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今天路sir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良辰周主播趣說清朝歷史的節目已經火熱上線了,目前只在自家平臺上線,其他平臺還要再等等。
大家趕緊訂閱收聽!一鍵三連走起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帝制王朝,清朝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國祚長達296年。
說起清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九子奪嫡、后宮爭寵?還是閉關自守,喪權辱國?
其實,許多大家所熟悉的內容,壓根就不是真實的清朝歷史。
這首先要說的第一個認知偏差就是——清朝的閉關鎖國。
都說清朝閉關鎖國,推行海禁政策,斷絕與外界的交流,導致我們原來一直領先世界的中華民族落后于西方,遭受百年屈辱,這是歷史教科書留給我們的刻板印象。
清朝閉關鎖國不假,我們落后挨打也不假,但我們不能把清朝跟閉關鎖國劃等號,清朝并非一直閉關鎖國。
有人認為,清朝的閉關鎖國始于1727年,雍正帝下令,不允許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同時限制貿易。也有人認為真正的閉關鎖國是從1757年開始的,乾隆皇帝一道圣旨,除了廣州以外的各大港口都停止了對外貿易。
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有待商榷。
即便是流傳甚廣的廣州“一口通商”是并不準確的,它針對的只是英、法、荷等西歐國家。與此同時,江、浙、閩三大海關并沒有關閉,東亞地區的國際貿易也是能正常開展的。
也就是說,清朝的國際貿易從未真正地停滯數百年,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將清朝與閉關鎖國劃上等號。
舉個例子。眾所周知,《紅樓夢》一書展示的是清代前期的貴族生活,在《紅樓夢》里,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西洋物件。
比如第五十二回中,賈母給賈寶玉的雀金裘,就是后來晴雯病中也要強撐著給寶玉縫補的那件,極其珍貴,說是來自俄羅斯。賈府的日常飲食中,出現過由暹羅也就是泰國進貢的豬肉、茶葉和葡萄酒。
此外,賈寶玉屋里的西洋物件也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西洋鐘、西洋鏡子、人像畫、西洋自行船等等。
如果清朝真的實行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其他國家接觸,又哪來這些琳瑯滿目的小物件進入日常生活中呢?
第二個,關于清朝的割地賠款與喪權辱國。
當我們評價一個王朝的盛衰起伏,往往離不開疆域的變化。古今中外,但凡是號稱強盛的帝國,首先都得符合“疆域遼闊”這一點。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清朝還真是一點都不虛。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疆域最遼闊的是元朝,有18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而強盛時期的清朝疆域約1400萬平方公里,僅次于元朝,比唐朝鼎盛時的1200萬平方公里還要多。
但是,清朝疆域再大,那不還是割地賠款,都送給外國列強了?這是事實,自從鴉片戰爭、中英《南京條約》開始,晚清前前后后割讓了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話分兩頭,一方面,即便是割讓了這么多的土地,清朝的領土面積,在中國歷朝歷代中還能排名前三。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清朝對疆域的控制能力比以往所有朝代都更強。論疆域面積,清朝比元朝差那么一點,排名第二。
但是,自從清朝從平定西北,一直到鴉片戰爭割地賠款,它這疆域規模維持了將近一百年。單說這一點,就得讓秦始皇劉邦朱元璋大大服氣了。
眾所周知,一個中央王朝要統治一個超大疆域并非易事,單是治理地廣人稀的邊疆就是超級棘手的問題。邊遠地區,地廣人稀,距離中央政權太遠,如果派兵、派官,治理成本太高。可如果不管,時間一久,只怕人家都不跟你姓了。
因此,在清朝之前,絕大多數王朝采取的是“羈縻統治”,只要當地的酋長、土司給皇帝磕頭,給朝廷進貢,朝廷就認可他們繼續統治,至于怎么收稅、怎么征兵,誰來當官,都由地方上的首領自己定奪。
這種寬松的統治有點像收小弟,只要你認我當大哥,一切都好說。可一旦帝國衰弱,邊疆地區就容易離心離德,導致疆域快速縮水。
清朝怎么操作的呢?在內地,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并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軟硬兼施,基本上解決了潛在的威脅。
對于內外蒙古,清朝一面刻意與科爾沁等部落長期和親,另一面給每個部落都劃定了明確的領地范圍,讓他們只能緊緊地依賴清朝。
在新疆地區,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在要地駐扎兵馬,實現了有效管理。即便是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西藏,清朝也堅持派遣駐藏大臣,并駐扎軍隊。
這就是為什么清朝直到滅亡前依然能夠維持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并且牢牢統治著邊疆地區。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個頂著無數罵名的王朝,實打實地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之久,但就是在西方列強的輪番毆打下,它也維持了好幾十年。
朋友們不妨想想,如果清朝真的費拉不堪,它怎么能堅持這么久呢?
第三是“康乾盛世”背后的千瘡百孔。
作為歷史教科書必然出現的內容,康乾盛世得到了許多褒獎,甚至有人說,這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
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些經濟學家研究古代的GDP,認為康雍乾時期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直到乾隆末年,還能穩壓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一頭。
要論勞動生產力也就是人口,清朝更是了不得。古代中國的兩次人口巔峰分別發生在宋代和晚明,宋朝可能突破了1個億的人口大關,晚明則達到了約1.5億人。
清朝在這方面遠遠超過了前代:乾隆年間全國有3億人口,鴉片戰爭爆發時,更是達到了空前的4億人。
繁榮的經濟與龐大的人口催生了強大的帝國,這一點從清朝的財政就可以看出來。康熙皇帝剛親政的時候,清朝的國家財政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當時每年都能結余幾百萬兩。
到了三藩之亂爆發的時候,國庫里已經攢了1400萬兩銀子,成為康熙敢于平定三藩的重要底氣。
平定三藩后,清朝一邊發展生產,一邊繼續攢錢。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國庫存銀達到了新高峰,有4736萬兩白銀。
這還不是清朝國庫存銀的最高峰,雍正年間國庫存銀超過了6000萬兩。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達到了空前絕后的8182萬兩。
看起來康乾盛世的清朝,真可謂“富得流油”。
然而,這場長達百余年的盛世,果真如烈火烹油一般繁榮嗎?其實不然。就說國庫存銀,人們都很關注這幾個高峰數值,但卻往往忽視了其中的變化。
在康熙末年,清朝的國庫存銀就出現了急劇下降,在十年時間里少了兩千多萬兩白銀。
這筆錢用到哪里去了?康熙皇帝自己解釋,西北用兵花了一部分,賑濟災民花了一部分。但實際上,無論是打仗還是賑災,都遠不需要上千萬兩白銀。
那么,這筆錢究竟哪里去了呢?答案是:被各級官員貪污腐敗,從內部侵蝕了。
康熙的孫子乾隆也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乾隆四十二年,國庫存銀八千多萬兩,可到了二十年后乾隆去世的時候,只剩下了二千萬兩出頭。
這么多錢又花到哪里去了?總結起來,這筆錢的開銷有兩方面,都很不光彩。一是軍費,確切地說是用于鎮壓白蓮教起義。二是乾隆皇帝和各級官員的揮霍與貪污。
先說起義,這場爆發于湖北、四川、陜西的白蓮教起義雖然有秘密宗教的色彩,但歸根結底是底層大眾反抗清朝統治。起義持續了九年,清朝動員了全國軍隊進行鎮壓,前前后后累計花費了兩億兩白銀的軍費。
說好的盛世怎么還會有這么大規模的起義呢?顯然,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輝煌的康乾盛世并沒有那么美好。
再說貪污,其實乾隆皇帝早就發現了貪污腐敗的問題,比如震動全國的甘肅冒賑案,幾乎把甘肅全省官員都牽連了進去,光是貪污2萬兩白銀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
雖然乾隆皇帝懲辦了一些貪腐案件,但風氣已經形成,只會愈演愈烈。到了乾隆后期,中央有和珅這樣的大貪官,地方上也到處都是貪官污吏。他們不僅巧立名目撈錢,還把手伸到了國家稅收上。
乾隆去世之后,嘉慶皇帝搞過一次內部排摸,發現僅僅兩年時間里,全國就莫名其妙少交了兩千多萬兩白銀的稅。這筆錢哪里去了?當然是進入了各級官員的口袋里。
即便是白銀能進入國庫,也未必就能安全。道光二十三年曾查出過一個案子,發現從乾隆末年開始,看管國庫的官員和兵丁就沆瀣一氣,偷盜庫房里的白銀,幾十年間竟然偷了九百多萬兩白銀,可謂駭人聽聞!
諸如此類的貪腐行為不是個例,在當時比比皆是,康乾盛世的輝煌光芒下,其實到處都是老鼠,處處都有蛀蟲。
在乾隆后期訪問中國的英國使者馬嘎爾尼看來,大清國已經成了一艘破船,只不過是因為有一個好舵手才不至于觸礁沉沒。
果不其然,在乾隆之后,輝煌盛世的隱患最終全面爆發,清朝跌入了黑暗的深淵。
特約撰稿人:鄭寧,復旦大學歷史博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