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思雁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第一次被召上天庭就是封了“弼馬溫”,后來他得知這是個未入流的沒品小官,認為玉帝“輕賢”,氣得回了花果山,豎起了齊天大圣的旗幟。不過繁雜庶務千千萬,作者為什么要安排美猴王養馬呢?這還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兩千年歷史的民俗習慣。
“弼馬溫”三字解
在《西游記》第四回中,孫悟空跟隨太白金星見了玉帝,玉帝問何處缺少官吏,武曲星君奏稱只有御馬監缺個正堂管事。于是,玉帝就命孫悟空做了“弼馬溫”。這個官名在中國歷代官職差遣中并未見得,那作者為什么給天庭御馬監的管事起了這么一個官名呢?目前主流觀點之一是“弼馬溫”諧音“避馬瘟”,與古人對猴子與馬關系的認識有關。但同樣含義之下,為什么不用“儲馬兵”(諧音“除馬病”)、“驅馬役”(諧音“祛馬疫”),又或者其它同音字呢?
首先,“弼”字容易理解,《說文解字》中有“弼,輔也”,即輔助之意。至于“溫”字,有學者認為是蒙古語后綴在漢語中形成的固定譯法。元代蒙古語與漢語有過充分接觸和相互影響,大量蒙古語音譯詞進入漢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中,至于明代,戲曲、小說中仍有大量的蒙古語音譯詞在使用。而“溫”可能就是蒙古語后綴“yul”的音譯,加在動詞后,可以構成表示進行該動作、從事該職業的人的名詞,類似于英語中的后綴“er”。蒙語音譯詞在其發展中逐漸類化形成表意趨向,繼而形成了與漢語詞結合的特殊詞語,如“能知溫”,表示搜查的人或官員;“識理溫”,表示正直忠厚的人,可以理解為君子。所以,按這個邏輯,“弼馬溫”就可以是指輔助、養育馬匹的人或官員,用作御馬監正堂管事的官名可以說十分恰當了。
《西游記》中掌管御馬監的“弼馬溫”是個未入流的末等小官,氣得孫悟空大罵:
“養馬者,乃后生小輩,下賤之役,豈是待我的?”
但在這部小說成書的明代,御馬監卻絕非無足輕重的部門。御馬監設立于明代初年,屬內廷官署。據《明太祖實錄》記載,1367年設立御馬司,正五品,掌管御廄馬匹,即御馬監的前身。洪武十七年(1384),更定內府諸司職掌品秩,御馬司改為御馬監,仍掌管御廄的馬匹,主管品秩和其它內廷機構一起有所下降,改為監令正七品,監丞從七品。雖是“七品芝麻官兒”,但也沒有小到未入流的地步。很快,洪武二十八年(1395),再次厘定諸司品級,御馬監的職掌范圍擴大至“御馬及諸進貢并典牧所關收馬騾之事”,主管官員的品級也和內廷其它部門一樣大幅提升,太監正四品、左右少監從四品、左右監丞正五品。
盡管在設立之初,御馬監還不甚顯赫。但在之后的發展中,由于馬與軍事的緊密聯系,御馬監逐漸具備了多種軍事職能。永樂時產生了一支由御馬監統領的禁兵,這成了明代宦官參與軍務的基礎,也使御馬監被視為內廷中的武職衙門。據學者考證,他們一度扈從皇帝出征并掌兵符火牌,提督京營及坐營、監槍。出鎮諸邊及各省,監軍,以及提督西廠,與司禮監提督的東廠分庭抗禮。與此同時,管理御馬草場的御馬監還衍生出了財政職能,每年有巨額白銀通過牧場、皇莊、皇店等方式經御馬監征入,更遑論御馬監宦官行使采辦之職時過手的錢鈔銀兩和用作支付手段的鹽引了。可以說,御馬監是明中后期宦官勢力膨脹的典型代表之一。
回到《西游記》本身文本中,作者安排美猴王養馬可能只是出于全書拴縛“心猿意馬”的宗教題旨,是取經中必須要經歷的修行——“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然而,在民俗文化里,我們或許還能找到這種組合更久遠的形象來源。
馬廄里竟然真要養猴?
猴子對養馬有所裨益的思想,很早就根植于我們的民俗文化中。早在漢代,墓室畫像磚上就有在馬廄里拴猴子的情景。例如成都市郊曾家包東漢墓出土畫像磚中即有馬廄系猴的情景:一匹膘肥體壯的馬立于槽前,槽旁立柱系有一猴,屈身向馬,一手前伸,仿佛正拿著東西喂馬,生動有趣。此外,山東嘉祥武氏祠東闕畫像石、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1號墓南耳室畫像石、山西綏德辛店鄉郝家溝村石墓畫像石中,均在馬廄場景里有猴子形象出現。
古人馬廄中養猴其實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壓勝之術。如《齊民要術》中引《術》稱在馬坊中常系上一只獼猴,可以使馬不懼驚嚇,可以辟除邪祟,消弭百病。不過這種方法并不單針對馬,書中還說如果羊得了一種名叫“可妬渾”的傳染病,鼻子出膿,口頰生瘡像干癬,也可以在羊圈中豎一根長竹竿,竹竿頭裝一塊橫板,讓獼猴在上面住幾天,自然就好了。獼猴這種動物可以“辟惡”,經常放在羊圈里也好。
這種說法流傳甚久。唐代韓鄂的《四時纂要》中有類似表述,并說這樣做可以讓馬不得疥瘡。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也引用了《齊民要術》中這些內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引前人語稱猴皮可以“治馬疫氣”,又引《馬經》稱在馬廄中養母猴可以辟除馬的瘟疫,因為母猴每個月有月經流在草料上,馬吃了以后就可以不得病。清人陳淏子的《花鏡》中在講猴時也說“養馬者多畜之廄中,任其跳躍,可辟馬病”,可能是覺得猴子生性活潑好動,栓入馬廄跳躍縱橫,馬在其中最初或許恐懼,時間長了就能習慣,而少有驚病了。
雖然上述方法聽起來不大靠譜,實際上也不怎么科學,但猴子可以“避馬瘟”確實在很長的歷史階段里是古人的一個常識,并出現在了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中。比如白居易詩中就有“獼猴看櫪馬,鸚鵡喚家人”,北宋梅堯臣也有“嘗聞養騏驥,辟惡系獼猴”的詩句。又如北宋畫家李公麟曾繪有《沐猴馬圖》,蘇軾也贊曰:
“吾觀沐猴,以馬為戲,至使此馬,竊銜詭轡。沐猴宜馬,真虛言爾。”
南宋洪邁的《夷堅支志》中提到陜西人孟廣威好養馬,“常畜獼猴于外廄”,因為大家都說猴與馬脾性相宜;還有人從夷陵捉到一只高約兩尺,形貌猙獰的猴子,也帶回去養在了馬廄里。
至于明代,《西游記》中直接安排了孫猴子去養馬,養得“肉膘肥滿”。在后來的取經路上,唐僧原本騎的凡馬見了悟空“腰軟蹄矬,戰兢兢的立站不住”,便是西海龍王三太子化作的龍馬,被他一趕,也是“如飛似箭”。明人謝肇淛(zhè)在《五雜俎》中就講當時有把猴子放到馬廄里,好讓馬不生病的風俗,直到明崇禎末年,文人編造“馬在門內難行走,今年又是弼馬溫”的童謠,與當時“猴年闖不詳”的說法對應,也體現了猴與馬的密切聯系。
在神話傳說中,猴子對馬的幫助被進一步夸大了。《搜神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代將軍趙固的馬突然死了,他很難過,就問當時著名的方士郭璞怎么辦。郭璞告訴他說,可以讓幾十個人拿著竹竿,向東走三十里,那里有一片樹林,讓這些人拿著竹竿攪打一通,就會有一個東西出來,要趕緊把它拿回來。于是趙固命人就這么辦,果然捉回了一個像猿猴一樣的東西。它一進門看到死馬,就蹦跳著跑到死馬的頭旁,向馬的鼻子呵氣又吸氣。一會兒馬就能起身了,又跑又叫,很有活力,飲食如常,而那只靈獸也消失不見了。這則神異故事在后世長期流傳,不斷被引用,也成為了俗語“死馬醫”的由來之一。
此外,我國不少地區仍流行著在馬棚上貼猴子圖畫的風俗,有些地區至今還在栓馬石樁上刻猴子的圓雕或浮雕造像。這種風俗還曾傳到了日本,日本平安時代的《一遍圣繪》,鐮倉時代的《石山寺緣起》中均有馬廄與猴的形象,表明此時日本可能也有在馬廄中養猴的習俗,而且“猴子拉馬圖”也曾被當做馬棚的護符。
固定CP:馬上封侯
盡管“猴能避馬瘟”大約只是古人的美好愿望,但猴與馬的組合確實誕生出了一種延續至今的吉祥紋樣——馬上封侯。“侯”在此處泛指古代爵位,“馬上”原本指“馬背上”,即依靠戰功獲取爵位,在后世發展中逐漸演變出了“即刻封爵”的含義。紋樣主體是猴在馬上,有時還有蜜蜂加入,即“馬上蜂(封)猴(侯)”。這種形象組合早在戰國瓦當中即見雛形。
在漢畫像中,“馬上封侯”紋樣屢見不鮮,如山東東阿鄧廟一號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畫中有樹有鳥,樹下有馬,旁有一猴正企圖攀援而上。又如河南新密市出土的漢畫像磚,畫面下方有一猴在奔馬背上,都是取“馬上封侯”之意,旁邊還有一人在奔馬上彎弓射鳥,為“馬上射雀(爵)”,寓意相近。
“馬上封侯”這個固定組合在后世同樣廣為流傳,成為了一種廣泛應用的吉祥紋樣,出現在繪畫、玉器、瓷器、銅器等多種藝術品類中。北宋黃庭堅的“原無馬上封侯骨,安用人間使鬼錢”與章粲的“馬上封侯事,相期在少年”兩句詩,使得這個詞匯正式進入文學領域,猴子與馬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了。時至今日,人們再見到馬與猴這對固定“CP”時,已經很少會想到“沐猴宜馬”“猴避馬瘟”了,但它的吉祥寓意卻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人們對未來美好期待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方志元:《明代的御馬監》,《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140-148頁。
[2]林憲亮:《孫悟空官職——弼馬溫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第133-137頁。
[3](明)吳承恩:《西游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4]陳洪:《從孫悟空的名號看<西游記>成書的“全真化”環節》,《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第86-94頁。
[5]陳洪:《“弼馬溫”再考辨》,《文學遺產》2014年第5期,第152-157頁。
[6]徐暢:《弼馬溫、馬上封侯與射爵——漢畫像中的細節內涵》,《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10期,第69-89頁。
[7]姜榮剛:《“弼馬溫”淵源新辨——兼論中國古代猴馬民俗與<西游記>小說的創作》,《文化遺產》2019年第5期,第80-87頁。
[8]宋洪民,尹義君,丁浩冉:《從蒙、漢語言接觸看“弼馬溫”的音義組合》,《古漢語研究》2022年第3期,第85-97頁。
[9]張昊蘇:《“弼馬溫”與猴馬民俗關系新論——兼及<西游記>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東岳論叢》2023年第10期,第39-49頁。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周思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