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6 日,山東批復同意濟南黃河大橋設置收費站,收費期限長達 25 年。
無獨有偶。根據公開信息顯示,自2021年至今,已有安徽、山西、甘肅、湖北、吉林、陜西、湖北、山東等8個省份先后發布過國道收費站恢復收費的公告。
國道開始重新收費,跟交警早上起來查酒駕本質是一回事。
那就是在地方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地方財政的思路會隨之發生變化。
從之前的稅務為主,到現在的費務為主,一字之差,可能會改變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活。
大家來想一個事。
為什么之前不收費的公路現在要重新收費?
原因很簡單。
地方財政出現了困境,導致了地方不得不重新梳理思路,尋求財政征收破局機會。
今年1—7月,全國稅收收入111240億元,同比下降5.4%,地方數據更差,上半年,全國31個省份財政自給自足率只有上海市在100%以上,其余省份,自給都有問題。
而與慘淡的稅務收入相對應的,是非稅收入的大幅上升。
根據經濟觀察網的統計顯示:已公布2024年上半年財政數據的15省份中,有13省份非稅收入占比同比上升。
而非稅收入,指的就是對企業和個人罰沒收入,前者的體現是各種雜稅,而后者更多是以交通違停或是超速體現的罰單。
相信這點,也是很多朋友能現實感覺到的。
今年以來,早上查酒駕和晚上9、10點貼違停條的情況是越來越多了,而這背后對應著的,就是地方財政預冷尋求出路的一個財經困境。
現在只是國道要收費,但如果這個口子放開,或者地方財政繼續惡化,那會不會一級一級搞下去,最后連鄉道,村道都要開始收費了?
而這種攔腰設卡的過路費,是很容易摧毀掉現在有財政紀律的。
因為費和稅的征收環節,是有本質差異的。
稅的征收環節看的是經濟活動的“結果”,比如大家去看房,只有你買了,你才需要交契稅等一系列稅,只看不買,你是不用交稅的。
但費這個事不同,費看你的行為,類似過路費,不問你去干什么,只要你在這里過了,就得交錢。
這兩者的經濟意義和對政府的導向是完全不同的。
對稅來講,他跟經濟效益是強相關,因為你只有產生經濟效益,你才需要交稅,比如說你工作有了收入,就要交個人所得稅,但你如果沒有,就不用交這個錢。
在這個模式下,政府為了創收,需要千方百計增加民眾收入,是雙贏路線。
但費不是這個邏輯。
費的邏輯更趨向于人頭稅,它跟經濟效應是無關的。
原則是你只要在我這里生活,不管你有沒有賺錢,都需要交錢。
在這個模式下,政府想創收,是無所謂民眾情況的,只要設卡征稅即可。
為了避免這種虧了民眾,肥了地方的費用征收,我國過去的財政模式給到的思路一直是“費轉稅”,在財政模式上,盡量走雙贏的稅務模式,而不是走零和博弈的費務模式。
記住哪怕是土地財政,也得民眾愿意買地,才會產生稅收。
因為地方政府和民眾的零和博弈,本質是在劣幣驅逐良幣,最后惡化的是全國范圍內整體的營商環境。
但現在公路重新收費,就是這個問題。
如果地方財政不依托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是單純的收費,那這個地方的經濟,會變成什么呢?
我不清楚,也不敢去想。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