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身為真主黨最高領導人的“納書記”,也就是納斯魯拉,遭到以色列的轟炸,不幸身亡。對于個中原因,網絡上的分析夠多了,我懶得再深挖。
今天只想說一點,“納書記”那一批人是可敬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抵抗,更因為他們在最沒有希望的時候,站了出來。
真主黨的前身,在80年代就成立了,創始人叫穆薩維。起初的目的,是為了抵抗以色列入侵,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占領了南部地區。
穆薩維看不下去,拉了一支隊伍抵抗,然而抵抗初期并不順利,1991年,穆薩維被以色列炸死了。1991年是什么時間,是蘇聯解體的時間、是紅旗落地的時間。也是美軍在海灣所向披靡的時間,是冷戰結束、勝負已分的時間。
在那個尷尬的時間節點,穆薩維被炸死后,“納書記”完全可以不接這個爛攤子,完全可以選擇榮華富貴,只要他愿意,貝魯特的別墅等著他。
假設他當年真的選擇了別墅,其實也不會有人責怪他,因為90年代,對手他強大了。連蘇聯都解體了,俄羅斯一邊倒向西方,東方也暫時認慫了。舉目四望,除了一個并不強大的伊朗,連一個有分量的盟友也找不到。
那種場景令人絕望。
為什么堅持斗爭的阿拉法特,會在90年代,與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徹底認輸呢,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大環境看不到希望,一點都看不到。
首先,海灣戰爭中,美軍秋風掃落葉一樣,橫掃了伊拉克的百萬大軍,如此陣勢歷史上從未有過,你阿拉法特連以色列都打不過,搞得定背后的美國?
其次,一個靠譜的盟友都沒有,別說中俄,連海灣王爺,也全都認慫站隊了。所以,阿拉法特沒得選,他只能簽協議,《奧斯陸協議》完全是一份城下之盟,他知道,但不簽也得簽。
在這種令人絕望的大環境下,如果“納書記”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也沒什么稀奇的。不會有人責怪他的,反正那年頭,這樣選擇的人多得去了。
然而,他放棄了榮華富貴,他接下了爛攤子,寧可鉆到黎巴嫩的深山里打游擊,也不稀罕貝魯特的別墅。經過八年的努力,終于把以色列軍隊趕出了黎巴嫩,還擊斃了IDF的一名準將。
放在八年前,這是不可想象的。當時你說能擊敗皇協軍,輿論都覺得你夸張。結果,“納書記”愣是帶著新生的真主黨,趕走了以色列軍隊,那些個皇協軍,更是被殺得片甲不留。
趕走以色列軍隊后,真主黨的威望在黎巴嫩國內大增,腐敗的統治集團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向“納書記”伸出了橄欖枝,說是橄欖枝,其實就是收買。
我們給銀子給編制,你們真主黨放下武器,這個時候,如果“納書記”愿意放下武器,像法塔赫一樣停止武裝斗爭,轉為議會斗爭路線的話,依然會有榮華富貴,依然會有貝魯特的別墅。
但是,“納書記”再次拒絕了。拒絕了,敵人的打擊就來了,2006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說是入侵黎巴嫩,其實明眼人都知道目標是真主黨。
畢竟六年前的撤軍,在以色列國內有很多人是不服的,總想著打回去,包括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那年頭,真主黨的本錢不多,就是一支游擊隊而已。
由于黎巴嫩國內的其他派別,都盼著真主黨完蛋,所以沒人幫他們,形勢非常危急,自己一家單挑以色列軍隊,能打得贏嗎?以前是游擊戰,現在不同了。
結果,真主黨表現震驚世界,IDF打了一個多月,啥收獲也沒有,還傷亡兩千多人。其中的“賓特朱拜勒戰役”、“馬隆拉斯戰役”,都是典型的以少勝多。
尤其是“賓特朱拜勒戰役”,IDF八千多人,圍攻小鎮賓特朱拜勒,而當地的真主黨守軍,就一百多人,算上民兵也不過兩百,按理說很好打才對。但IDF打了一個月,竟然沒有打下,自身還傷亡了兩百多人。
“納書記”和真主黨,一鳴驚人。
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爆發,并逐漸蔓延到了敘利亞,為了推翻不親西方的敘利亞政府,西方集體支持恐怖分子,在巨大壓力下,敘利亞政府搖搖欲墜。
誰都知道,真主黨和敘利亞政府關系好,同為什葉派,不排除會出兵相救。而西方,不希望真主黨出兵,于是又通過黎巴嫩和海灣王爺,拋出了好處。
說得很明確,數十億美元援助,只要你答應不出兵敘利亞,任由其局勢發展的話,這筆錢,你就能拿到。
當時,收到了誘惑的組織,不止真主黨一個,不止“納書記”,哈馬斯也收到了。哈馬斯就沒忍住,拿了銀子(4億美元,對哈馬斯來說不少了),背叛了“抵抗之弧”,2017年才重新與伊朗和好的。
當時在真主黨內,也有不少主張拿錢的。
如果“納書記”愿意,他能拿到的將比哈馬斯多得多,貝魯特算什么,巴黎的別墅都可以隨便選。但是,他依舊放棄了,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選擇別墅的機會。
他力排眾議,選擇了出兵敘利亞,而真主黨的下場成為了敘利亞政府翻盤的關鍵,雖說俄羅斯后來下場也很關鍵,但如果不是真主黨在前期穩住了局勢,能不能等來俄羅斯的介入,并不好說。
三次得到榮華富貴的機會,“納書記”都放棄了,我們只能說,他真的不稀罕那些玩意兒,尤其是90年代的時候,別說黎巴嫩,想想國內有多少人極度悲觀的。當時就連在中國,說要和美國對抗,也是被笑掉大牙的,哪來的希望?
當時的黎巴嫩,當時的真主黨,當時的“抵抗之弧”,看起來也是沒有希望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無數“納書記”這樣的人,他們在最危急的時刻,沒有選擇放棄。
才有了希望。
借用魯迅的話,“抵抗之弧”本沒有希望,“納書記”般的人多了,便有了希望。是的,一直有人嘲笑“納書記”,嘲笑他不識時務,明明可以住別墅,非要住山溝溝。
明明可以西裝筆挺地拿著手機,卻偏要穿上迷彩端著槍。有什么意義?有什么好結果?到頭來,不還是被以色列給殺了?
是的,“納書記”是死去了,但千千萬萬的人,會因此而得到激勵,他們會繼續戰斗下去,猶太資本,永遠別想獲勝。別問抵抗有什么意義,抵抗本身,就是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