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雨果
美國最著名的歷史悠久的報紙有四家:“紐約時報”(創(chuàng)刊于1851年)、“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
如果你有興趣去圖書館看合訂本,從1851年開始翻,四家報紙全翻,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從1851年-2024年,美國就沒有好過,全是揭示“美國正在衰落”的種種跡象——政治腐敗、經(jīng)濟危機、社會分裂。
為何美國媒體似乎“天生”愛唱衰本國?
本文從歷史傳統(tǒng)、制度設計、商業(yè)動因與文化心態(tài)四個維度進行梳理與分析,并結合普利策獎的設置與評選傾向,探討媒體“不唱贊歌”而樂衷“唱衰”的深層邏輯。
一、歷史傳統(tǒng):從“看門狗”到“揭丑者”
媒體“揭丑”不只是商業(yè)手段,也是一種公共責任,這一基因深植于美國新聞界。
獨立戰(zhàn)爭后輿論基礎:
美國建國伊始,新聞媒介便與政治斗爭緊密相連。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以尖銳筆觸批判英國王權,奠定了美國新聞傳統(tǒng)中“輿論介入政治、敢于直言不諱”的基調(diào)。建國后的聯(lián)邦黨人與民主共和黨人也各有自己的報紙,雙方針鋒相對,輿論立場分明。小報時代: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印刷成本下降、流通網(wǎng)絡鋪開,報業(yè)進入“平民報”與“大報競爭”時期。為了吸引眼球,媒體往往以夸張、批判、甚至煽動性標題博取讀者眼球,“唱衰”可制造緊張氣氛,刺激銷量。
此時,“揭丑”與“賣丑”成為商業(yè)化運作的常態(tài)。
進步時代的“扒糞運動”:
20世紀初,道格拉斯·斯蒂芬斯等“扒糞記者”掀起一輪社會、政商丑聞大曝光,他們直指礦難、食品安全、政治腐敗,媒體從“娛樂”角色升級為“社會改革推動者”。
二、制度設計:監(jiān)督權力與新聞自由
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對立精神”: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了新聞自由,但同時也隱含了對政府權力的深刻警惕。新聞界自詡“第四權力”,與行政、立法、司法并列,其天職即為“看門狗”,不斷質(zhì)疑和監(jiān)督政府,以防權力濫用。
自我定位決定了媒體更多關注問題和危機,而非“世界紛紛擾擾,風景這邊獨好”。
權力制衡與輿論戰(zhàn)役:
美國政壇派系林立,媒體往往成為不同政治力量較量的陣地。無論是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奴隸制爭議,還是冷戰(zhàn)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唱衰”常被挑選為一方壓制另一方的話術武器。
三、商業(yè)動因:悲觀情緒帶來更高閱讀率
負面新聞效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負面事件更具關注度。經(jīng)濟下滑、政治丑聞、社會悲劇更易引起閱讀興趣、刺激點擊與購買,媒體出于盈利考慮自會傾向報道“壞消息”。
競爭激烈與碎片化:
當下信息過載,社交媒體、網(wǎng)絡新聞層出不窮,傳統(tǒng)報業(yè)為了在激烈的注意力爭奪中存活,更傾向突出沖突和危機,以“恐慌式報道”迅速吸引眼球。長期如此,負面視角幾乎成了既定模式。
四、文化心態(tài):懷疑論與自我批判
“美國例外論”與批判精神并存:
雖然美國自信心強、認可“美國例外論”,但另一面又承襲了殖民地時代對權威的普遍不信任。從托克維爾的觀察到當代民調(diào),懷疑論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
媒體在這種文化土壤中,更容易懷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危機心態(tài)。
社會分裂與“恐懼營銷”:
當代美國社會分裂加劇,左右對立、族群矛盾、地區(qū)分化層出不窮。媒體往往依托既有讀者群體的恐懼與焦慮,制造議程、強化分歧,“唱衰”既是社交貨幣,也能穩(wěn)固自身受眾基礎。
五、普利策獎與“負能量”導向
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利策獎,自1917年設立以來,一直以“公共服務獎”為最高獎項,緊隨其后的是“調(diào)查報道獎”、“國內(nèi)報道獎”、“獨家報道獎”、“地方報道獎”、“突發(fā)新聞獎”和“國際新聞獎”。
這一獎項體系深刻映射了美國媒體的價值取向:
? 公共服務獎:
探討社會問題、揭露政府、企業(yè)丑聞,往往以消極面入手,追求輿論效應。
? 調(diào)查報道與國內(nèi)報道:
著重挖掘深層次權力濫用、社會不公案例。
? 突發(fā)與國際新聞獎:
自然災害、戰(zhàn)爭沖突、恐怖襲擊等悲劇性事件更易獲獎,從而強化“世界動蕩,美國岌岌可危”的印象。
普利策獎的設置邏輯與傳媒生態(tài)相輔相成:
權威性認可的往往是揭示危機與警示公眾的報道,進而促使媒體在選題取向上更偏好負面新聞,形成不斷自我強化的循環(huán)。
結語
綜上可見,美國媒體自立國以來便因歷史傳統(tǒng)、制度設計、商業(yè)動因和文化心態(tài)而帶有“唱衰”傾向。
在憲法保護的新聞自由與對權力制衡的責任驅(qū)動下,媒體擔當了社會“風險預警器”的角色;
在市場競爭與商業(yè)利益的推動下,負面信息成為“吸睛利器”;
在深植人心的懷疑論文化中,批判精神又為“唱衰”提供了正當性。
普利策獎等行業(yè)榮譽的評選標準,則進一步固化了這一傾向。
正是在這一切交織的力量下,美國媒體才得以自始至終地在“揭示真相”與“唱衰國家”之間,扮演著復雜而矛盾的角色。
面對這種輿論生態(tài),讀者需保持警覺,以多元信息來源為輔,不斷提升自身的判斷力,才能在“唱衰”與“唱衰”的夾縫中,透過輿論的陰影,看到一個更為立體、真實的美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