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
杭州街頭的一家便利店門口,58歲的劉師傅攥著皺巴巴的10塊錢,盯著煙柜發愣。
“以前這排貨架上全是10塊錢的紅雙喜、利群,現在連影子都找不到了。”
他嘆口氣,轉身買了一包標價23元的南京煙,包裝上印著“細支”兩個字,他以前從不碰這種細煙,因為“抽著不過癮”。
這不是個例。2025年開春以來,全國煙民都在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漲價劫”。曾經占據便利店半壁江山的10元煙,如今在貨架上絕跡,20元以下的煙也成了稀罕物。
煙民們突然發現:
一包煙的價錢,能買兩杯奶茶了。
這場“漲價風暴”背后,藏著一場關于健康、經濟和社會治理的復雜博弈。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3.5億煙民集體焦慮的話題。
一、10元煙消失之謎:真的是被“禁”了嗎?
很多人以為是國家突然下令“禁止生產10元煙”,但事實遠比這復雜。
翻開2025年1月新修訂的《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你會發現里面根本沒有“10元煙退市”的字眼。
但國家煙草專賣局的一組數據卻觸目驚心:
2023年,10元以下卷煙占市場銷量的18.7%;
到2025年一季度,這個數字暴跌到3.1%;
全國卷煙銷量同比減少12.3%,相當于每天少賣1.2億包煙。
為什么沒人下“禁令”,低價煙卻自己消失了?
答案藏在2024年底財政部的一份文件里。
《關于調整煙草制品消費稅計算方法的通知》中,有一條看似平淡的規定:卷煙批發環節從價稅率從11%提高到36%,并新增每條60元的從量稅。
這相當于給每條煙(200支)加了兩道“緊箍咒”:
1. 按照出廠價收36%的稅;
2. 不管貴賤,每條再交60元固定稅。
舉個例子:
一包10元煙的出廠價大概是6元,以前交0.66元稅(6×11%),現在要交2.16元稅(6×36%)+3元(60元/條÷20包),總稅負暴漲4倍;
而一包60元的中華煙,稅前利潤本來就高,雖然稅率漲了,但相對負擔反而更輕。
政策的殺傷力在于:
它沒有直接說“10元煙滾蛋”,卻讓生產商發現——賣低價煙根本賺不到錢了。
于是,工廠悄悄停產了老款10元煙,便利店老板也默契地把低價煙撤下貨架,改推利潤更高的20元檔產品。
一場“溫水煮青蛙”式的控煙行動,就這樣完成了。
二、漲價背后:一場針對所有人的“控煙運動”?
浙江某城中村的雜貨鋪里,老板娘王大姐掰著手指算賬:
“以前賣一條紅塔山能賺3塊,現在利潤只剩1塊5。誰還愿意賣?”
她的話揭開了一個本質真相:這場控煙運動,就是讓價格變高,吸不起煙的人自動戒煙。
中國人民大學2025年的調查顯示:
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煙民中,52.3%的人因漲價減少了吸煙量;
而月入過萬的煙民,這個比例只有21.4%。
換句話說:
高價煙攔住了工地上搬磚的劉師傅,卻攔不住辦公室里喝咖啡的張總。
更扎心的是,煙草稅一直是地方的“救命稻草”。2023年煙草行業納稅1.45萬億元,相當于每天進賬40億,占全國稅收總額的6.7%。
當房地產遇冷、消費稅改革推進時,誰會跟“搖錢樹”過不去?
于是我們看到了吊詭的循環:
1. 煙草漲價低收入者被迫戒煙吸煙率下降;
2. 但煙草稅收增加地方更有動力支持漲價低價煙進一步消失。
這不是“劫貧濟富”的游戲,而是解決醫保負擔的長期戰略,吸煙的人發病率太高,對醫保是個沉重的打擊。
三、二手煙受害者笑了?現實比你想象的更魔幻
北京地鐵站里,白領小李對著手機視頻怒吼:“我吸自己的煙關你屁事?罰50塊你當我是ATM啊!”
2025年,全國已有23個城市出臺史上最嚴“控煙令”,公共場所吸煙最高可罰500元。乍一看是好事,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寫字樓消防通道成了“煙民避難所”;
公園長椅上總有人偷偷點煙;
甚至有外賣小哥邊騎車邊抽煙,被攔下還振振有詞:“你不讓停電動車,我抽根煙提神還不行了?”
二手煙問題依然嚴重。
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二手煙暴露率仍高達68%,其中餐館、酒吧等場所超過90%。
當城市白領躲在消防通道吞云吐霧時,清潔工阿姨和保安大叔卻被迫吸著更濃的二手煙。
控煙運動還需要更細化的規則,而不是單一漲價。
四、電子煙:從“戒煙神器”到“過街老鼠”
深圳華強北的電子煙批發市場,曾經人聲鼎沸。2023年最火時,一家店單日賣出上千支電子煙。
“當時宣傳說‘無害戒煙’,年輕人搶著買果味煙彈。”店主老周回憶,“后來查得嚴了,學校周邊不能賣,廣告也不能提‘健康’,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202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后,電子煙銷量暴跌73%。但有趣的是,黑市里的“奶茶杯”“可樂罐”電子煙仍在流通,甚至成了校園里的“社交貨幣”。
這暴露出控煙政策的另一個困境:
當年輕人對“健康說教”產生逆反心理時,越禁越可能引發地下交易。
五、戒煙難在哪里?一個煙民的真實自白
“我抽了15年煙,最便宜的6元紅梅,最貴的120元軟中華都抽過。”35歲的程序員老趙苦笑,“去年體檢發現肺部有結節,醫生說再抽下去要變肺癌了。”
他試過貼戒煙膏、嚼口香糖,甚至花3000塊買過“戒煙課程”,但最終都失敗了。
“最難熬的是半夜改代碼時,手指沒煙就不聽使喚。有次實在扛不住,偷偷躲在陽臺抽了一根,結果被老婆抓個正著……”
老趙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
控煙不能只靠漲價和罰款,更需要科學干預。
但目前全國僅有不到10%的醫院設有戒煙門診,專業戒煙藥尼古丁替代療法(NRT)的普及率不足1%。
當3.5億煙民找不到靠譜的戒煙方法時,“被動戒煙”就成了唯一選項。
六、國際比較:10元煙雖然消失了,但與國外比還不算貴?
很多人說“國外煙價更貴”,但真相遠非如此簡單。
以美國為例:
一包萬寶路均價8美元,約56元人民幣,但超市常年推出“買一送一”促銷;
同時提供免費戒煙熱線、尼古丁口香糖醫保報銷等服務。
日本的做法更激進:
2020年將煙草稅提高40%,但同步推出“電子煙補貼”,鼓勵煙民轉向加熱不燃燒煙具。
相比之下,咱們的控煙政策更像“單兵突進”:
一邊漲價,一邊收緊銷售渠道,卻很少提供替代方案。
這種模式短期內能見效,但長期可能遭遇反彈。就像2025年4月浙江多地出現的“自制卷煙潮”:煙民們開始買散裝煙絲和濾嘴紙自己卷煙,銷量甚至超過了成品煙。
七、未來十年:煙民能自由抽煙嗎?
國家衛健委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
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要降至20%以下。
這意味著:
1. 公共場所禁煙范圍將繼續擴大,不排除辦公樓、私家車等場所納入管控;
2. 煙草包裝將更加“恐怖化”,參考澳大利亞的全素包裝(去掉所有品牌標識);
3. 特殊煙草制品可能被限制,比如薄荷味香煙、爆珠煙等年輕人喜愛的品類。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
如果控煙政策只靠漲價和罰款,而忽視低收入群體的生存困境、缺乏科學戒煙支持,那么“控煙”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新的社會矛盾。
八、寫給煙民的三個建議
1. 別再相信“細煙更健康”的鬼話
細支煙尼古丁含量并不比普通煙少,反而會讓吸煙者不自覺地吸得更深。
2. 用“行為替代法”戒煙
心理學研究表明,戒煙時用握力球代替煙卷、用薄荷糖替代尼古丁,成功率比硬扛高3倍。
3. 關注地方的戒煙補貼政策
北京、上海等地已試點“戒煙打卡返現”,完成30天戒煙可獲200元獎勵,比自己硬憋劃算得多。
杭州便利店老板娘王大姐最近發現,店里賣得最好的是一款25元的“戒煙茶”。
“以前買煙的顧客現在都問‘這玩意真能解癮嗎’?”她搖搖頭,“但至少說明,大家都知道該戒煙了。”
控煙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當3.5億煙民的生存困境遇上公共健康的剛性需求,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禁”或“放任”,而是一場更理性、更人性化的社會對話。
畢竟,每一根點燃的香煙里,燒掉的不僅是健康,還有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