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最近,香港鄭裕彤家族旗下的上市房企——新世界發展,又開始賣資產了。
在深圳前海,新世界發展開發建設了一個地標項目——
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
這個商業項目屬于雙子塔建筑,主要包括120米高的南塔,以及200米高的北塔。
其中,南塔在2021年就以32億的價格,整售給了金融機構。
去年十月份,北塔也已經竣工開業,到現在出租率大約三分之一。
新世界發展持有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30%的權益,項目剩下70%的權益,由新世界發展的控股股東——周大福企業持有。
在股權架構上,周大福企業持有新世界發展超過45%的股份,鄭裕彤家族通過周大福企業間接控制新世界發展。
這次資產出售,新世界發展將其持有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30%的權益,轉讓給了周大福企業,套現15.57億港元。
雙方的交易價格里,包含了股權和債權代價。
其中,項目公司欠付新世界發展的股東貸款,就有15.56億港元。
也就是說,新世界發展轉讓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的股權作價,僅為100萬港元。
這筆交易的實質,其實就是新世界發展想要收回股東貸款,套現退出了。
作為地標項目,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的潛在價值巨大,去年剛剛竣工,已經開始招商運營,進入了收獲期。
但新世界發展已經等不起了,只想盡快退出、回流現金。
由于這筆交易的主要代價,就是項目公司欠付新世界發展的15.56億港元股東貸款。
現在,周大福企業接下了股東貸款,相當于向新世界發展輸送了一筆資金。
作為母公司,周大福企業輸血新世界發展,已經不是頭一回了。
在新世界發展名下,有一家香港上市平臺——
新創建集團。
它的主營業務,打包了鄭裕彤家族旗下的高速公路、保險、建筑、設施管理、物流等綜合性業務。
2023年,新世界發展營收規模952億港元,凈利潤41億港元。
同期,新創建集團收入452億港元,凈利潤27億港元。
作為下屬子公司,新創建集團占新世界發展的營收比重一半左右,利潤貢獻將近三分之二。
盡管新創建集團的業績占了半壁江山,但新世界發展還是把它賣掉了,接盤方依然是周大福企業。
新世界發展以217億港元的代價,向周大福企業出售了其持有新創建集團61%的股份。
由于新創建集團的凈資產,遠高于轉讓對價,使得新世界發展在這筆交易中形成了多達83億港元的出售虧損。
在2023年中期財務報表上,新世界發展的利潤由盈轉虧,凈虧損58億港元。
與控股股東周大福企業之間的左手倒右手、資產騰挪,雖然給新世界發展造成了賬面上的財務虧損,但它得到了最需要的東西——
現金。
僅出售新創建集團、深圳前海周大福金融大廈30%權益這兩筆交易,新世界發展就從母公司拿到了233億港元資金。
不過,周大福企業輸送的兩百多億現金,還不能幫助新世界發展解渴。
跟幾家香港老牌地產商不一樣,過去幾年里,新世界發展的杠桿水平,不斷攀升。
十一弟查了下,恒基地產的凈負債率不到23%,新鴻基地產的凈負債率為21%,長實集團的凈負債率低至3%。
而新世界發展的凈負債率,將近50%,遠高于其他幾家香港地產商。
到去年,新世界發展背負的有息債務,將近1622億港元。
其中,它需要在一年內償還的短期債務,就超過了620億港元。
另外,新世界發展名下還發行了363億港元的永續債。
這種類型的債務,在資產負債表中,被計入到權益里面,而不是劃為有息債務。
這意味著,永續債實際上攤薄了新世界發展的杠桿水平。
它的真實負債率,比目前50%的凈負債率更高。
去年下半年,新世界發展剔除掉出售新創建集團產生的賬面虧損以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大約15億港元。
它的股東們能從中享有的利潤,只有5億港元。
這些永續債吃掉了將近10億港元的利潤,其實是新世界發展需要支付的永續債利息。
從母公司拿到的兩百多億現金,相對于新世界發展的債務規模,杯水車薪。
十一弟查了下,盡管周大福企業向其輸送了大把資金,但新世界發展手上的現金資源,不增反降。
到去年,新世界發展持有的現金,不到390億港元,僅半年時間,又減少了155億港元。
它手上的現金資源,根本覆蓋不了接下來一年內需要償還的短期債務。
在新世界發展的主營業務里,現金回流主要來自商業物業收租,以及開發業務的銷售回款。
而它的開發業務,非常依賴布局在中國內地的開發項目。
如果看新世界發展在二級市場上的股價走勢,與內地樓市行情如出一轍——
從2021年下半年以后,從高處往下直線俯沖。
它的股價,從三年前的每股30港元,跌到了現在的每股7港元,市值縮水了八成左右。
同等債務規模下,內地開發商綠城在去年下半年的銷售額,達到了961億。
而去年下半年,新世界發展的銷售額,還不到77億。
其中,它在香港只賣了1個多億,在中國內地賣了75億出頭。
廣州一直是新世界發展大舉重倉的核心城市,去年下半年,它在大灣區的銷售業績占比超過三分之二,但也僅為50億出頭。
在中國內地的銷售榜單上,新世界發展的銷售規模,也就剛剛夠上百強房企的門檻。
背負的債務規模很高,但銷售回款很少,資金壓力當然就很大了。
若沒有控股股東周大福企業向其輸送了兩百多億資金,新世界發展手上的現金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兩年前,新世界發展的第三代繼承人、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他在公司業績會上還得意洋洋,準備在內地來一波抄底——
“整個大灣區的內地開發商沒有錢了,新世界有錢,又是香港開發商,是比較靠得住的。”
“所以有100個找我們談項目收購,最后選了三四個。”
“新世界發展會預留大約兩百億港元用于收購,會看準時機進軍大灣區,留意地點較好、成熟、短期內可銷售的改造項目。”
它在內地的兩百億港元抄底計劃,這兩年不知道到底花了多少錢用于收購。
但顯然,新世界發展最緊迫的需求,并不是抄底收購,而是掙扎著讓自己活下來。
它向母公司伸手套現了兩百多億港元的現金,哪怕產生了巨額的出售虧損,也還是要繼續賣。
在最近的業績會上,新世界發展的管理層,已經服軟,開始改口了——
“負債率在過去六年上升,有幾個原因。首先,香港樓市比較疲弱;其次,非核心資產處理的進程,并不像我們預期的那么快?!?/p>
“我們將會繼續采取大刀闊斧的政策,來穩定我們的負債率。未來新世界發展將繼續去杠桿,出售非核心資產?!?/p>
其實,更直白一點地說,就是還要繼續賣賣資產、套現換錢了。
幾年前,內地開發商經歷的一輪去杠桿、降負債,現在輪到香港地產商了。
只是比他們來得更晚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