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節,第一次到法華禪寺護法。義工崗位分配在山門,主要職責是香客接待、人流引導、入寺人數和公眾號關注人數的統計。
到崗
法華鎮路“先有法華,后辟上海”
法華禪寺,原址在市中心的法華鎮路,建于北宋時期。因寺而建鎮,也就是法華鎮。古代流傳“先有法華,后辟上海”的說法。現在的寺院于2021年11月正式更名,位于靠近虹橋機場的中新涇綠地。
因為是香期,山門開放更早。早上7:20在客堂簽到,領取深藍色體恤衫一件,背后印著“菩薩家園”四字——“法華圣境,菩薩家園”,正是寺院開山之宗旨所在。
正式到崗前,由法師帶領大家在大雄寶殿禮佛三叩并問訊,由此祈請佛菩薩加持,在服務期間,能如法接引有緣眾生。
法華禪寺(圖片源自網絡)
算數
數數字挺簡單的。1、2、3、4、5……一個接一個數就行。但真數起來的話,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超過21。
二十一是有講究的。
《法華經》上說:“欲修習是法華經,于三七日中、應一心一精一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
心理學上的“21天習慣養成”,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上午,入寺243人。有時人多,有時人少,斷斷續續,連綿不絕;也不知道啥時候來人,啥時不來人。要是沒有巧妙的方法,人數是很難統計準確的。
十支香一把,桌上擺五把;一批就是五十支。入寺每人贈清香一支;用完一批,再放一把。如此,就能精準地得知人數了。
法華禪寺內石雕
師兄
跟武俠小說的稱呼有點不太一樣。
不論男女老幼,佛弟子都稱“師兄”。有說是因為——若以兄弟姊妹區分,則有男女、先后之別,有了分別之心,就相互攀比,定要分出個高低成敗來。于是,我勝了,則喜;他贏了,則忿,嗔恨之心逐漸產生。都稱“師兄”,熄滅攀緣,反而就沒那么多煩惱了。
與我一同站崗的徐師兄家住浦東周浦,距離寺廟將近30公里。受到同學的影響,常來此地護法。
徐師兄說:“寺院里清凈,生不起煩惱。有次工作日在大雄寶殿值班,因為不是香期,也沒特別多人。每半小時撞鐘,其余時間就靜靜地讀《金剛經》,空空的回響,心里面一下子就變輕松了……”
中新涇綠地(圖片源自網絡)
軼事
其一
小朋友來寺院禮佛,給香一支。
小朋友:“我還要一支!”
父親:“一支夠了!不能貪。幫媽媽也拿一支。”
小朋友:“我幫媽媽拿一支!”轉身遞給媽媽。
母親:“寶貝真乖!”
其二
香客買了月餅,恰好路過寺院,想取幾個作為供養。
“請問是什么餡的呀?”
“哦,就是外邊排隊地方買的,剛烤出來很新鮮。”
“不好意思,鮮肉餡的不能帶進寺院的。您可以先把月餅寄放在我們這里,禮完佛帶回家吃。”
《三世因果經》云:“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前。”
電視劇里,濟公活佛常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其實后邊還有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切記,切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