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的第一步。
一
北京長城飯店,門外寂靜無人,副樓的天上人間也早化云煙。
酒店已停業大半年,去年落葉殘存至今,留守員工稱“倒閉不了,要等通知”。
中國第一家國際酒店,度過了落寞的四十歲,而回望來路,它連接著開放的起點。
1981年,長城飯店開建,耗資7500萬美元,兩年后美國總統里根訪華,在此辦答謝晚宴。
晚宴上,里根舉杯紅酒:
“我們在此向你們保證,在你們實現貴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將給予全面的合作。”
此后13年,70多國元首下榻于此,政要名流不計其數。
老布什在此組團吃德克薩斯烤肉,日本首相在旁邊修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長城飯店已不僅是酒店,民眾將其視為開放之窗,單日參觀人數超2000人。
那年29歲的海巖,曾隨人流穿過大堂,乘觀光電梯直升旋轉餐廳,在云影下俯瞰三環。
他對這一幕念念不忘,多年后寫入《永不瞑目》中。
各地參觀團返回后,開始山寨長城飯店,而且多在頂樓設360度餐廳,不管能不能旋轉,都叫“旋轉餐廳”。
那是每座城市的制高點。人們在此眺望遠方,靜候來客。
來客來之不易。柏林愛樂樂團訪華時,樂師跌下6米高舷梯,因為當年首都機場沒接待過大型客機,舷梯用木板拼湊。
下機之后,北京飯店只能提供十間客房,家屬慌亂分流至前門。
當年,北京只有七家涉外賓館,許多外賓要在大堂過夜。在廣州,參加廣交會的外國人,睡在東方賓館的草坪、花園、過道帆布床上。
遠道的來客,終于看到真實的中國。
意大利攝影師老安,從香港乘氣墊船,溯珠江到廣州,上岸后一片空曠寂靜。
他周游大半個中國后,所到之處總被圍觀,他說中國人善良好客,只是語言不通。
最后他到訪海南,招待所不敢接待,多番溝通后,騰出一個房間。他說悟出在中國的生存之道:
“很多事都沒有先規定的,都是一點一點拓展出來,摸著石頭過河。”
面紗一點點掀開,外國人懂了戴口罩是為預防流感,滿街自行車真是私產。中國人也明白破洞牛仔褲是時尚,不是窘迫。
此后數年風馳電掣,老安說,那幾年北京樓高了,車多了,他們的稱呼也從外賓變成了老外。老外們在三里屯碰杯,酒吧音樂喧天。
遠道來客開始助力經濟轟鳴。武漢柴油機廠上任第一個洋廠長,上海汽車廠迎來德國工程師。
麥當勞一路鋪開,沃爾瑪四處剪彩,NBA總裁斯特恩站在梅地亞中心外,拎著一箱NBA錄像帶。
1989年,默克公司收取700萬美元,將最先進的重組乙肝疫苗技術轉讓中國,而為此培訓員工和派遣工程師的費用,已超售價。
在蘇州,時任市長一趟趟往日本跑,在各地辦招商會,盛情邀約下,1994年,首家日企入駐蘇州高新區。
此后30多年,松下、佳能、愛普生等知名日企相繼落戶蘇州,并不斷增資擴產。高新區日企達768家,助力蘇州成為GDP全國第六、地級市經濟第一。
1985年,長城飯店迎來特殊來客,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他赴京考察后,決定表演穿越長城。
秋月下,白幕內,他的影子穿過古老的長城,完成一場神奇的穿越。
二
2003年,18歲的加藤佳一到北大留學,他說宿舍如小聯合國,講什么語言的都有。
他和門衛聊天,和小賣部大媽聊天,在報紙上寫專欄,最后一路聊到鏘鏘三人行。
外國人在華已越來越自如。大山在春晚說英語也有說學逗唱,韓國人說望京烤肉和首爾一樣正宗。
孤獨星球在中國正式開設編輯部,首期寫道:站在中軸線遠望,帝都威嚴之下,有個有趣的老靈魂。
2008年,北京奧運,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發布《內行人的北京消費指南》,外國人涌向簋街和三里屯。
酒吧老板小飛依然記得那年的洶涌人潮,不同膚色的人一起喝酒狂歡,“一個土耳其冠軍拿著金牌,大喊要換一瓶威士忌黑方。”
“我家大門常打開”的旋律回蕩街巷,鳥巢內,老布什擔任美國奧運代表團榮譽團長。
他曾在北京生活多年,34年前這里顏色單一,而現在滿目活力:
“這里唯一的不變,就是永恒在變。”
越來越多外國人融入變化的中國。
住了7年的外教杜大衛,熱衷給街牌挑拼寫錯誤,最后成為奧運火炬手。住了20年的威廉,成立長城保護組織,自費組織撿拾長城垃圾。
英國青年江森海,在南鑼鼓巷賣T恤,居委會大媽幫忙看店。
有年他興起,買了一車白菜,送鄰居們一人一顆,“那天陽光特別好,每個人都很開心”。
在深圳,奧巴馬弟弟已定居20年。當年他在美國被裁,心情低落,看雜志發現云南正招聘助教,因此來到中國。
他開了貿易公司,娶了河南妻子,熟稔中國書法。他說喜歡開放包容充滿機遇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后,更多外國人往來中國。庫克執掌蘋果后,出訪首站便是中國。
此后,剛剛造車的馬斯克也到訪中國。他吃了老北京涮肉和煎餅果子,交付首批8臺Model S,“未來我們將會在中國市場大有所為”。
此后,外資企業以不足全國企業3%的數量,貢獻了全國超1/6的工商稅收,提供了近1/10的城鎮就業機會,涵蓋了約4000萬就業人口。
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中,外國人已超6萬。
日本留學生鈴木美妃住北京胡同,被評像北京大妞,有次買水果,阿姨說“聽你口音就知道肯定是少數民族”。
她喜歡中國人待人的親切:
“中國人如果接納了你,就會真的把你當成家人。”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自八十年代起,將2000首古詩翻譯成英文,還寫過《禪的行囊》,掀起漢學熱潮。
2012年,他背著兩瓶美國最貴威士忌,再訪中國,去尋訪他欽佩的古代詩人遺蹤。
在西安,他跟隨老農,穿過農田,在地頭上找到杜牧墓地的遺址。
他倒酒,遞給老農,自己一杯,喝一口,剩下的倒入土坑中,然后蒼涼地念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東方的原野,西方的烈酒,美國老人與西北老農,我們同在孤獨的星球。
三
去年4月,蘇州耦園外,82名印尼游客乘大巴車而來,他們是疫情后首個海外游客大團。
禮儀小姐列隊相迎,并送上了精致的蘇扇。
6個月后,廣交會開幕,超15萬海外采購商到會,廣州地鐵馬路商場,忽然多了許多外國面孔,“恍惚回到疫情前”。
廣交會閉幕后一周,費城交響樂團訪華,在上海,音樂家們和小朋友們一起拉了一首《友誼地久天長》。
這是費城交響樂團第13次訪華,訪問跨越半個世紀,73歲的琴手說:
“我們對彼此都很重要,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甚至可能比政府愿意承認的還要緊密。”
當年年末,中國外交部宣布對多國免簽。此后,144小時過境免簽覆蓋國家越來越多,截至7月1日,已覆蓋54個國家。
大量外國游客因此涌入中國,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中國長滿了老外”。
北京導游帶老外組團逛胡同,河南導游帶老外看龍門石窟。逛西安的老外看古樂舞表演,霓棠羽衣前,一片金發碧眼,恍回大唐。
韓國人狂熱于“孝順父母,就送他們去張家界旅游”,加拿大人迷戀于逛上海菜市,“牛蛙竟然是活的擺在菜市場里”。
沖到成都的老外,心里則裝滿大熊貓,臨別前再吃一口麻辣味花椒冰激凌。
因游客太多,四川小語種導游已不夠用,旅行社緊急培訓在校大學生,擴充導游數量。
今年上半年,外國人過境人數1463萬,掛“China Travel”標簽的視頻都流量暴增,而流傳更廣的是“city不city”。
這個熱梗來自美國博主“保保熊”和妹妹聊天,大意是“都市不都市?”,后被引申為“時髦不時髦?”。
外國人穿越一座座city城市,觀察著當下中國。
德國博主震驚酒店的送餐機器人,美國夫婦驚訝北京到處是綠植,英國夫婦暴走北京夜色中,吃了沙縣拌面和酥餅,彈幕里飄滿“有的是比這好吃的”。
那些“China Travel”視頻,開篇多為“我們震驚地抵達中國”,結尾則連環反轉,風景、美食和善意都遠超預期。
視頻評論區中,有人用英語留言:
“中國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的敵人是無知。消除誤會不是一日之功,但這樣的交流是實現求同存異的一步。”
春天時,有法國小哥坐綠皮火車旅行,臥鋪要花20多個小時。
上車后,人聲喧雜,不到十分鐘,他收到了不同乘客送的2杯啤酒,1杯白酒,1個蘋果,還有一些雞肉。他最直接感受了中國。
1984年,里根在長城飯店的答謝晚宴上,引用了美國詩人埃默森的名句:
交友之道,在于以友待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