他卻在這場飛行中永遠沒有返航,他的犧牲是無數人心中的痛,希望我們可以記住這些英雄的名字,希望我們可以明白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用他們的犧牲與付出換來的。
結語:
故事的內容是沉重的,原來在這片藍天之下,無數英雄正為祖國與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如果可以,真的不希望聽見“犧牲”這個詞,如果可以,真的希望每一位試飛員可以平安的著陸。
本文消息來源:(來源截圖均已在文章內)
【1】新華社:2021-08-07《劃出中國海軍的“航母戰斗機時代”——記“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
【2】環球網:2018-05-07《殲15著艦第一人離任艦載機部隊 一等功臣徐漢軍繼任》
【3】北京日報客戶端:2023-12-16《他從小立志參軍報國,29歲舍身挽救戰機壯烈犧牲》
【4】中國青年網:2024-04-01《增援已到!81192,請返航!》
【5】陜西網渭南站:2014-12-29《王牌試飛員犧牲 渭南群眾獻花詩人頌詩悼念英雄(組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