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腳步丈量基層沃土
以調研拓寬發展思路
以腳步丈量基層沃土 以調研拓寬發展思路
-都江堰市灌口街道駐村選調生赴福建開展國情調研活動-
都江堰市灌口街道駐村選調生2024年赴福建開展國情調研簡報
2024年度國情調研背景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7月1日至7月6日,灌口街道駐村選調生聯合玉堂街道駐村選調生共計12人,赴福建省福州市、寧德市和泉州市開展國情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主題教育等多樣化調研形式,駐村選調生們重點學習了先進地區在基層黨組織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啟發了基層工作新思路、拓寬了鄉村振興新視野。
一、突出黨建引領,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基層黨建是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動力的關鍵。在“中國扶貧第一村”——寧德市福鼎市赤溪村,選調生們參觀了村史館、村民集中居住區、文旅項目等點位,與村黨支書記進行座談,深入了解了赤溪村在黨建引領下走出的“農業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的特色脫貧道路。
基層黨建更是引領便民化群眾服務的堡壘。為應對德化縣“大城關”戰略帶來的鄉村老齡化問題,李溪村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設立了牧云灣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集醫療服務、日間照料、便民服務、鄉村車間等功能為一體,既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也讓留守老人老有所為。
二、堅持因地制宜,繪就鄉村發展“新圖景”
鄉村振興必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找準自身優勢,走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
泉州市德化縣是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縣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的發展方針,積極發展陶瓷產業鏈和陶瓷工業旅游業,打造以陶瓷為主題的產業發展模式。
通過實地調研德化縣轄區內多個特色村落,選調生們積極探尋陶瓷文化大背景下不同村莊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如石鼓村聚焦柴燒陶瓷特色,通過“庭院+柴燒”“庭院+創作”“庭院+休閑”等模式,走出一條既有“顏值”又有“價值”的庭院經濟發展新模式;南斗村立足紅色文化、陶瓷文化等稟賦,打造研學農旅綜合體,推動南斗村與毗鄰內板、祥云兩村聯動發展;佛嶺村依托國家4A級景區云龍谷景區,構建“谷外云居”“山有福美”的佛嶺民宿樣板。
三、聚焦文旅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
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是產業興旺。鄉村旅游和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正在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在福州市閩侯縣厚美村,選調生們學習了該村以文化保護促進產業發展的建設經驗。厚美村依托本村底蘊深厚的古厝文化、書院文化、宗廟文化等,通過古建筑修繕及環境整治,活化利用古建筑空間,開展圍棋書法培訓、漆器展銷等鄉創活動,既實現了文物保護,又促進了村財增收。
在泉州市德化縣佛嶺村,選調生們調研了該村通過盤活古建筑發展民宿業的發展模式。佛嶺村具有約37座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筑,多數采用傳統閩南古厝木土結構建造。佛嶺村委對這些閑置房屋進行流轉整理和等級分類,并以村委名義將房屋從村民手中收回,統一進行招商引資。2023年,佛嶺村累計吸引游客40多萬人,七千多人選擇在當地入駐民宿。
四、深化理論學習,拓寬鄉村建設“新思路”
為進一步拓展駐村選調生的思維視野、切實提高國情調研質量,選調生們與福建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的教授專家開展座談交流,了解了德化縣、寧德市大量鄉村振興成功案例,學習了農業村發展的三大要素。此次座談提升了選調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為開展實地調研和現場教學夯實理論基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駐村選調生們追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治理足跡,深刻領會了鄉村振興戰略對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意義,觀察學習了先發地區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產業振興方面的先進經驗,對各自所駐村(社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更多感悟與思考。駐村選調生將深入總結此次調研經驗,把學習成果融入灌口街道“一城為核·三區聯動·多街并進”的發展布局當中,有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主 管:中共都江堰市灌口街道工作委員會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灌口街道辦事處
主 辦:都江堰市灌口街道黨群辦
主 編:譚 淵
責任編輯:萬成嘉、唐可星
本期編輯:黨群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