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前所未有的設計”,是張博一直以來堅持的理念,他的作品常常打破常規和傳統理念,模糊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并試圖尋求當代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手工藝應該站在世界的舞臺上,以全新的姿態和面貌去呈現。
在傳統工藝領域,用“傳播者”來形容張博更為精準,不論是自己的作品,還是建立的 Re-Craft 平臺,都傳遞著他的期待:將傳統手工藝以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方式重塑,并面向全球推廣。
在張博設計生涯的初期,與中國傳統木工的接觸,以及由此而來對榫卯結構的濃厚興趣,就已經為一切埋下伏筆。彼時,他便開始接觸并研究傳統工藝與材料,將它們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態呈現。在先后從意大利米蘭工業設計學院(Scuola Politecnica di Design)、美國賽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畢業后,2019年,張博回國成立了 Desz Office 工作室。最初,他將 Desz 定位為一個實驗性平臺,專注于材料和空間創意,并不斷進行原創設計,近幾年,他逐漸將視線聚焦在傳統工藝的創意表達與設計上,并通過一系列作品與展覽,讓在地文化與東方文化得到國際的關注與認可。
“相較于傳統的設計師、藝術家或手工藝人,在設計時我會考慮到產品、材料、工藝、審美、市場等多方面因素,思維會更加多元化和系統性,作品則會有更為綜合、立體的表達。從職業生涯最初,我便對材料、歷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傳統手工藝兼具這三點屬性,自然而然成為我創作時的重要環節。”在張博看來,好的手工藝作品應該是生活化的、大眾的,如同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所謂的“日常之美”,讓人有一種親近感、陪伴感和持久的經歷感,能安撫現代人的焦躁、凈化人的心靈、拓寬人的視野。這與在博物館里展出的復雜工藝作品有些許差異,那些藝術品始終與人有著時間和空間的隔閡;而民間手工藝展現出來的外在美和內在美是最打動人的,外在美是工匠用時間和精力打造出的外形和功能之美,內在美則是工藝傳承和傳遞出來的謙遜、誠實、雅致之美等文化精髓。
相對于設計師或藝術家,張博更愿意把自己稱為“創造者(creator)”,創造即是由0到1,通過不斷的猜想、試練,遇見超乎常規的可能性。張博的工作室更像是實驗室,里面有各式材料和工具,從傳統的紙張、畫筆到現代的 3D 打印機,他總是樂于嘗試新的技術和方法來實現他的創意,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探索未知世界的觸點。
創作時最大的挑戰無疑是不斷地創新。一直以來,張博將“做前所未有的設計”作為自己的創作理念,他的作品往往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在空白空間中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花瓶,以“水塑”讓紙張自然生長出羽毛的形態,或是將柔軟的織物定型成無框架的燈具,重現空間的立體感……張博希望通過作品重塑藝術、設計、空間與人的關系,不僅僅是物體在造型、顏色上的變化,更是要觸及人們的心理感受,顛覆大眾對物品的固有認知。
張博的創作靈感很多是來自傳統工藝,這意味著需要更多時間調查、研究工藝的歷史文化、發展演變。在創作 Feather(羽)時,他認真鉆研了傳統造紙工藝,對設計進行大膽的構想與重塑。為了極致模擬羽毛的細節,張博選擇了一個非常小眾的工藝——“落水”,其最大難度在于每次制作時,紙張最終的塑形、薄厚、形態都不可控,需要不斷調試水流大小、紙張厚度、脫模狀態等變量,這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經過三個月的材料測試與兩個月的實操,令人驚嘆的紙羽毛得以實現,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造紙工藝,以極具實驗性與創新性的工藝方式表達出來,并成功進入國際視野,在2021年的紐約設計周上,這一系列作品被 Material Lab 選入十大可持續設計。
除了對傳統工藝的深入探尋,在創作時張博還喜歡追求“反差感”。Vasena 的靈感來自于逛國家博物館的經歷,在那里,張博發現隨著不同的角度,中國古代各種花瓶的器形也隨之變換面貌,而他對每一個器型的印象也許不到一秒甚至更短,這引發了他的思考——能不能通過一種設計方式。把不同角度的器形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展現出來,這便是 Vasena 設計的初衷。張博以傳統“青瓷”花瓶顏色和造型為基礎,以毛筆手工勾勒出花瓶的形象,在空間中創造出一個“并不存在”的花瓶,它使人不得不承認框架中有花瓶,同時也與花瓶實際并不存在的事實相協調。
在研究中國傳統工藝、學習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張博一方面通過自己的作品去展現創意和想法,一方面也身體力行將中國傳統的手藝和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在過去的一年里,他開啟了全新的探索旅程,以 Re-Craft 項目挖掘和復興中國各地的傳統手工藝和材料,將這些古老技藝與現代設計思維和創意相結合,創造出一系列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當代審美的產品。在今年五月的紐約設計周上,他與工作室將中國20余個傳統手工藝品牌與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匯集起來,在曼哈頓成功舉辦了展覽,陶瓷、榫卯、絲綢等富于傳統深度與文化厚度的東方材料及其工藝,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呈現,也讓世界見證中國設計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我們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和技藝,在世界的舞臺上實際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只不過我們的傳統手工藝人更關注手工制作和文化傳承,而忽視了推廣層面的東西。傳統工藝不能僅僅局限在某個專業領域內、小圈子內,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創、網紅和文旅范疇,更應該走進大眾生活和大眾市場。現代的品牌和設計過于關注市場連同消費主義,忽略了真正的文化和人文關照,我想傳遞的最好的作品是能尊重歷史和文化,同時體現社會責任。”在未來,張博會繼續實驗性和空間性的創作,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 Re-Craft 項目上,將傳統手工藝推向更遠的地方。
Q:您如何保持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一是熱愛創新和探索,而不是復制和守護;二是大量調查研究,可以用更系統的知識和視野為設計提供有力支撐;三是保持好奇心,注意到身邊人們容易忽略的事情,很多就是新的靈感來源。
Q:你認為手工藝藝術與生活有著怎樣的關聯?會給現代人帶來哪些影響?
手工藝和大部分快消品的區別,是有手的溫度、有工藝創作者的熱心、精湛的技術、工匠精神磨練的心性在其中,和快消品站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對人的影響也是完全不同。一個是消費主義、快餐文化,會讓人體驗淺表性的爽感;一個是讓人體驗到文化、真實的生活感受和長期主義帶來冷靜、思考和成就感。
策劃執行|Vivian
文字|諾威爾卡
圖片提供 | 張博
新媒體排版|愈哲
*本文原載于《時尚家居》雜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