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段時間,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備受矚目,然而在商業邏輯之外,在主流敘事之外,我們也一直在關注著,老年人、殘障朋友、困境女性、留守兒童、鄉村與城市的低收入者等社會多元群體,有沒有,能不能,享受到AI發展的帶來的自我賦能與科技福祉。
BottleDream、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騰訊安全平臺部、騰訊 ESG 辦公室、騰訊混元大模型、騰訊技術公益、騰訊 SSV 技術生態部、騰訊 SSV 時光實驗室、騰訊研究院、騰訊職能線(依照首字母排序,共創組織仍在持續開放招募中)正在嘗試探索一項面向全社會的 AI 向善語料庫共創行動——
為那些在商業環節里失聲的人群和話題,構建一個更有人文關懷的 AI 語料庫,推動 AI 為人類的積極發展、福祉和幸福發揮更大的價值。
8 月 20 日,聯合發起方及相關學者、專家、實踐者、從業者一起在深圳南頭古城共同發布了這一行動的草創方案,并對相關議題進行了專題分享和圓桌研討。點擊下方視頻,直達活動現場!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對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信息化服務部副主任王睿卿女士在致辭環節從國家養老服務工作角度分享了技術對于養老服務的重要性。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歡迎致辭上分享了來自行業的洞察:
“在今年參加的許多 AI 論壇中,大家都是在討論 AI 對生產力的作用。但我一直堅定地認為, AI 能夠提供的情緒價值,以及在這一方面的重要性是完全不亞于生產力方向的。”
在這樣的兩場致辭中,發布會圍繞著那些“常易被風口遺忘”的人群、和“技術的溫度”兩個核心話題正式展開。
事實上,AI 向善語料庫的共創行動來源于騰訊研究院一個為期半年的循證研究,名曰《大模型的“老朋友”們》,以期理解老年人與大模型能否以及如何建立積極互動。
“在過去的半年當中,我們深度陪訪了數百位老人,我們陪伴 ta 們完成了大模型的初體驗。然后又在一周以后、兩個半月以后,半年以后不斷地去回訪 ta 們,去了解大模型在 ta 們生活當中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影響。”
在正式展開行動介紹前,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陸詩雨在現場為大家分享了研究報告的結果。如下呈現了報告內容的概覽,報告全文可點擊最末端鏈接下載。
關注騰訊研究院公眾號
后臺回復關鍵詞“老朋友”
即可獲取主報告及別冊文件
大模型與老年人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 AI 與多元群體交互的一個切面,這樣與 AI 互動的需求同樣存在于多元的社會群體中。然而,我們與更多元的的社會群體交流當前大模型的使用體驗時,ta 們表示不夠滿意—— ta 們除了期待大模型的回答更科學、準確,富有實用價值,ta 們也熱忱期待著大模型的回答能溫暖心靈、提供善意和關懷。
比如,在之前的研究搜集中,一位精神障礙者提問到:
“我是一位精神障礙者,最近在找工作,但是應聘的單位要求我出示健康證明,我擔心 ta 們得知我的情況,就不接受我了,我應該怎么做?”
我們將這一問題拋給三個現有大模型,分別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這里大模型的回答,有的比較冷漠,有的給出的慰藉還是讓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那么,一個更溫暖、更有愛、有“人情味兒”的回答可以是什么樣的呢?
而當我們進一步拆解“人情味兒”四個字,我們收集到大家對理想大模型的期待是這樣的:
同時,每天還有許多這樣的問題被提出.......
我們期待著,這一個個真實問題,都能夠收到既能解決問題、又能實現共情的回答。而要實現這件事,僅憑一家之力是絕對不夠的。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強分享了當下訓練這樣一個具有“人情味”的大模型面臨的挑戰,并希望邀請全社會共同參與到“AI向善語料庫”共創行動。
“我們現在訓練大模型使用的素材更多都是一些網上公開的素材,包括一些專業的書籍、論文等等。但是對于這樣一些更具人情味、更有技巧或是更溫暖的一些回答,其實在現有的語料中,我們是很難獲得的。
那怎么樣才能形成更有人情味的回答呢?——我們想到了發起一個社會共創行動。”
這個行動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持續。因為大家面對的大模型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大模型的能力其實也在不斷地提升,我們將會讓這個行動持續進行下去。
第二個是開放。我們希望邀請大家參與共創,同時我們也把內容共享和開放出來,讓所有做大模型的企業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數據庫去做自己大模型的調優。
具體來說,這個共創過程將會分四個步驟:
第一步:共同尋找一些不同人群面臨的真實問題,而不是我們想象的問題。
第二步: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高質量的回答。
第三步:經歷了前兩步后,我們就會形成一個基礎的向善語料庫,我們會把這個數據庫完全開放出來。
第四步:公開測評和反饋,進一步測試在使用這套語料庫之后,大模型的回答相比之前是不是更具人文關懷?
文末有參與方式,敬請留意。
最后,王強總結說,“說了這么多,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對齊的工作,對齊這個詞其實在大模型里面很火,那我們向善的對齊到底是什么呢?可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今天的分享,就是價值觀的對齊,是 AI 與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心靈感受和內心秩序的對齊。”
在活動當天,我們也有幸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對老年人與數字化、科技向善等議題分享了各自的洞察。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在關于“數字化與老齡化的疊加挑戰”的主題發言中分享到,“在全球范圍內,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技術。證據表明,老年人在使用數字技術時能從中受益,包括認知、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改善,有必要使技術發展對老年人更加友好和可用。然而,年齡歧視與獲取差距阻礙了它們的使用。”
因此,“公平和包容應成為新技術開發和推廣的目標,以確保不同地區和不同情況下的老年人及其家庭都能從中受益。”
香港科技大學終身教授王文博則從商業的角度在“老 Baby 與新 AI——銀發人群用戶洞察”的主題發言里分享了當下我們對老年人使用技術和新媒體的偏見和事實。
事實上,目前主流新媒體老年人增長迅速,而且用戶時長高;疫情兩年加速老年人深度觸網,老年人玩得很溜,且老年線上市場的增長才真正開始。
當然了,“老年人”并非一個統稱,不同老年人的思想和調性追求代際差別大,城鄉差別大,收入差別大,需要我們更細致的“看見”。
主題發言之外,兩場圓桌對談進一步從“需求”和“解法”兩個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在圓桌“AI 時代的社會群像與平常生活”中,主持人和 3 位嘉賓探討了隨著技術的發展,在社會的不同切面哪些新的問題正在出現;AI 是否能夠解決什么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后,在圓桌“AI 之于人類情感與社會價值”中,主持人和 4 位嘉賓就 AI 發展應如何平衡短期的商業訴求和長期的社會價值等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
除了現場的專業發言和熱烈討論外,這樣一場關于包容性社會的發布會,我們也在現場設計了一些“小巧思”。
比如,這一次的發布會地點沒有選在傳統酒店中,而是在南頭古城這一具有社區感的場所中進行。前往場地的路上,一路都可以聽見不同的小商戶張羅街坊吃點喝點的聲音。
在簽到過程中,我們還把現有搜集的來自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的各自 4 個真實問題做成了互動板,參與者們分享自己的真誠回答,即可獲得研究報告實體書一份。
掃碼進入表單,
提供你的回答!
現場的大部分參與者也都來自各個公益組織、社會企業或關注向善議題的科技組織。
而在中場休息的茶歇環節,我們所有采購的茶歇都來自“β·無聲面包樹”,美味的茶歇都由聽障小伙伴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