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2024年8月16日第5版版面圖
法自心源
——為嚴德暉藝術展而寫
吳為山
民盟中央副主席
中國美協副主席
中國美術館館長
20世紀上半葉,一批中國學生胸懷藝術救國的理想留學法國,有的學成歸國成就了在國內的藝業;有的留在法國,雖身在異鄉卻情系祖國,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貢獻。中國美術館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將他們散落于海外的作品搜集回國,神歸故里。
2018年初冬的一天清晨,我與中國美術館同仁前往法國造訪位于勃艮第區的嚴德暉工作室。車行于巴比松畫派意境的樹林,我們的任務是將藝術瑰寶征集“回家”。突然,一汪積水阻斷了前行的道路,經過幾小時的尋路奔波,終于,在鄉村小道的盡頭出現一排平房,因多年失修,有點滄桑感。早已等候的嚴德暉先生的女兒嚴茉莉(Marianne Yen),用法語招呼,并將我們引進屋里。一件件作品密集陳列在四處的雕塑臺上、滿滿的書柜頂上、空隙里的高矮桌上,還有未完成的雕塑小稿、未經雕琢的黃楊木塊……我雖與嚴德暉先生從未謀面,但見作如見人,這些留有指痕的作品,向我訴說著藝術家對故土的深情,我們被一件件作品和未完成品深深吸引。嚴德暉女兒將父親作品回歸祖國的拳拳之心感動著我們。走出工作室時已是下午,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奔赴遠在300余公里外的熊秉明先生工作室,直到后來回顧這段滿懷敬意與感動的行程時才想起竟一整日餓著肚子。
2018年初冬,吳為山館長在嚴德暉先生位于法國的雕塑工作室駐足。
嚴德暉早年求學于上海美專。該校校長劉海粟倡導:“美專之旨,一方面固當研究歐藝之新變遷;一方面更當發掘吾國藝苑固有之寶藏,另辟大道,而為中華之文藝復興運動也。”由是,嚴德暉堅定了既堅守亦包容的藝術立場,通過汲取西方藝術的精華來豐富自己,已成為他的學術追求。
1938年,嚴德暉負笈法國,這個世界藝術的中心,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學子。嚴德暉沉浸此地,苦修技藝,深究藝理,在人體、肖像的塑造中感悟古典精神。同時,廣納當時多流派,于歐洲多國游學。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嚴德暉愈加注重作品中的個人感悟與個人體驗。依憑天賦和勤奮,此時期的他創作活躍,參加諸多知名沙龍展覽,在藝術界嶄露頭角。
而在嚴德暉的骨子里,卻有濃得化不開的故土情結。從他的作品中,始終能看到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各種交集。早在1931年,嚴德暉就曾發表過一件名為《無牽無掛》的雕塑作品,表現的是一位裸體女性盤坐于蒲團之上。毫無疑問,此題材和形象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審美觀念與評判標準,卻映涵著藝術家的觀念與思考,透露出他探索傳統與現代關系的意圖。在異域文化的激發之下,嚴德暉來自靈魂深處的民族文化之根悄然生出新芽,使他真切體驗到中國文化對自己鞭辟入里的影響,也使他真正看到民族文化才是自己的創作之源。這個源,其實也是藝術家的心源。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現場
唐代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長期以來被無數中國藝術家奉為圭臬。師造化,得心源,固然缺一不可,但后者才是根據、是基礎、是內因。嚴德暉的心源,與民族與傳統相連接。他13歲便跟隨黃楊木雕名家朱子常學習。黃楊木雕屬于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擅長對物象進行濃縮、提煉、轉換、變形。而嚴德暉去上海、歐洲學習,后定居法國,從未停止黃楊木雕的創作。他的雕塑,有深厚扎實的西方寫實技巧,具有理性、秩序的同時不失鮮活的體驗感,流淌著東方的哲思和靈性,當得益于多年黃楊木雕創作的浸潤。后期嚴德暉已然熟諳西方寫實雕塑技巧,卻逐漸揚棄造型細節的表達。獨特的造型意識,使作品彌散出更多哲性乃至神性的氣息。于此,中西古今之間的對話不再生硬。它們在藝術家心源的統攝下,愈發成熟、愈發自然、愈發圓融,精神性得以彰顯。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現場
多年來,嚴德暉雖身在法國,但如系著線的風箏,心永遠留在祖國。因此,他始終未改國籍。赴法初期,嚴德暉與潘玉良、陳志華等同道一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還與錢三強、李風白等旅法學者于1945年底組建“法國和平促進會”,呼吁不要內戰。他更努力推動中法文化交流,在法國文學院學習期間,既問道也傳道,創作了《林黛玉》《關羽》等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雕塑作品展示給當地觀眾。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現場
嚴德暉的愛國之心和赤子之情不只充盈己身,還漫溢而出,惠及后人。2019年,嚴德暉之女嚴茉莉(Marianne Yen)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其父40件雕塑作品。此無私奉獻之舉,讓嚴德暉漂泊在外的作品重返故鄉,成就今天的展覽,呈現在暌違多年的故鄉人民面前。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現場
然而,如何起一個合適的展覽名,我一直都在思考。
藝術的本質,是人;人的本質,是心。藝術回到心源,就可以直陳本質。對藝術家而言,心源是錨、是定準、是不變的北極星;對藝術而言,心源就是人,是本質,是超越形式、風格之異,超越民族、文化之別,實現文明之間無礙交流的津梁。嚴德暉的藝術,游走于東方和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有根脈、有立場,更有共情、有共識,傳承有序,師法清晰,得于心源而自成“我法”。
由是,我將展覽命名為“法自心源”。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海報
拾回失落的藝術明珠
——中國美術館入藏
留法雕塑家嚴德暉作品紀實
美雯
以西方寫實技法結合東方造像,習眾法而成自家之法,游走于古今中西之間,成就了20世紀重要的留法中國雕塑家嚴德暉(1908-1987)的雕塑人生。作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和“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于7月30日至8月10日(6號廳)、8月14日(10號廳)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共展出40余件嚴德暉先生創作的作品,它們于2019年由嚴德暉之女嚴茉莉(Marianne Yen)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現場
嚴德暉藝術展的舉辦,得益于2018年11月中國美術館工作團隊遠赴法國,造訪位于勃艮第大區的嚴德暉工作室,將嚴德暉先生的珍貴作品征集“回家”。
一次法國之旅
據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回憶,當時工作團隊租了一輛破舊車子,開著它在充滿法國巴比松畫派意境的樹林中穿行,在沒有公路的地方跋涉,一不小心陷入了一片水洼地,經過幾個小時的周折摸索,終于在下午趕到了嚴德暉先生的家。“那是一棟有著陳舊歷史感的房子,嚴茉莉女士在等我們。她不會講中文,但我們進入她的房間時,看見到處都是嚴德暉先生的作品,主要是石膏的,沒有鑄銅,還有大的木雕坯子,我們還驚喜地發現了滑田友先生創作的一個浮雕稿。”吳為山回憶。嚴德暉簡樸的工作室孕育出滑田友、嚴德暉先生的無數藝術瑰寶,走入這個充滿歷史氣息的空間,團隊成員都仿佛穿越了時間,回到了藝術家曾經揮灑汗水與靈感的歲月——“當時,我們饑腸轆轆,但首先還是一件件地看作品,仿佛聽到了嚴德暉先生打木雕的聲音,感受到了他澆鑄石膏時散發出來的溫度和熱氣。”吳為山說。每件作品都仿佛還留有當年的溫度,這些作品不僅是簡單的雕塑,它們還承載著跨文化的對話和深情的記憶。
藝術沙龍上嘉賓合影
造訪嚴德暉先生工作室后,工作團隊又馬不停蹄驅車300余公里,趕往熊秉明先生的工作室,繼續藝術尋根之旅。在那里,團隊征集到熊秉明先生創作的油畫、書法、水墨、版畫、剪紙等各類作品。直到后來,回憶起那天滿懷敬意與感動的行程時,大家才發現竟然一天都沒有吃東西,卻也都“精力充沛”——沒有吃到物質食糧,“精神食糧”卻是收獲滿滿。
在吳為山看來,嚴德暉先生是一座有待發掘的富礦。在將40余件珍貴雕塑作品收藏在中國美術館的同時,為了更為長久、安全地保存和展示它們,中國美術館還將其中部分易損的石膏材質作品翻鑄了金屬材料版本,期待它們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一次法國之旅,讓捐贈不再是一紙協議的簽訂,也不僅是捐贈作品的一次空間上的簡單轉移,而更是一次文化價值的傳承,一次對藝術生命意義的致敬,一次國際文化交流與理解的促進。“這段旅程,不僅記錄了一段中國美術的歷史,也記錄了一段中法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在文字中存在,更以永恒的造型立體地呈現,在時間和空間中展示了20世紀中法兩國在雕塑藝術方面的交流。”吳為山說。
嚴德暉站在他的雕塑作品《吉普賽女郎》(又名《舞女》)旁,1946年攝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互相凝視與理解
嚴德暉作品回到祖國,更是嚴德暉先生的藝術之魂“魂歸故里”。“這批作品體現了以嚴德暉先生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有志中國青年用藝術報效祖國的精神。他們赴法國留學,到西方‘取經’,有的回國了,如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等一批大家;有的則留在了那里,傳播中國文化,但在他們的血液和靈魂深處,流淌著的中國文化的血脈是不會斷的。”吳為山說。
作為在中國舉辦的首個嚴德暉個人作品展覽,“法自心源——嚴德暉藝術展”分為“源”“心”“法”三個篇章,分別呈現嚴德暉創作的傳統題材作品、家人肖像以及留法后的成果。嚴德暉早年拜師黃楊木雕名家朱子常,1927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師從江小鶼教授。自上海美專畢業后,他被校長劉海粟聘為木雕教授留校任教。1938年,嚴德暉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成為雕塑家亨利·布沙爾(Henri Bouchard)的學生,后定居法國巴黎。嚴德暉的作品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特點,將留法習得的理性方法、現代主義觀念與中國傳統技藝、文人意趣相結合,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
孔子(雕塑) 嚴德暉
他在法國學習雕塑,充分繼承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法國古典主義的雕塑方式、藝術理念、美學風范;而在他創作的中國佛教題材和中國歷史題材的作品中——如釋迦牟尼、孔子、水月觀音等,公眾更可以看到他作品中不自覺流露、折射和滲透出來的中國氣象,這種意象性的表達與他的寫實主義手法共存、融通,最終化為一體。擁有“學院基礎、工匠精神、世界眼光”特質的嚴德暉,代表了很多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前輩的信念——充滿對藝術事業的熱愛,將西方優秀文化滲透到心靈中并與中國傳統藝術對話,一如他的出生地浙江永嘉的名人——永嘉太守謝靈運所言的:“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嚴德暉先生本人及親屬的愛國情懷。他在法期間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一生沒有改變國籍;尤其是在抗戰時期,他一直支持抗日,在內戰之時他聯名力求和平、停止內戰,這都體現了他的家國情懷。公眾通過嚴德暉的藝術生涯,可以看到一個中國雕塑家如何在外國的土地上既堅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積極吸收外來的藝術形式與思想,這種文化的雙向交流與融匯,不僅豐富了他個人的藝術表達,也使他的作品能跨越文化地域,傳達更為普遍的人類情感與審美價值。
“嚴德暉先生的作品蘊含著兩個文明的碰撞與交流,所以我們在這個展覽中,‘用心、用情、用力’來展示它們。它們不僅僅是庫房里的藏品,還會不斷向公眾展示。美術理論家、中法文化研究學者、畫家、雕塑家都會從這些作品中獲得靈感,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嚴德暉先生的作品來探討這段不可磨滅的中法文化交流歷史及其對20世紀美術歷史的重要影響。”吳為山表示,希望我們從這些作品中獲得更多養分,助力當下的文化交流及當代藝術創作。
吳為山介紹,近10年來,中國美術館與法國藝術界交往頻繁,曾多次舉辦諸如“童趣與天性——法蘭西學院院士皮埃爾·卡隆油畫藝術展”“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作品展”“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等展覽,中國美術館還收藏了法蘭西藝術院捐贈的100多件作品;并通過“典藏活化”系列展等展覽項目,收藏和展示熊秉明、滑田友等在中法文化交融中取得突出成就的藝術家的重要作品,重溫經典,讓公眾感受一代雕塑大師的藝術探索之路和不朽成就。吳為山介紹,“拾回失落的藝術明珠”是中國美術館矢志實施的一項系統工程,逐步收藏中國藝術家在海外創作的優秀藝術作品,主動走出去爭取,借助中國今天的開放、同國際對話的良好形勢,舉辦優秀展覽,收藏國際作品,“撿拾”藝術明珠,并通過美術館,向人民群眾“獻寶”,使“化私為公”“藝術為民”“美術館是藝術作品最好歸宿”等理念成為社會共識。
中國美術館也多次到法國進行交流,舉辦學術討論會,并舉辦以“意會巴黎”為主題的展覽,將20世紀留學法國的徐悲鴻、劉開渠等畫家、雕塑家的作品帶到法國,讓兩國人民和藝術家互相凝視、互相理解。“這次旅程中,我們從認識嚴德暉、收藏嚴德暉為開端,一方面發現了嚴德暉的藝術,同時發現了他的藝術人生;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從中法藝術交流中再次遠望未來——中西文化合璧的未來之路還很廣闊。”吳為山說。
來源|中國藝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