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南先生(1930-2013),江西萍鄉人,著名雕塑家。原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委員、顧問。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早年就讀于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1953年7月留校任教,1956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蘇聯專家雕塑研究班深造,1960年3月任西安美術學院美術系雕塑教研組組長,1978年4月任雕塑系主任,1980年5月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1983年10月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1993年6月離職休養。
陳啟南先生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來,孜孜不倦,潛心育人,在教學上他誨人不倦,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不僅給學生傳授技藝,還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他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優秀的美術人才,深得師生和藝術界同仁的愛戴。在擔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期間,為學院的建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啟南先生一生致力于雕塑藝術的研究和創作,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的同時,堅定為弘揚和繼承中國傳統藝術而走開創自己藝術創作之路,秉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創作理念,熱情謳歌新時代,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1976年他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的雕塑創作,并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八十年代創作的《轉戰途中》、《蕾蕾》、《唐玄奘法師》、《春潮》、《春曉》等雕塑作品被評為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并在菲律賓、臺灣展出。九十年代創作設計的城市雕塑《林則徐》、樂神《葛天氏》、《司馬遷紀念像》、《神醫扁鵲》、《炎帝》、《歐陽海烈士紀念像》、神話傳說《女媧補天》、民族英雄《韓世忠紀念像》等城雕成為新疆、河南、陜西、湖南等地的標志性景觀。
2000年他為西安大雁塔南廣場設計制作的《玄奘法師》紀念像(青銅鑄造、高5米)。為古城西安增添新的景點,受到群眾歡迎。
2004年在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玉祥門廣場創作完成了大型群雕《張騫通使西域》(銅鑄造、高10米),氣勢宏偉,弘揚民族精神。突出古城特色。
2005年與雕塑家王天任、張淑瀛共同主創《唐詩魂》(上篇)、《唐詩峽》(下篇),在西安大唐芙蓉園落成,《唐詩魂》6米高,長、寬各約40米,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使用石材兩千多立方米,鑿刻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詩人二十五個和流傳千古的詩歌名篇六十余首。《唐詩峽》總長達20米,高度為5米至7米,人物形象20個,13組故事情景,與壁刻唐詩名篇57首穿插呼互映,該雕塑群隨山就勢、虛實相生,以聳立的山峰造型為象征,表現唐詩在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同時運用中國園林、雕塑、書法、印章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以現代審美意識,取舍創新,融紀念性、主題性、情節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大型景觀藝術。
陳啟南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和雕塑藝術家,曾多次被聘為全國性的美術展覽和雕塑展覽的評委,屢次參加全國性的雕塑學術活動,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學術遺產及大批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飽含著陳啟南先生堅持弘揚時代旋律的藝術主張和創作熱情。
個人作品
《轉戰途中》
《玄奘法師》
《郭沫若像》
《林則徐像》
《樂神葛天氏》
《伏波將軍》
《張騫通西域》
《馬背書記》
《司馬光像》
《司馬遷紀念像》
《玄奘西行》
《炎帝像》
《女媧補天》
《扁鵲像》
《唐詩峽》
《唐詩峽》局部
《唐詩魂》
《唐詩魂》局部
《唐詩魂》局部
《唐詩魂》局部
《唐詩魂》局部
《唐詩魂》局部
《唐詩魂》創作現場
《唐詩魂》創作現場
《唐詩魂》創作現場
《唐詩魂》創作現場
《唐詩魂》創作現場
資料來源:西美雕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