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宣布退出價格戰,多個燃油車品牌跟進,一場關于燃油車的大逃亡計劃,開始了,關于咱們地盤的商戰就是這么樸實無華,有種你就跟進,沒本事你就要讓出市場份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方位的,你我何其有幸,見證了曾經的汽車帝國衰落。
今日燃油車宣布退出價格戰之后,大家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全力發展新能源車,肯定會有人說,為了彎道超車,宏觀敘述很容易,但是我們要明白對普通人而言意味著什么?
曾經的BBA絕對是輝煌的,以至于他們之間的廣告都有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
寶馬說:奔馳一生,寶馬相伴;
奔馳說:寶馬一生,奔馳相伴;
用一種調侃且輕松的語氣,在全世界的汽車領域占盡風光,人家根本就不著急,因為吃下,市場份額足夠多,利潤也足夠大,這種松弛感到了連廣告都能互相挑逗的地步,寶馬和奔馳有來有往的相互成就,偶爾奧迪也會出來說一句:獨處更適合我。
是誰給他們的安全感?因為在中國市場沒有競爭對手,說白了就是在座的各位都不行,他們始終堅信,給我們再多的時間也趕超不了。
汽車工業絕對能稱得上大規模生產民用品中最復雜的,有數萬個零件,設計壽命數十年,這期間需要經歷風吹雨打的考驗,還要求維護保養盡可能的規范簡單,可靠性和安全性要高,成本盡可能的在百姓的負擔范圍之內,這么個東西,想要大量的生產出來很難。
可能有人會拿飛機作對比,民用小飛機的生產難度比汽車低很多,因為規模小,參與的人少,可控性就高,至于商用大飛機,生產難度自然比汽車高,商用和民用不同,商用產品相較于民用產品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小、可維護性要求相對低、價格相對不敏感。
不是誰都有機會參與到飛機的生產線上,也不是誰都有能力維修飛機,但是汽車由于其特殊性質,對一個國家工人的平均綜合水平要求很高,也就是說汽車的復雜度與其產量,綜合起來才造成了它的特殊地位,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汽車產業能帶來的好處太多了。
產業鏈大到可以提供數不盡的崗位,囊括了幾乎所有的制造業部門電子、工業、冶金等等,有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才能有量產的船,有飛機,汽車行業的管理水平,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最高制造業的管理水平。
只要能有成功的汽車產業,就能以此為藍本不斷的向其它制造業輸出,包括管理的理念、制度、人才,進而將整個國家的制造業水平提到一個新高度,中國很特殊,大家記不記得一句話“市場換技術”。
在新能源車還沒有崛起的時候,我們想要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是為了帶動整個國家的制造業提升,制造業提升之后,才有機會談其它的,不然根本就沒有機會談。
汽車作為重資產行業,庫存量就意味著積壓的資金,就是成本,庫存越大,成本越高,就意味著想要占據哪個市場,車企需要盡可能的在上游供應商和市場近的地方建廠,我們有市場,地大物博,有其它產業鏈,就差技術,有了技術就能提升國家制造業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說實話,這條路走的太難了,那幫外國廠商又豈會輕易的讓我們掌握核心技術?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也有了幾個汽車品牌,卻始終生產不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車,因為沒有合理的汽車產業鏈,一年純靠手工硬搓出來幾千輛,眼看著洋牌子汽車在升級迭代,我們就不能繼續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了,只能讓別人來教你,市場放開了,外資進來了,洋牌子也占據市場了,十幾年過去,中國的汽車玻璃、內飾、烤漆,除了核心技術之外的地方,統統世界領先了。
汽車最重要的“發動機、底盤、變速箱”,人家根本就不教給你,說是合資車,實際就是我們出人,出地,出市場,賺最少的錢,干最累的活,給別人做嫁衣。
利潤大頭還是在那幫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商手里,雇中國人,做外國車,賺中國錢,那不叫屬于中國的汽車產業鏈,叫代工廠,想要發展的本土汽車品牌,與合資車競爭了多年,結果還要進口汽車零部件來生產中國車,利潤還是別人的。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挫敗,給了BBA優越感,也給了美西方國家足夠的底氣,每一次科技革命以后,一定會給世界帶來一個新的強國,這一點在汽車行業表現的尤其明顯。
汽車行業的第一次變革,毫無疑問是福特公司推出T型車,帶來了汽車裝配流水線,那個時候我們還在研究老佛爺怎么過大壽,福特汽車的流水線直接將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重點,從歐洲轉向美國,也為美國奠定了成為一哥的基礎。
1913年,福特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T型車開始大批量投產,從最早期用 12 小時 28 分裝一輛車,到 1920 年,每分鐘就可以生產 1輛,售價從開始的每輛 850 美元,降到最后每輛 360 美元。
到 1915 年,福特公司的汽車年產量占美國汽車公司總產量的70%,老美都開始量產汽車了,歐洲那幫老爺還在玩計件工資,蘇聯大蕭條時期,大批的從美國購買生產線,比起早就有固定生產模式的老歐洲,蘇聯的工人就是白紙一張。
很輕松的就接受了美國的生產方式,這種模式,不止可以用在民用汽車上,也能用在戰爭時,國家可以利用大規模流水線的方式進行生產各種飛機、坦克、炮彈,比起那些需要手搓的國家,效率高的不是一星半點。
支撐這一切的都是美國福特提供了一條高效率生產線,人們只是震驚于美國工業化的速度,卻忽略了福特帶來的改革,已經悄然間改變了世界。
福特也用這種速度,在戰時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戰斗機,這才是美國二戰能賺錢的核心原因,產量大、速度快,而老歐洲的那幾個國家,花了很長時間才接受這種理念,當時英國的工廠,管理層幾乎不會去廠區內,環境臟亂差。
技術工人沉迷于計件工資帶來的薪資制度,認為這是多勞多得的硬道理,福特所提供的計時薪資讓很多工作速度快的工人難以接受,計時薪資優點在于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工人想要速度快,就無法保證汽車零件的質量,零件組裝成汽車之后,也就無法保證車的質量。
反而因為生產出殘次品,會被扣罰工資,但是計件薪資不僅效率慢,各個部門無法協調,還會促使工人為了多賺錢往糙猛快方向發展,可惜的是,跑到英國建廠的福特,實在是無法違背英國工人的意志。
直到1960年這種方式才開始普及,法國、德國、意大利也是很長時間才開始接受這種生產方式,1970年,老歐洲的幾個國家,才逐漸在生產效率上趕上美國,歐洲汽車開始逆襲之路,拼完了生產效率,接下來就是拼款式,今日我們的新能源車卷價格,卷技術,卷款式,卷的燃油車叫苦連天。
實際上當年歐洲燃油車和美國燃油車,也走過同樣的路,敗下陣來的是美國燃油車。
今天說的BBA基本就是那段時間崛起的,1886年,德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車,1926年,奔馳汽車公司成立,直到1967年,日本汽車產量超過德國,德國此后一直處于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不過大家對于德系車的印象還是質量好,安全可靠著稱。
奔馳、寶馬、保時捷在世界車壇經久不衰,前有美國,后有德國,再有日本韓國,汽車市場從高端到節能減排,就是沒有中國的身影。
很多人會問,中國汽車什么時候能打敗他們?大膽點的會說二十年,保守點的會說五十年,更有陰陽者說,不讓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就打敗了。
實際上從2012年提出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到今日,也才短短十二年,先拿鋰礦,再做電池,大家一起做突破,升級迭代,油車核心技術突破不了,那就不和你們爭這個領域,我們開辟新市場單獨玩,直到我們擠壓燃油車的市場,洋牌子燃油車的核心技術還能維持住高利潤嗎?還能卡住我們的發展嗎?
有價值的才叫核心技術,有市場才能有價值,市場不承認的話,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這才是彎道超車,再說直白一點,要技術要汽車產業鏈,就是為了就業崗位,下圖一塊動力電池組,就需要十幾種材料。
這樣一塊可以供給車企的動力電池,需要的原材料就是數以百計,而很多關鍵材料是執行A/B/C供應商的策略,A為主供應商,B為量起來后的次供應商,而C為備用供應商,這樣的供應商需要幾百個,也就是說一塊動力電池就帶動了近百個企業的業務。
所以一個車企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鏈條是驚人的,基本一個城市有兩三個車企,圍繞在他們周圍配套的數百家供應商,數十萬名員工,絕對能撐起一個國家級別的工業開發區,我們不再是油車代工廠,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產業鏈。
同樣配置的,甚至高于油車配置的情況下,看看我們的價格,就能明白當年的外資燃油車從中國市場到底攫取了多少利潤,很多外企都很懂得什么叫自己人,例如日系車零配件會優先選擇日本供應商,德系車就會選擇德國的或者歐洲供應商。
即使配件的價格高出他國供應商幾倍,他們也會優先考慮自己人,畢竟最后都會加到終端售價里,由消費者買單。
市場霸占了這么久,也該重新分配一下了,今日BBA所謂的退出價格戰,可不是不屑于打價格戰,人家去年早打完了,效果不大。
2023年寶馬的營收為1555億,同比增長9.04%,凈利潤只有121.7億,下降了34.53%,銷量上升,價格下跌,說明就是在偷偷降價,試圖抵抗一波,結果維持到了今年的第一季度,市場份額依舊在持續不斷的減少,咱們家的迪子,銷量呈現激增趨勢。
中國傳統燃油車車企,也在帶動下銷量開始增長,一旦對BBA祛魅之后,會發現他們企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挽回份額的時候,也和之前無數失敗的前輩一樣,自亂陣腳,價格戰打不過,就只能宣布退出。
有一種高嶺之花變成大齡剩女之后突然宣布彩禮漲價的既視感,這就是降價換不回尊嚴,不如繼續維持“豪華”人設,對于BBA而言,在中國市場實在是躺贏太久了,當年他們也是這么逼迫福特卷不動之后徹底躺平的,不過遠遠還不夠,還需要迪子再添一把火。
現如今的BBA遠不到利潤沒法看的時候,僅僅是下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可不是說退就退的,不行就只能下桌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場新能源車挑起的價格戰,最終瞄準的是傳統燃油車,拼到現在,大家拼的也不再是技術了,而是市場規模和性價比。
很可惜全世界而言,沒有哪個國家能比的上我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打掉美西方技術壁壘帶來的超額利潤,燃油車不會突然失去市場,除非愿意回到該有的價格上。
不然就只能在巨大的差價中,一次次的落選,一旦他們扛不住,退出油車的中高端市場,我們的油車才有機會占據市場,彎道超車之后,原本的賽道上,也會有我們的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