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等
幫忙收錢轉賬就能輕松賺錢?
大學生網上尋找兼職
卻被不法分子利用
一不小心成電詐“工具人”
7月13日
廣西反詐中心公布多起大學生、商戶等
成為電詐“工具人”的典型案例
提醒群眾注意防范
案例1:
想兼職“躺平賺錢”
卻成電詐分子幫兇
今年4月5日,南寧大學生小嚴想兼職賺錢。一名“中介”稱只需“幫忙收錢轉賬就能輕松賺錢”,小嚴便將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等信息交給對方,在明知是對涉電詐資金轉賬操作的情況下仍配合實施。事后,小嚴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被公安機關抓獲。
今年2月3日,南寧的張某在名為“飛機”的聊天軟件上結識網友“飛靜”。“飛靜”讓張某使用個人銀行卡幫其進行轉賬和取現操作,并承諾按轉賬金額的3%和取現金額的5%支付傭金。張某在銀行柜臺為他人取現時,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經調查,張某先后幫他人取現5次,取出的資金涉及3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非法獲利1000元。目前,張某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已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提醒
眼下正值暑假,不少學生想在網上兼職賺錢,但切莫因眼前小利,淪為詐騙分子的“工具人”。請大家務必保管好自己的銀行卡,不要出租、出借或出售,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于詐騙或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案例2:
警惕網絡兼職陷阱
勿成詐騙團伙“話務員”
今年6月下旬,桂林市的秦某等4名在校學生在網上尋找兼職時,被不法分子招聘,利用自己的手機架設“GOIP”設備,為上游詐騙團伙提供撥號服務,按小時結算工資。他們共架設3次,非法獲利800元。目前,秦某等4人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已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
今年6月,梧州市的張某觀看短視頻時被一則廣告吸引,添加了廣告中的QQ號。對方指示他準備兩部手機,一部用于QQ語音通話接收指令,另一部用來撥打指定的手機號碼。張某還找來了2個朋友分工合作。在他們的協助下,詐騙分子成功進行詐騙。目前,張某3人已被公安機關抓獲。
警方提醒
詐騙團伙常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虛假“兼職”信息,誘騙公眾成為他們的“話務員”。此種手法使得電話顯示為本地號碼,增加了詐騙的隱蔽性,使受害人放松警惕。若明知是詐騙行為還為詐騙分子提供幫助,將可能構成詐騙罪或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案例3:
“有錢花”可能涉及洗錢
商家需謹慎防范
賀州市昭平縣的黃女士經營一家花店。今年3月8日,她接了一個網上訂單,要求制作一束特殊的“有錢花”——花束內包含5200元現金,并要求郵寄。對方提出通過銀行卡轉賬支付,黃女士按要求提供了卡號,并很快收到了5200元。
然而,在用自己的現金完成“有錢花”制作并郵寄后,黃女士發現自己的銀行卡被凍結。經警方調查,這筆轉賬款與外省一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有關。最終,這5200元被外省公安機關依法劃扣,并退還給受害人。
警方提醒
詐騙分子常常選擇購買煙酒、鮮花禮盒、黃金等易變現商品,并要求商家提供銀行卡賬戶以便轉賬。商家在收款時請仔細核實付款賬號,特別是當購買人與付款賬戶名不符,或發現有多筆來自不同賬號的轉賬時,更應高度警覺,謹慎處理每一筆收款。
案例4:
想貸款幫“刷流水”
出借銀行賬戶被處罰
今年5月19日,貴港市的何某某刷視頻時偶然發現一個貸款鏈接,由于急需資金,他主動聯系咨詢。對方自稱是貸款公司的客服經理,要求他提供銀行卡信息和交易流水,接著以流水不足為由要求他進一步“刷流水”,并引導他聯系業務員進行辦理。
在兩名業務員的協助下,何某某進行了手機銀行轉賬以“刷流水”,還按照對方要求進行了刷臉驗證。經過一系列操作,何某某的銀行卡先收到了11.5萬元的轉賬,隨后他按對方指示將這筆錢轉出。最終,何某某因非法出借銀行賬戶被警方依法行政處罰。
警方提醒
“刷流水”辦理貸款或“黑戶”辦理貸款均不可信,這些都是詐騙的常見手段。非法出借個人賬戶不僅無法獲得貸款,還可能涉嫌犯罪,最終得不償失。
案例5:
領扶貧基金要“刷流水”?
警惕“扶貧”陷阱
今年2月,60多歲的劉某收到一條短信,聲稱有來自“國務院扶貧辦”的基金發放。劉某點擊短信鏈接,添加了自稱是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微信好友,對方稱劉某已被確定為幫扶對象。隨后,對方以申請扶貧基金需要“包裝”為由,要求劉某提供大量銀行流水和一個最終清零的賬戶。
劉某按要求將多筆匯款轉至指定賬戶后,卻發現自己的賬戶被凍結。直到警方介入,劉某才意識到自己受騙了。最終,劉某因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
警方提醒
天上不會掉餡餅,切勿輕信所謂的“免費扶貧基金”或“政府幫扶”等誘餌。不要因貪小利、賺“快錢”而淪為電信網絡詐騙的“工具人”。
案例6:
慢充話費享受八折優惠?
是電詐分子在洗錢
今年7月1日,玉林市的劉先生在網絡平臺選擇了明顯低于市場價的話費慢充服務。他支付了80元,選擇了八折優惠、72小時到賬的100元話費充值服務。幾天后,話費確實到賬了,但他的電話卡卻被封停。
經查,有一個洗錢團伙在收到客戶的充值費用后,使用其他電詐案件受害人的賬戶資金為這些手機號碼充值話費。這種看似正常的充值交易,實際上是為了掩飾、嫁接和轉移違法犯罪資金,導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受害人的損失難以追回。
警方提醒
犯罪分子常常通過高額折扣吸引群眾代繳電話費、電費、水費、燃氣費等,這類費用金額小且分散,隱蔽性強,容易讓群眾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犯罪分子洗錢的幫兇。請不要輕信大幅折扣的充值廣告,務必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充值繳費。
來源:“廣西新聞網”微信公眾號、南寧市公安局巡警(反詐)支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