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 年 8 月 23 日,第二十一屆搜狐汽車營銷首腦風暴·哈爾濱論壇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無窮生長,回到未來”為主題。我們呼吁每一位參與者尊重自然、尊重市場、尊重對手,也尊重自我。盡管環境復雜多變,但企業仍有機會穿越周期,保持向上生長的力量與韌性。
會上,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賈康發表了《宏觀經濟走勢與新質生產力》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賈康演講全文(略有刪改):
各位嘉賓,大家好。今天的演講,我主要從宏觀經濟基本的走勢說起,再談一下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認識以及稍對汽車行業談一些基本看法。
我簡要匯報一下認識框架:中國的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戰略目標就是怎么樣實現現代化,這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系。從2011年開始,我們是告別了高速發展階段。2010年的兩位數增長局面,就是中國經濟起飛以后,高速增長最后一年的回光返照。2010年后中央提出“穩中求進”,需完成經濟“引領新常態”,在全面小康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新的兩步走”戰略目標。中央要求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以擴大內需反周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跨周期相統籌結合,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L型轉換”后以結構優化支撐的中高速“升級版”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的經濟增速在2011—2012年速度比較快地落到了8%以下,地方和企業在經受陣痛的過程當中尋求怎樣提高發展質量,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再往后有3年時間,相對緩慢地落到了7%以下,2015年這一年報出來的是6.9%,而這個時候中央的決策已經明確說戰略方針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就是以制度創新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帶出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當然一定還得伴隨著思想觀念的創新,這樣來實現一個可持續的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2015年提出供給側改革戰略方針以后,伴隨著擴大內需、反周期,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長達3年時間,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在6.7%—6.9%這個很窄的區間內波動,整個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使經濟過程取得了預期的績效結果。如果說這三年時間段已經中期化了,應該趁勢確認L型轉換,但是不期而來的中美關系交惡把這個過程打斷了,一開始的貿易戰迅速演變為科技戰、外交戰、金融戰甚至有擦槍走火熱戰的風險。原來的增長速度底線被擊穿,到2019年只有6.1%,再跟著是三年疫情,又使經濟運行繼續往下進入低迷狀態,2020—2021年兩年復合平平均增長速度統計局公布的是5.2%,2022和2023年兩年統計局沒有直接說,但是按照兩年復合增長速度來看是比4.1%多一點。
這兩年的4%出頭的正增長速度顯然已經滑出了中央所提出的合理運行的區間,已經不是中高速了。中央從來沒有說過中高速的量值區間,但是我們認為5%可能是中高速的下限。經濟學界研究的眾多成果,對潛在經濟增長一般都看到5%—6%的區間。我們客觀的成長性是應該能支撐這個發展過程的,關鍵就是主觀努力怎么樣,能不能夠調動我們的潛力,而調動潛力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改革深水區的實質性攻堅克難。
從宏觀經濟指標看,今年上半年增速達到了5%,但是大家仍然感覺困難重重,市場上面的微觀感受和宏觀的數據形成了溫差。這是因為一季度還同比增長5.3%,二季度就只有4.7%,6月份的苗頭是較明顯往下,投資和消費都不行,7月份有點校正,但是與8月份的已有感受合在一起并沒有明顯向好。我們要密切跟蹤現在的運行態勢,看看怎么樣來爭取全年增速達到5%或以上,從而能進入這個L型轉換平臺的上面。
從中長期來看,主觀努力方面,我們貫徹中央全會的改革是關鍵。客觀方面,中國的整個成長過程和現代化,確實有一個特大規模經濟體的巨國模型特征,別的經濟體和中國無法同日而語。我們的人口現在畢竟是14.3億,美國只有3.3億,連我們零頭都不到,印度人口追上了我們,但是其他條件比我們差出很遠。中國已經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基礎,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走工業化之路,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接下來,中國制造必須升級為中國創造和中國智能制造,不斷縮小和強國的差距,繼續乘勢往上發展。
跟工業化伴隨著的是城鎮化,一定要完成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階段。我的分析是中國的工業化現在是走在從中期到中后期和后期的轉變過程中,發展中有越來越多的亮點,同時也有嚴峻的挑戰,上有打壓,下有追擊,如果沒有在一個時間窗口里面升級發展沖上去,我們會在中間被憋死。而城鎮化絕對不能看城鎮常住人口化率65%出頭,最新數據已是66%,中國的特色是長期存在著"城鄉分治"的經濟體,戶籍城鎮人口是多少?也就是47%。目前農民工及其家屬穩定類城市常住人口的有接近3億人,他們的基本公共服務欠賬一定要補,后面幾十年還要準備有另外3億人陸續從農村遷徙到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的成長性、客觀條件支持的韌性,極具回旋余地,在種種不確定性和困難挑戰存在的同時。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是可成立的確定性。
當然,我們提振信心改善預期發展經濟,更多的是主觀努力必須跟上,做好“改革開放”四個大字所代表的市場化和國際化。二十大以后,包括三中全會的要求,是要打造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實行制度型的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與已經有了幾百年發展基礎的整個世界市場經濟的制度規則體系對接,這叫制度型的全面對外開放、高水平的開放。
改革開放后面還有科技創新最前沿的高科技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所有的行業合在一起就是“數實融合”。高科技前沿領域里面更多的實務,就是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第一生產力,必須在“數實融合”的賽道上面抓住全要素生產率。同時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法治化的民主化,這個任重道遠,但是無可回避,沒有別的選擇。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改革、開放)、信息化(創新、高科技化)、法治民主化,六個概念合在一起往前看,中國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和挑戰的同時,還有一個確定性,只要我們自己不犯低級錯誤,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還有可觀的成長性、韌性、回旋余地和潛力空間。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我們還要處理好外部的關系。比如中美關系,大家已經注意到現在對外的口徑高度一致,我們絕不脫鉤斷鏈,美國講競爭為第一位我們都不同意,這是官方現在的標準口徑,要承認雙方有共同利益,整個世界容得下中美兩國一起發展,掌控分歧,防止誤判。實質就是要在構建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千方百計爭取中美關系斗而不破。
怎么掌握好?中央全會再次強調我們必須在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率最大化,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實際上就是說沒有什么"誰進誰退"選擇問題,在現代企業制度標準形式股份制框架之下,使各種經濟成分在混合所有制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共存共榮共同發展,國和民誰進誰退那是偽問題。
“新質生產力”是領導人特別強調的一個概念,中國推進現代化必須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我想強調四個視角。
第一個視角是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制度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龍頭,改革是“最大紅利”之所在。中國經濟社會轉軌過程中間,多年前就強調制度高于技術,在追趕的過程中,技術方面的后發優勢可以使我們有一段時間取得超常規發展,但是制度要跟隨,如果制度的攻堅克難過不去,到一定程度就失速,要變成后發劣勢。我們這些年改革的步履維艱,實際上就跟這個有關。三中全會已經有明確的要求,要自覺地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就必須在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謀劃新一輪重大改革的可行配套方案,動真格啃硬骨頭。
第二個視角是科技,我們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得正視差距。多少年前,我們中國的兒童玩具生產已經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85%以上了,但到現在本土都沒有叫得響的兒童玩具品牌,說起來還是國外的芭比娃娃、樂高積木。什么時候中國本土能有自己叫得響的本土品牌,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并不容易。蘋果手機風靡全球,但是大量的蘋果手機是在中國本土加工生產的,我去看過鄭州富士康的廠區,若干年前就已經容納30萬人以上的就業,現在說富士康已經在往外撤出,但是最新的消息是又要在鄭州建新工廠。
無論這樣的變化具體案例會怎么樣,中國總體而言在繼續發展自己的制造業產能來加入國際競爭的同時,要解決的就是我們本土制造創新力競爭力怎么樣往上走的問題,確立起我們叫得響的品牌,進行市場擴展,取得高收益。實際上,如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就可以騰籠換鳥,把中間的加工往外放。我們已經看到有這樣的例子,若干年前,廣汽主要靠日本合資,市場口碑很好,但是自己干的是中間的低收益的活,后來他們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努力,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廣汽傳褀每年都能出貨幾十萬輛。有了這樣的競爭優勢和能力,他們現在要把新工廠建到泰國,以一個升級版的跨國公司架構,牢牢掌握微笑曲線左右兩端高收益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壓低自己的綜合成本。
所以說,落實到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的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我們必須要以追趕-趕超戰略與比較優勢戰略的合理組合搭配,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乘數放大作用。必須義無反顧加入“人工智能+”的創新大潮、競爭洪流,以“數實融合”的前沿"頭部平臺"拉起專精特新集群和全產業鏈的升級發展,改變中國主要產能在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上的位置。
第三個視角是管理,落實到“細節決定成敗”的管理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務實保障,具備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取向下的企業決策與經營管理的高水平,以及宏觀治理的現代化高水平,才能不斷使新質生產力的運行與正面效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最后一個視角是觀念,沖破既得利益阻礙和惰性約束的思想解放觀念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軍,我們亟需更好掌握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精髓”,推進“思想再解放”,進而帶出改革更深化、科技更振興、管理工作更抓實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新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