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OpenAI發布“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以來,這款被命名為“天空”(以日語漢字“空”的發音命名)的AI產品引爆了全球科技與傳媒行業,繼ChatGPT后再度掀起了文生視頻AI研發浪潮,多種多樣的生成路徑內核其實殊途同歸:高質量的復雜文生視頻,離不開大文本、高密度的信息。
現代世界,大國競爭早已不局限于物理時空而進入網絡空間。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掌握與應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彰顯文化與傳播軟實力也不僅僅依靠傳統媒體與初代互聯網的渠道,而是愈發依賴數智媒體技術與人機交互水平的創新迭代。以“天空”為代表的西方新一代文生視頻智能技術,縱然蘊含著對無限創作可能與廣闊應用場景的美好期待,但也同樣為后發國家的同類大模型敲響警鐘:這一虛擬“天空”究竟是“誰的天空”,其內核是否充斥著單一語言與文明排他性的“陰霾”?
萬變不離其宗,文生視頻,視頻是結果,“文”才是基底。就全球主流產品而言,無論是已蔚然成風的文本生成類大語言模型,還是初露端倪的文生視頻人工智能程序,其背后的主導語言文化仍是英語及其“盎撒”文明。以OpenAI等為代表的技術領頭羊,算法模型使用的仍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互聯網數據集、美英等主流媒體新聞庫、社交媒體平臺內容、書籍庫和英文維基百科網站等。其中,不少信息貌似客觀的外衣下,包含著西方中心主義的政治偏見、虛假信息與文化價值觀,而中文及中華文化主動輸出的素材占比不到一成。這無疑會給中文信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造成講不開、傳不出、易誤讀的“困境”。如何打響新一輪的“天空”爭奪戰,在文生視頻領域繼續開拓更新,實現這一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突破,將成為賦能文化軟實力新的增長點。要想在AI賽道上獲得“超車”機會,業界要在尋找技術新“奇點”的同時,夯實其所嵌入的語言與文化的基底邏輯。
中國文生視頻的真正挑戰與應對策略在于,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文明精粹轉化為中國國產大模型與文生視頻軟件的基礎語言與價值內核,夯實“文”的基底。在模型訓練和數據集構建過程中,需要首先訓練、使用大量本土化的中文數據與文化符碼,以確保模型對中文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具有優異表現。其次,引入契合中文與中華文化的自適應學習和生成機制,根據海量中文用戶的反饋和需求,不斷優化產品體驗,使其更符合海內外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實現多模態的中文語言理解和視頻生成能力,推動大模型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發展,亦要兼顧好“人本創意”與“AI轉譯”之間的微妙關系。
此前,首部國產文生視頻AI動畫片《千秋詩頌》的啟播引發了小范圍的熱烈討論。該動畫作品匯編了《春夜喜雨》等詩詞,運用AI技術將統編教材轉化為“國風動畫”,開辟出一片具有中華文化色彩的“新天地”,為基礎教育賦予生機活力,增強國民文化自信,助力相關詩詞作品的現代演繹與國際傳播。盡管部分評論對動畫的畫質與細節處理提出“質疑”,但結合古典詩詞與傳統文化的AI“初嘗試”標志著國產文生視頻產業已邁出了第一步。放眼未來,更多相關的優質應用必將涌現。
在國產人工智能不斷“上臺階”“接地氣”的過程中,伴隨多語言、跨語言指令技術與編碼系統的更新,中華文化與中文語言邏輯將助力這批“文生視頻”應用更好承載相應文明樣態,進而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讓數智傳播的“天空”更加絢爛奪目。
(作者信息: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