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出身的莫迪在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已經連任兩期(十年)。并在今年的選舉中再次獲勝,開始其第三個任期。在莫迪的務實領導下,過去10年,印度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有了大幅改善;偏遠村莊終于有了電,清潔的飲用水和廁所。
從GDP的角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印度在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4.112萬億美元,超越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巴西,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前四大是美國、中國、德國、日本)。
美國2024年的GDP預計是27.974萬億美元,中國是18.566萬億美元。人均GDP的角度來看,印度是2850美元,中國是13160美元。美國全球最高,人均83060美元。
當然,印度的4萬億與中國18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相比,還有很大距離。要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印度得在多方面做出改善。特別是其落后的基礎設施,因此莫迪提出在2030年前投資143萬億盧比,用于改善鐵路、公路、港口、水道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
2024年3月開通的加爾各答地鐵系統。
外資利用
印度2023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額是280億美元,跟前年相比減少了27%。中國在2023年對應的此數字是1633億美元。實際上,印度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競爭,也包括美國和可能與美國關系更密切的新興市場的競爭。而美國又在努力把制造業吸引回去,那么國際大公司還來印度干什么?
印度員工在真奈的雷諾日產工廠組裝汽車。
意識形態和外交
莫迪過去10年大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這對印度接下來的國內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64%的印度教徒認為宗教身份對于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印度人”非常重要。莫迪政府通過印度教來定義民族性,提升了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的自豪感和民族認同,迎合了印度許多年輕人的期望。自2019年連任以來,莫迪政府終止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并在阿約提亞的原回教堂爭議地點建造印度教羅摩神廟。這些為莫迪在2024年選舉中贏得加分。
國內市場政策
印度當局在市場監管方面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小,這些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對印度裹足不前。出口可能會帶來幫助,但相對強勁的盧比卻降低了印度作為采購中心的吸引力。
印度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勞工組織今年的報告就顯示,印度青年失業率高達83%。《2023年印度技能報告》則聲稱,印度只有半數年輕人具備就業能力。
等待工作機會的印度民眾。
財富分配
印度的國家財富高達77%掌控在最富裕的10%人口手中,過去10年大多數印度人的收入停滯不前。印度普通民眾的年收入中位數只有1265美元,全國90%的人年收入不到3900美元。這意味著,即使印度有龐大人口,但難以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增長。
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設定目標,要在2047年(印度獨立100周年),讓印度成為發達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達2萬美元為初步發達國家,而印度2023年人均GDP剛突破2500美元。要在23年內翻八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2000年到2023年的23年間,印度人均GDP也才翻了五倍。
2024年印度大選中,排除投票的選民。
莫迪一直奉行戰略自主政策,誰也不偏,依據印度的利益推展外交工作,深化和美國關系的同時,也小心翼翼地與俄羅斯保持友好。在過去10年內,將印度帶升至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紙面上贏得了不少贊譽。但實際上,其要在2047年躋身發達國家之列,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