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與主席關系匪淺,且丈夫還是國民黨舊人員。
兩人見面后,主席第一句話便是:“你來看我,怎么也不給我帶點東西?”
她與毛主席究竟是什么關系?毛主席一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又為何向她討要“禮物”呢?
出乎意料的消息
新中國成立后,大部分地區的老百姓都已經解放,此時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心愿,就是能親眼見一見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也時刻記掛著這一路走來,一直幫扶他們的人民群眾。而他最想做的,就是回到湖南老家,看望一下家鄉的親人們。
但此刻國家百廢待興,什么事都需要毛主席拿主意。主席日理萬機,竟一時抽不開身。
于是他便將回家探望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毛岸英。在毛岸英臨行前,毛主席特意囑咐他,一定要查清楚,如今還有多少毛家的親人在世。
回到家鄉后的毛岸英,先是到母親以及祖父、祖母的墓前祭拜了一番,之后他便按照兒時的記憶,拜訪了一眾親戚好友。
毛家的親戚大多都因為革命犧牲了,現在還在世的只剩下幾個遠房親戚。毛岸英幾經周轉,終于打聽到了表舅文運昌的住址。
兩人見面后均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楊開慧英勇就義后,八歲的毛岸英也被敵人抓進了監獄,當時還是文運昌與楊家人一起將毛岸英保釋了出來。
之后,毛岸英便被送到了上海,從此文運昌便再也沒見過毛岸英。
他本以為毛岸英身份特殊,年齡又小,是很難在亂世中存活下來的,沒想到他們還能有再相見的一天。
看著已經長大成人的毛岸英,文運昌心中一陣觸動。如今毛主席帶領大家走向了成功,那些犧牲的先烈也終于能安息了。
之后,文運昌便將這些年發生的事情告訴了毛岸英。
在他的口中,毛岸英得知,一直下落不明的毛澤建姑姑早在革命時期便犧牲了。
不久后,毛岸英便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北京,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主席。
毛主席聽后重重嘆了口氣:“菊妹子這一生過得太不容易了……她是因為我犧牲的,也是為國家犧牲的,應該被追認為烈士。”
看著父親一臉愁容,毛岸英心中也不好受,他突然想到表舅告知自己的另一個消息,那就是毛澤建在生前曾有過一個養女,現在還好好活著。
果然,聽聞這個消息后,毛主席心中多了一絲安慰,他隨即讓毛岸英去查一查這個外甥女現在何處。
他說:“這個孩子是菊妹子的責任,也就是我的責任,我有義務照顧好她啊!”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這件事還是沒有任何消息。
毛主席心中一直記掛著這件事,也總是休息不好。
毛岸英看在眼中,也跟著發愁,他知道,父親不單單是惦記著外甥女,更多的是在惦記著姑姑。
他只在很小的時候見過毛澤建姑姑,已經記不清她長什么模樣了,只記得她經常坐在堂前的小板凳上,聽父親講話。
毛岸英問父親:“您與姑姑的關系很好吧?”
毛主席笑了笑,默默點起一根煙,思緒也漸漸地飄回了小時候。
命途多舛的“菊妹子”
毛澤建其實不是毛主席的親妹妹,而是他的堂妹。
毛澤建家境貧困,父親是地主家的幫工,后來因為勞累過度,得了咳血癥,最后因為久病不治而去世。
她的母親有眼疾,也不能勞動,因此毛澤建從小便過得異常艱難。
后來毛主席見她太可憐,便央求父母收養毛澤建。恰好毛家沒有女兒,毛主席的父母便同意了。
從此毛家三兄弟便將毛澤建當成了親妹妹一樣疼愛。
原本毛澤建只有一個乳名叫“菊妹子”,毛主席則認為男女平等,女孩也應該有大名,于是他親自給妹妹取名為“毛澤建”。
一開始大家認為這個名字太中性,不適合女孩,但毛主席卻說:“現在國家一切都需要建設,女孩也該參與進來,我覺得‘建’這個字就很好。”
毛澤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究竟有什么深意,但她非常敬仰這個大哥,于是笑著說:“都聽大哥的,以后我就是毛澤建了。”
在毛主席的呵護與教導下,毛澤建從小便養成了堅強獨立的性格。
毛主席北上求學后,毛澤建便一直跟著養父母一起生活。有一次家中闖進了幾個賊人,毛澤建將年邁的父母藏進地窖后,便只身跑出去吸引賊人的注意。
賊人將她抓住后,一邊打她,一邊逼問她家中的錢財藏在哪里。即使被打得鼻青臉腫,毛澤建也一句話都沒透露。最后賊人無法,只能悻悻離去。
毛澤建堅強懂事的性格,也獲得了養父母的憐惜。但好景不長,在她十四歲那年,毛主席的父母便相繼離世了。
此時毛主席三兄弟還在外革命,一時回不來。于是無依無靠的毛澤建再次回到親生父母家中。
但彼時家中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在鄰居的建議下,母親將毛澤建賣給了附近的肖家做童養媳。
毛澤建來到肖家后,不僅每天要做粗活累活,還要日夜忍受婆婆的責罵和毆打。
有一次,毛澤建在刷鍋時,因為太久沒吃飯,頭暈眼花地撞到了鐵鍋邊上,她的腦袋頓時血流不止。
婆婆見狀不僅不幫忙,還直接按著她的頭往鐵鍋邊上燙,也是因為這次,毛澤建的額頭上留下了一個疤。
所幸,一年后,毛主席便帶著妻子和孩子回到韶山,他親自將毛澤建接了回來,并幫她解除了不平等婚姻。
毛主席看著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妹妹,流下了心疼的淚水。他告訴毛澤建,國家還有很多像她一樣飽受壓迫的女子,她們唯一的出路便是革命。
毛澤建最相信的便是這個大哥,于是她當即表示:“大哥,我要跟你去革命,我再也不要過以前的那種生活了。”
之后,毛澤建便跟著毛主席來到長沙,進入了女子職業學校讀書。在上學期間,她便開始在暗中參加革命活動,經常為同事們送信、站崗。
1923年,毛澤建正式入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毛澤建便深入農村,與群眾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為了完成作戰任務,她有時扮成農村婦女,有時扮成貴婦人,與各界人士進行交際,以便探查敵情。
在帶領部隊進行武裝斗爭時,她也經常奔走在戰斗的第一線。由于作戰能力突出,她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女游擊隊長”。
朱老總與陳毅發動湘南起義后,毛澤建便加入了起義隊伍,任職耒陽婦女聯合會負責人,組織婦女工作。
在她與一眾革命戰士的努力下,湘南革命根據地逐漸壯大。但這也引來了敵人的記恨。
不久后,國民黨便調集重兵,開始圍攻根據地。朱老總與陳毅轉移到井岡山后,毛澤建與丈夫便留在了耒陽堅持戰斗。
敵軍對我軍恨之入骨,他們得知這位有名的女戰士是毛主席的妹妹后,便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抓住她。
此時毛澤建已經懷孕,同志們為了她的安全將她轉移到一戶老鄉家。但就在她生產后的一天,孩子的啼哭聲驚動了敵軍,毛澤建也不幸落入敵手。
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毛澤建始終不發一語,最后她與丈夫,以及剛出生的孩子都犧牲在了敵人的槍口下。
在臨死前,毛澤建在獄中用血指寫下“誓死為黨”的忠貞之語。
毛主席得知妹妹犧牲的經過后,不禁沉痛道:“菊妹子的犧牲很可惜,她是個好同志!”
“怎么沒帶東西來看我”
1951年的一天,毛岸英在幾番周折后,終于尋到毛澤建的養女陳國生。
陳國生得知毛主席在找自己后,當即寫了一封信寄到北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原來毛澤建其實是陳國生的舅母。陳國生的父母也是革命人士,后來也都犧牲了。
在犧牲之前,他們將孩子托付給了毛澤建夫婦,從此陳國生便成了毛澤建的養女。
在毛澤建的保護下,陳國生平安健康地長大了。
在毛澤建夫婦犧牲之前,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將陳國生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可見毛澤建對養女的愛重。
毛主席知道陳國生的下落后,便邀請她來北京與他團聚,但卻遭到了陳國生的拒絕。
毛主席經過詢問才得知,原來陳國生不愿意來北京,是因為她的丈夫的身份有些“特殊”。
陳國生丈夫宋毅剛是國民黨的舊人員,曾在宋希濂部下任職。
但主席派人調查后也知道了,宋毅剛當初是被國民黨抓壯丁進去的,他不僅沒殺過人,還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給我軍送情報。
于是主席便給陳國生回信道:“你丈夫沒有血債,民憤也不大,好好改造是能得到人民諒解的!”
得到毛主席的寬慰后,陳國生感動不已,她也終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不久后,她便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來到北京,見到了毛主席。
兩人一見面,毛主席便笑著問道:“外甥女來看舅舅,怎么也不帶點東西啊!”
其實毛主席只是開玩笑,想緩解一下氣氛。陳國生明白毛主席的苦心,便也笑著回道:“等過節了,我再帶家鄉的土特產來看您。”
兩人在聊天時,談得最多的便是毛澤建。毛主席聽著毛澤建的戰斗經歷,仿佛又看到了妹妹的音容笑貌,他不禁紅了眼眶。
陳國生見狀便說道:“澤建媽媽的墓已經很舊了,能不能請您派人修一修?”
毛主席聽了這話有些難過,但他還是實話實說道:“有很多革命烈士都為國家獻出了生命,有的人甚至沒有墓。”
“將來我們一定會將他們的尸骨尋回來好好安葬,其他烈士的墓也會翻修,但國家現在經濟非常困難,實在拿不出這么多經費,只好先委屈一下他們了。”
陳國生聽后深受觸動,原來不止毛澤建媽媽,其他烈士在毛主席心中也是同樣重要的。
在戰爭年代,有很多像毛澤建一樣的革命人士,為國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毛主席從未忘記他們的付出,一直盡心照顧著他們的后代。
不止毛主席,全國人民也將永遠銘記這些英雄,并將他們的精神一代代傳遞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