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誠簡介
梁明誠,1939年生于廣東南雄,1964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歷任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廣州美術學院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雕塑藝委會副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新娘》雕塑的誕生:情感與靈感的結晶
《新娘》雕塑的誕生,是梁明誠藝術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創作。1963年的那個夏天,梁明誠在惠陽鄉村的婚宴上,被新娘那低眉含笑、嬌羞可人的形象深深吸引。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嶺南文化中最溫柔、最動人的一面。回到廣州后,這份情感與靈感如泉水般涌現,他決定用雕塑的形式將這份美好永遠定格。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精心雕琢,《新娘》雕塑終于橫空出世,成為了梁明誠藝術生涯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藝術特色: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梁明誠巧妙地選取了嶺南特有的紅砂石作為雕塑材料,這種石材以其溫潤的質感和獨特的色彩,賦予了雕塑以生命。在雕刻手法上,他既運用了民間線刻圖的傳統技藝,又融入了現代雕塑的體面關系和精神內涵。使得《新娘》雕塑既具有古典美的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活力。新娘那含情脈脈的眼神、嬌羞可人的神態以及細膩入微的服飾紋理,展現了梁明誠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文化內涵:嶺南之女的柔情與堅韌
在雕刻過程中,他運用民間線刻圖的手法,線條流暢而富有韻律感,如同音符般跳躍在紅砂石的表面,勾勒出新娘含情脈脈的輪廓與神態,傳遞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韻味與深厚底蘊。
這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嶺南文化的縮影,展現了嶺南女性獨有的柔情與堅韌,既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可人,又不失嶺南女性的勤勞與智慧。新娘的嬌羞與微笑中透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嶺南文化中對家庭、對親情的重視與珍視。
時代的見證與藝術的共鳴
歷史與文化:1976年,照片左二至左四,梁明誠,潘鶴,唐大禧,正在創作大型雕塑: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創作背景正值中國從“三年困難時期”逐步恢復過來的時期,藝術創作往往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梁明誠對我們說:“當時與蘇聯交惡,我們不學蘇聯,更不學西方。于是我們開始重新學習古代中國傳統。石刻課臨摹中國古代佛像,以中國民族風格描繪現代生活。既有現代感,又有古代感。這件作品當時打成石頭拿到北京展覽,受到美術界的肯定,算是我的成名作。”《新娘》雕塑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經典之作,不僅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還通過展覽和交流等方式走向了國際舞臺,為中國雕塑藝術贏得了國際聲譽。同時,《新娘》雕塑也激發了人們對嶺南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了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嶺南雕塑園鎮園之寶作品之一
梁明誠老師的紅崗石“嶺南新娘子”雕塑
現已啟動制作工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前蘇聯現實主義的風格和間接的羅丹式寫實手法影響下,中國的雕塑總體上采用西方的寫實手法加上以革命現實主義為主導的‘浪漫’情懷。作品富有鮮明的主題性。
————王璜生
回顧梁老師的一生,碩果累累,對中國文化藝術貢獻非常大,他是我的老師。我們特邀《新娘》入雕塑園,因為作品代表嶺南文化、嶺南婦女、嶺南文化內涵非常好的作品,單從藝術來說,惟妙惟肖刻畫出待嫁的嶺南女兒,梨渦淺笑喜上眉梢、紅裝素裹、含情脈脈、婷婷而立、含苞欲放,美麗而動人。站在她面前,感覺可以感受到她輕微的呼吸,與"她"對話似乎有舍不得離開的感覺。梁老師的作品生動而準確體現了嶺南女性的性情品格,嫻熟而內斂、善良而美麗、勤勞而聰明、健康而開朗。新娘子有嶺南少女的單純青澀,還有嶺南母性堅強的性格,嶺南的母親內外包容、大愛持家、育幼尊老。
————國際雕塑家 吳信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