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越南媒體,經常能看到中國新聞。
比如9月1日,越南快報報道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中產收緊消費,導致鋼琴銷售困難。
內文中說,受訪廠家苦不堪言,倉庫都堆滿了,過去賣的價格是1萬元人民幣,但現在如果想要找到買主,他們必須降價到七八千元人民幣。
相關協會表示,去年中國國內鋼琴總產量下降至19萬臺,僅為四年前的一半。這種享有盛譽的樂器,曾經是中產階級家庭地位的象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琴市場,但現在鋼琴已經失去了青睞,廠家成為經濟低迷的受害者。
第二條,講的是中國Z世代,重新定義酒文化。
文中引用調酒師的話說,他20年前剛參加工作時,經常看到30多歲、40多歲的顧客在工作中喝酒,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Z 世代將酒吧變成了學習、繪畫、玩游戲和喝雞尾酒的地方,”這位 37 歲的男子說道。“他們正在改變飲酒的環境和作用。”
酒吧正在成為舉辦電影之夜、瑜伽甚至學術教學等,社區活動的場所,這些活動曾經被認為與酒精完全無關。
越南媒體,至少是快報、青年報,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新聞。
關于越南以外的新聞,講究點的媒體,寫到臺灣、香港(幾乎不怎么看到澳門),也會在后面加注一個中國,一些娛樂媒體沒那么講究。
其中,香港影星經常被報道,比如出演95神雕的李若彤、古天樂,可以說是常客。類似地,央視西游記也容易占有新聞版面。
我之前還轉了一期,百年前中國影像,也是在快報上看到的,有一位朋友就問我:你這是要轉型了嗎?怎么開始有近代史了。
其實不是,只是因為剛好在,越南媒體上看到了百年前的中國,就轉了,這屬于副產品。
這也說明,越南媒體刊發的極為接地氣,中國同志都沒發現,是外國媒體發的。另一方面,假設是百年前的韓國、越南、日本,中國媒體會刊發嘛?
從群眾基礎來說,怕是很難。
8月14日的時候,快報轉引經濟學人的話報道說,中國人收緊錢包,蜜雪冰城的檸檬水受到歡迎,并不是因為它特別好喝,而是因為它便宜。
根據這個報道,人家奶茶要15塊,檸檬水只要3塊6,價格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每次越南外交部抗議,臺灣省在太平島搞軍演的時候,都是抗議中國臺灣當局。
類似地,中國城市長沙,一般非必要不登上越南新聞,大多數以“中國湖南省會”“中國中部城市”代指。
這代表著什么呢?
各位朋友,我做越南的時候,評論區常見的一種畫風就是:要講越南你回越南講啊,這跟中國有什么關系?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發生在日本韓國越南的事情,跟自己無關。媒體或者自媒體報道,是要被批評的。
那換作越南呢?
有人關心中國,所以媒體才會報道。要不然,湖南省會長沙發生了什么,中國鋼琴賣的怎么樣,中國酒類銷售又怎么樣,中國臺灣地震了……跟一般的越南人有什么關系?
越南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是很強的。豈不是照樣會被扣上一頂“脫離越南”的帽子?
只能說,越南有那個群眾基礎關心中國,才有商業媒體報道的基礎。
隨著中越關系越走越進,以及中國越來越強大,上述情況只能說越來越常見。適應的人會更加適應,不適應的人遲早適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