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易璟煜
古代人的嘴能有多毒?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在“群嘲”之中反復社死,有人陰陽怪氣,有人吐槽上司,有人瘋狂拆上司的臺,還有人因為吐槽過度,一不小心就掉了腦袋……如果將這些嘴炮王者的發(fā)言湊在一起,就是一場精彩的“脫口秀大會”。
洪承疇:人還活著,但反復社死
崇禎十五年(即清崇德七年,1642),明王朝的余暉仍然在中原大地上流連。清軍一路南下,在松山抓住了薊遼總督洪承疇。明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京師,崇禎帝以為洪承疇已經(jīng)殉國,于是放聲痛哭,下令“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并列”,不僅親自前往祭奠,還寫了《悼洪經(jīng)略文》來悼念洪承疇。
誰料不久后,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就傳到了都城。而在此時,“殉國忠良洪亨九(洪承疇,字亨九)”的名聲已經(jīng)傳遍了天下。而在知道洪承疇投降的人們眼中,這無疑是巨大的諷刺,這也成為洪承疇一生之中最大的污點。于是,明朝老臣們摩拳擦掌,要以此事將洪承疇罵個狗血淋頭。
自此以后,洪承疇就開啟了一路勸降、一路挨罵的被“群嘲”人生。
順治二年(即南明隆武元年,1645),明朝老臣黃道周被俘,清廷命洪承疇前來勸降。黃道周見到洪承疇派來的人,冷笑著說:
承疇久死矣,松山之敗,先帝痛其死,親自哭祭,焉得尚存?此無籍小人冒名耳!
翻譯過來就是:
洪承疇早就死了,先帝(崇禎帝)還親自祭奠過他呢,你說你是洪承疇,一定是冒名頂替的小人——這就是在諷刺洪承疇變節(jié)了。
不僅黃道周,有“明末文天祥”之譽的左懋(mào)第出使清廷被拘,洪承疇跑來看望他,剛進門就迎接了一句痛罵:
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jié),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
這位罵得更狠。洪承疇連小人都不配做,甚至都不是人了,成了見不得光的鬼魂。也難怪洪承疇在聽到后面露慚色,直接告辭離去。
如果說前面這兩位還太直白,那么接下來這位簡直是“陰陽大師”。夏完淳被俘后,洪承疇又去勸降,夏完淳假裝不認識洪承疇,義正詞嚴地說:
我聞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戰(zhàn),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
洪承疇本人就站在旁邊,但不太敢說話。他試圖向夏完淳解釋,自己就是洪承疇。哪知夏完淳聽后驟然變色,指著洪承疇的鼻子罵道:
“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jīng)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
也就是說,夏完淳震聲道:洪亨九先生是我的偶像,我要學習他為國捐軀的偉大精神!什么?你說你是洪承疇?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你冒名頂替,玷污了洪亨九先生的忠魂!
搞得洪承疇啞口無言,“面赤色沮,氣為奪之,無辭以對”。除此之外,洪承疇還試圖勸降孫兆奎、周堪庚等抗清人士,無一例外地挨了罵。就連洪承疇的母親見了他,都拎著拐杖將他劈頭蓋臉地打了一頓,還邊打邊罵:“你把我迎接過來,就是為了讓我給滿人當老婢嗎?我要打死你,為天下除害!”
還在明朝做官時,洪承疇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以表達自己對明王朝的忠心。在他變節(jié)后,有人在兩聯(lián)末尾各添了一個字,變成“君恩深似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反諷洪承疇歷事二主,有悖君臣之義。被前同事們陰陽怪氣,又被母親追著打,年逾五十的洪承疇在一片罵聲中反復社死,終于活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模樣。
好險,差一點飯碗就沒了
古代文人不僅罵同事,上司的臺也是說拆就拆……比如,三國時期流民四起,饑荒頻發(fā),為了節(jié)省糧食,各地紛紛頒發(fā)禁酒令。彼時蜀中遭遇大旱,糧食產(chǎn)量大幅下降,間接導致禁酒令愈發(fā)嚴格,以至于“釀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只要百姓家中有釀酒的器具,無論其是否參與釀酒,都和釀酒的人同罪處置。
這樣的規(guī)定過于嚴苛,讓百姓們惶惶不可終日。昭德將軍簡雍將這一切看在眼里,于是靈機一動,想出來一個勸諫的法子?!度龂尽分杏涊d了這段故事:
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毕戎鞔笮?,而原欲釀者。雍之滑稽,皆此類也。
也就是說,簡雍和劉備一同外出,看到一男一女走在路上,就對劉備說:“這兩個人就要做出有傷風化的事情了,為什么不把他們抓起來呢?”劉備吃驚地反問:“你怎么知道?”簡雍回答:“他們有作案工具,就和有釀酒器具的人一樣(應該被處置)?!眲渎牶蟠笮?,就赦免了因為酒具而獲罪的百姓。
這段對話屬于典型的諷諫。簡雍與劉備是貧賤之交,情誼非同一般,再加上他的性格跳脫不羈,“優(yōu)游風議,性簡傲跌宕”,因此敢于對嚴苛的禁酒令提出異議。他以一種插科打諢的方式,委婉地提醒劉備禁酒令太過嚴苛,最終免除了百姓的罪責。這一番高情商操作,讓人看了自嘆不如。
反觀宋代李廷彥,則是妥妥的“拆臺小能手”。《古今譚概》《拊掌錄》《嘻談錄》等奇聞笑話集中記錄了這位仁兄的笑料:
李廷彥獻百韻詩于一上官,其間有句云:“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上官奭然傷之,曰:“不意君家兇禍重并如此?!蓖╁崞鹱越?,曰:“實無此事,但圖屬對親切耳。”
李廷彥在獻給長官的詩中寫道:“我的弟弟在江南去世了,哥哥也死在了塞北?!?/p>
長官聽了很為他難過,安慰他說:“沒想到你家里這么慘啊?!?/p>
李廷彥立馬站起來解釋:“咳,其實沒有這個事情,我這么寫只是為了對仗?!?/p>
長官:……
當了這么多年的領導,這樣的下屬也實在罕見。
而要說精準吐槽上司的本事,還得看下面這位?!妒勒f新語·方正》記載了和嶠與晉武帝司馬炎之間的一段對話:
和嶠為武帝所親重,語嶠曰:“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還,問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質(zhì)如初?!?/p>
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即赫赫有名的晉惠帝,也就是那位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皇帝。司馬炎在世時,滿朝文武皆知太子天資愚鈍、不堪大用,唯獨司馬炎本人沾沾自喜,自以為生了個穎悟絕倫的兒子。一天,他對自己的親信大臣和嶠說:
“太子好像又進步了,你去考考他?!?/p>
和嶠領命去了,回來后告訴司馬炎:
“太子圣質(zhì)如初。”
好一句“圣質(zhì)如初”,這么委婉客氣地明褒暗貶,到了司馬炎的耳朵里,果然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
和嶠:完蛋啦,太子還和以前一樣蠢笨呢。
司馬炎:好極啦,孩子還和以前一樣聰明呢。
除了和嶠之外,衛(wèi)瓘等大臣也多次勸諫過此事,但司馬炎始終不以為意。公元290年,隨著司馬衷登上皇位,中國歷史上極其黑暗的一段時期逐漸拉開了帷幕。對于后來“八王之亂”乃至“五胡亂華”的慘劇,司馬衷恐怕難辭其咎。
吐槽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
除了政治斗爭,影響文人吐槽的還有一個根本性因素,就是性格。罵也好,勸也好,都需要話術,不然一切都難以解決。文人無法解決得罪人的問題,關鍵就是性格。
若要論嘴炮,就不得不請出素有三國“狂士”之稱的禰衡?!兜渎浴酚涊d其“言論放蕩”,《后漢書·禰衡傳》也列舉了這位仁兄的“豐功偉績”:
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又問:“荀文若、趙稚長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吊喪,稚長可使監(jiān)廚請客。”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nóng)楊脩。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shù)也?!比谝嗌類燮洳拧?/p>
禰衡素有才名,可惜長了張毒舌的嘴。他諷刺陳群和司馬朗是“屠沽兒”(即殺豬買酒的人),諷刺荀彧“可借面吊喪”(即徒有虛表的人,史載荀彧“風姿奇表”“清秀通雅”),諷刺趙融“可使監(jiān)廚請客”(趙融愛吃肉)。每一條評論都短小精悍,傷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極強。
即使對與自己交好的孔融和楊修,禰衡這張嘴也不消停。他稱呼比自己大20多歲的孔融為“大兒”,稱呼楊修為“小兒”,并認為世界上除了這兩個人之外,其他人都只不過是庸碌之輩,根本不足掛齒。
孔融愛惜禰衡的才能,將他推薦給曹操。但曹操不喜歡禰衡狂放的性格,不愿委以重任,只命禰衡做一個小小的鼓史。禰衡心中憤憤不平,在宴席上擊鼓時,拒絕穿統(tǒng)一的工作服,官吏上前呵斥他,他就將穿來的衣服全部解開,“裸身而立”,然后當眾換上工作服,擊鼓后離去。這一段記載經(jīng)過后人的加工,形成了著名的戲劇《擊鼓罵曹》。
在曹營的日子里,禰衡開啟了“隨地大小罵”模式,幾乎將上至曹操、下至謀臣武將的所有人都罵了個遍。這讓曹操感到很難堪,但礙于禰衡的才名,又不能將人直接推出去斬了。于是曹操想了個辦法:將禰衡推薦給江夏黃祖,別在自己面前瞎晃悠了。
到了江夏,禰衡仍然不改脾氣,最終因為辱犯黃祖而被殺,年僅26歲。如此看來,吐槽也是一門技術活兒,要是鬧大了,那可就是玩命了。
參考文獻:
[1][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易璟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