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役進行到關鍵時刻,黃百韜兵團被圍困于碾莊,趕去救援的黃維兵團也被包圍于雙堆集,此時,老蔣已經無兵可調。
放眼望去,這時的國民黨軍隊中,只有白崇禧的手上還剩十萬精銳部隊。
于是老蔣立即給他傳遞消息,讓他趕緊過去增援。結果白崇禧百般推辭,就是不肯出兵。
最后國民黨的有生力量被消滅,白崇禧也不得不隨老蔣敗逃臺灣。
白崇禧究竟為何不肯派兵援助?他與老蔣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心有嫌隙
1947年,孟良崮戰役結束后,國民黨“王牌師”七十四師被解放軍成功殲滅,而老蔣的愛將張靈甫也葬身戰場。
這是國民黨自發動內戰以來,經歷的最慘烈的一仗。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整個內戰局面都悄然發生了變化。
七十四師被殲滅后,敵軍士氣低迷,我軍士氣高漲。我軍乘勝追擊,之后又在山東地區連打了幾場勝仗。
見國民黨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老蔣不得不放棄全面進攻計劃,轉而開始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
緊急關頭,毛主席急中生智,安排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逼南京與武漢。
老蔣見引火上身,連忙調集兵力回援,對付劉鄧大軍。
然而,不管是他的嫡系部隊還是地方雜牌軍,全都拿劉鄧大軍沒辦法,接連吃了幾次敗仗。
老蔣怒極,難道國民黨中這么多人才,就沒有一個能堪大用嗎?
這時有人向老蔣舉薦白崇禧。老蔣心中也明白,如今軍中唯一能與劉鄧大軍一戰的,恐怕只有白崇禧了。
但老蔣心中一直有顧慮,畢竟白崇禧不是他的嫡系部隊,之前又曾聯合李宗仁、孫科等人逼他下野過,實在很難控制。
但面對陳粟大軍、陳賡大軍接連挺進中原,中原即將失守的局面,老蔣決定還是再信白崇禧一次。
之后,老蔣任白崇禧為九江指揮所主任,讓他統領五省,專門對付劉鄧大軍。
白崇禧在與我軍打了幾場仗后,發現我軍最擅長集中兵力優勢,幾個大軍協同作戰。
他認為現在這種局面對國民黨非常不利。
解放軍都集中在北邊,很容易聯合,而國軍卻分布在鄭州、徐州、武漢、濟南等地,兵力極其分散。
于是白崇禧向老蔣提議,將華中與華東的國軍都集中在一起,向解放軍的主力尋求決戰。
其實從一個軍事指揮員的角度來講,白崇禧的計謀是正確的。此時兩軍的兵力懸殊,解放軍還沒有能力與其決戰。
但老蔣卻并未同意這個提議,因為他心中對白崇禧還是懷疑的。
他認為白崇禧提這個計謀是出于私心,是想擁兵自重。
況且華中與華東的國民黨部隊都是老蔣的精銳部隊,他怎么可能將自己的精銳都交給白崇禧這個外人呢?
因此老蔣直接將他的意見駁回了。
其實白崇禧并未對這個結果感到太意外,因為他了解老蔣的為人,老蔣不是那種會為了大局而犧牲自己私利的人。
如果說面對老蔣的拒絕,白崇禧還能忍受,那么當老蔣明目張膽地瓜分他的權力后,白崇禧就再也坐不住了。
隨著白崇禧在中原大顯身手,國民黨軍官們紛紛見識到了白崇禧的實力。
白崇禧不僅成功壓制了劉鄧大軍的行動,還巧妙躲過了粟裕與陳賡兩軍的聯合圍攻。
種種國民黨從未達到的戰績,都被白崇禧一個人完成了,他在國民黨的威望也日益增高,名噪一時。
然而,就在白崇禧大殺四方時,老蔣又出來攪局了。
白崇禧的崛起,讓老蔣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見桂系的軍功已經超過了他的嫡系部隊,老蔣更是坐不住了。
為了削弱白崇禧的軍權,老蔣又在中原地區設置了一個徐州指揮所,并讓他的親信劉峙擔任“剿總總司令”。
這一安排,直接讓國民黨軍隊在平原一分為二,北邊軍隊由徐州指揮,南邊軍隊由武漢指揮。
老蔣做了這個決定后,不僅白崇禧震驚,就連我軍都震驚了。
劉伯承元帥更是做夢都笑醒了。畢竟劉鄧大軍挺入大別山就是為了將中原的國軍分開,讓他們不能首尾相顧,從而各自為戰。
本來遭到白崇禧的壓制后,劉伯承元帥對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都產生了懷疑。現在老蔣的一道命令,竟然直接幫我軍完成了。
白崇禧被氣得大罵老蔣。他都不知道老蔣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在砸他的腳。
到了最后,白崇禧直接撂了挑子,去上海“休病假”了。
老蔣或許沒聽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或許他知道,卻不肯信而已。
他既然用了白崇禧,卻又對他百般懷疑,這應該也是白崇禧最后與他離心的主要原因。
淮海戰役前夕
而此時,我軍已經開始籌備淮海戰役了。
粟裕本意是直接拿下徐州,但毛主席意識到黃百韜兵團或許是個隱患,于是建議粟裕在攻打徐州之前,先將黃百韜兵團殲滅。
于是粟裕便開始佯裝攻打徐州,目的是迷惑敵人,并將黃百韜兵團調動出來。
劉峙不知道粟裕意圖,龜縮在徐州瑟瑟發抖,他給黃百韜傳遞消息,讓他立即帶兵趕往徐州支援。
原本黃百韜已經走到半路了,結果卻在中途被叫停了。
因為劉峙突然想起,自己在徐州的產業鏈一直是由四十四軍管理的。
于是他給黃百韜傳遞消息,讓他在原地等待四十四軍。
得知此事后,黃百韜被兵力增加的開心沖昏了頭,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處境是多么危險。
就是他在原地逗留的這幾天,給了我軍可乘之機。待他反應過來時,我軍已經將他層層包圍。
得知黃百韜被圍的消息,老蔣氣得掀翻了桌子。黃百韜可是他所剩不多的精銳部隊了,一旦被圍殲,那么全國的戰斗局面就會扭轉。
于是他又調了黃維兵團與李彌兵團前去救援。
粟裕初衷只是殲滅黃百韜兵團,然而見到老蔣將國民黨主力都調過來后,粟裕突然心生一計。
他向中央提議,直接趁這個機會將國民黨的有生力量全部消滅,把仗在北方都打完,以后到了南方就不用再打了。
中央采納了粟裕的提議,讓他放開手去干。
之后,粟裕便以黃百韜為誘餌,將黃維與李彌都引入了我軍的埋伏圈。
國民黨的主力已經被我軍圍干凈了,老蔣也徹底著急了,他見劉峙無能,便又將杜聿明調了過來指揮徐州。
然而杜聿明來了也沒起到什么作用,他依舊按照之前的方法作戰,戰局也沒有任何改變。
國民黨高層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同一個人,老蔣也想到了這個人。
沒錯,這個人就是白崇禧。
其實早在淮海戰役打響前,老蔣便想將總指揮權交給白崇禧。或者說,這份任務也只有白崇禧能勝任。
但當時白崇禧還在上海“養病”,老蔣為了請他出山說盡了好話。
白崇禧倒也沒再自持身份,見老蔣給他遞了臺階,他便順勢而下了。
等他趕到南京后,老蔣便立即派人給他介紹戰斗情況。白崇禧似乎對這場戰役非常看重,也發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見白崇禧說的頭頭是道,老蔣心中升起一絲隱隱的期待,他覺得這場戰斗應該是穩了。
然而,就在白崇禧即將離開南京時,李宗仁突然派人將他叫了過去。
李宗仁問他是否真要接下這份任務,白崇禧點點頭。
李宗仁嘆了口氣,直罵白崇禧糊涂。他說:“你軍事能力不錯,沒想到在政治上面竟然是個榆木腦袋!”
白崇禧被罵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李宗仁給他解釋說,老蔣任用他的目的不純。
這場戰斗極難打贏,老蔣急需一個人為他保駕護航。
如果打贏了,功勞是老蔣的,而白崇禧頂多有一個忠于職守的名聲;打輸了,他就能將罪責都推到白崇禧身上。
李宗仁又提醒白崇禧說,老蔣在這種大戰中特別喜歡微操。而且每次老蔣一微操,國軍必敗,因此白崇禧當“替罪羊”的可能性極大。
白崇禧此時也陷入了沉思,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即使他將這場戰斗打贏了,老蔣也不會重用他,反而會對他更加忌憚。
在李宗仁的建議下,白崇禧決定明哲保身。等淮海戰役一敗,老蔣再也沒有能力與桂系抗衡。
到時,他就能扶持李宗仁上位,然后與解放軍進行“和談”。
白崇禧打定主意后,連招呼也沒打一聲,就連夜回到了武漢。
老蔣見白崇禧臨時變卦,氣得腦袋冒煙。最后不得已,他讓劉峙頂了上去。
劉峙沒用,他又換了杜聿明。
他命令杜聿明暫時放棄徐州,先帶兵支援黃百韜。
結果杜聿明剛走到半路,老蔣便開始了微操。他覺得黃維那邊還有仗可打,于是又臨時變卦,讓杜聿明返回雙堆集解救黃維。
在老蔣的一番瞎指揮后,黃百韜、黃維、杜聿明都陷入了危機。
此時只有武漢的白崇禧還有十萬精兵,老蔣立即給他打去電話,讓他調兵來救。
結果白崇禧卻借口說武漢戰事緊急,脫不開身。他不僅自己不去救,還將宋希濂帶去的援軍也攔在了武漢,不讓其通行。
就這樣,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等了幾天幾夜都沒等到援軍,兩軍被全部殲滅。
老蔣的有生力量被消滅,白崇禧趁機逼他下野。
李宗仁上位后,提出與我軍劃江而治。最終談判失敗,解放軍跨過長江。
白崇禧見大勢已去,隨老蔣逃往了臺灣。老蔣心中也一直對白崇禧存在著怨氣,最終設計解決了白崇禧。
國民黨軍官中不乏有像白崇禧這樣足智多謀的將領,但他們卻因為互相猜忌,難成大事,實在令人唏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