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有人將日俄戰(zhàn)爭稱作第零次世界大戰(zhàn),這背后的邏輯是,日俄戰(zhàn)爭表面上是日本和沙皇俄國的戰(zhàn)爭,但實際上雙方背后隱隱站著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列強,以及那個體量巨大但卻衰弱無比的大清。
一、沙皇俄國的野心
在19世紀末,沙皇俄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資源也幾乎是最豐富的國家。但在沙俄這頭北極熊巨大的體型下,相伴隨的是深不見底的胃口。當時歐洲的局勢趨于平穩(wěn),而東方特別是東亞地區(qū),由于大清帝國的衰落以及日本帝國的崛起,東亞的局勢開始逐漸動蕩。于是北極熊沙皇俄國抓住這一機會,將侵略的重心由西方投向東方,企圖在動蕩的東亞地區(qū),狠狠地撕咬下一塊肉來。
俄國哥薩克士兵
原來由于沙俄的統(tǒng)治中心在東歐,而西伯利亞地區(qū)又太過于廣袤和遼闊,所以沙俄雖然占領了這一地區(qū),但是卻一直難以對這一地區(qū)進行緊密的掌控。現(xiàn)在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既然沙俄侵略的重心要放到東亞來,那就不能再任由上述現(xiàn)象持續(xù)下去。于是,沙俄計劃修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貫整個西伯利亞,將遠東地區(qū)與歐洲連接在一起,這樣就方便沙俄日后在東亞實施侵略時,可以及時地得到來自后方的兵員和物資補給。
為了體現(xiàn)對這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重視,沙皇俄國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受命親自到海參崴主持西伯利亞鐵路的開工儀式。另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任務,那就是在遠東進行考察,以此來為以后的侵略鋪路。
尼古拉二世在遠東進行考察的最后一站就是日本。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原本一路順風順水的尼古拉二世,卻在日本遭遇刺殺。
刺客在尼古拉二世的臉上留下了兩處刀傷,雖不致命,卻讓這位沙俄皇太子破了相。刺殺發(fā)生后,由于當時俄日兩國巨大的國力差距,日本全國上下惶恐之極,日本明治天皇甚至親自登上俄羅斯軍艦,以慰問尼古拉二世之名行道歉之實。
沙俄雖然威脅說要用武力討伐日本,但由于此時俄國國內(nèi)因階級矛盾尖銳而動亂不斷,再加上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動工,俄國對遠東的物資兵力投放能力不足。所以最后在日本極低的道歉姿態(tài)下,沙皇俄國選擇對此事不了了之。
尼古拉二世
二、日俄兩國矛盾激化
尼古拉二世在日本遇刺發(fā)生在1891年初,此時甲午中日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日本的國力尚弱。倘若當時沙皇俄國有足夠的魄力對日本開戰(zhàn),未必不能一舉打垮日本,這樣日后在遠東擴張時就會少了一個勁敵。
但歷史沒有如果,就在尼古拉二世被刺后不久,西伯利亞大鐵路正式動工了。無論是大清,還是日本和朝鮮,都明白這條鐵路全線開通后的意義,于是東亞的局勢開始日益緊張起來。
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jīng)修好的鐵路沿岸,沙俄從歐洲遷來了大量的人口,鐵路沿岸的土地得到開發(fā),城鎮(zhèn)和集市也相繼出現(xiàn),貿(mào)易也逐漸繁榮起來,隨之而來的是沙俄獲得了不菲的經(jīng)濟收益。
鐵路尚未全線開通,獲得的收益就已經(jīng)如此不菲,一旦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開通,與遠東相連接,這后面巨大的商貿(mào)與政治利益,還不得把沙皇俄國給撐死。
但是,在鐵路修通前變數(shù)還是發(fā)生了,這個變數(shù)就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是清政府慘敗,日本不僅勒索了巨量的經(jīng)濟賠款,更是逼迫在戰(zhàn)爭中被嚇破膽的清政府割讓了自己的龍興之地遼東。
沙俄政府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將來在有機會的情況下,有足夠的資源和兵力將中國的東北吞下。現(xiàn)在一看傻眼了,鐵路還沒有修通,東北倒先被日本拿下了,這怎么能行,必須得干涉,而且態(tài)度要強橫。于是就有了后來的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雖然打敗了大清,但在軍事和經(jīng)濟上根本無力應對三個老牌歐洲列強的威脅。于是最終在極不情愿的情況下,放棄了對遼東的領土要求。
其實當時的清政府也明白,日本和沙皇俄國都對中國東北有極大的野心,但苦于自身實力孱弱,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在外交上采取了親近沙俄而防備日本的策略。沒錯,當時以李鴻章為主的外交大臣們認為,俄國的威脅比日本小,所以要親近俄國而防備日本。于是在1896年,李鴻章在赴俄國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中俄密約》。條約規(guī)定,一旦日本侵犯中國、俄國或朝鮮任何一方的領土,那么中國和俄國都要傾全力與之作戰(zhàn),而條約的期限為15年。
中國和俄國在外交上的頻繁互動,日本人自然也看在眼中,但由于彼時的日本國力與準備都不足,所以他只能加緊消化早已被占領的朝鮮,而不能對中國的東北有過多的干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城,當時的沙皇俄國利用大清與眾列強開戰(zhàn)的機會,終于有借口派遣16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
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
沙皇俄國占領東北后,開始是企圖將中國的領土永久占據(jù)。但是東北那么大一片富饒的土地,如果真的被沙皇俄國吃下了,那他的實力必然暴漲,這對當時的所有列強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所以后來在國際社會的一片聲討聲中,沙皇俄國極不情愿地將東北還給了清政府。而在剛才所說的國際社會聲討沙皇俄國的過程中,尤是日本出力最多,喊聲最大,原因無非是上文中說的日本對東北也有野心。兩國的恩怨又一步加深,雙方的外交關系開始變得勢如水火。
三、日俄最終開戰(zhàn)
在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前,東亞的局勢是這樣的:英國不想沙俄在東亞過分擴張,所以選擇支持日本。而法國和俄國是相互結盟的關系,所以法國支持俄國。而法國和俄國之所以結盟,是因為要防范德國,所以德國也支持俄國在遠東擴張,一旦俄國在遠東用兵,那么德國邊境來自俄國和法國的壓力就會減輕。至于那個東北的合法擁有者大清,現(xiàn)在支持的是日本,原因也很簡單,俄國是真的有能力將東北給吞下,而日本就算戰(zhàn)勝了俄國,恐怕一時間也無法完全將東北吞下。
為什么有史學家稱日俄戰(zhàn)爭為第零次世界大戰(zhàn)?原因就在于,日俄兩國背后站著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列強和大清大國。
日俄戰(zhàn)爭一定會爆發(fā)嗎?又或者說日俄戰(zhàn)爭可能會被延遲嗎?其實我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
在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甚至主動找到俄國,然后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向俄國表明日本可以承認沙俄在東北的利益,但是沙俄也要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利益。
沙俄一見日本姿態(tài)放低了,那股土匪勁就上來了,他們數(shù)次蠻橫地拒絕了日本的要求,并且很明確地表達了東北一定是沙俄的,但朝鮮一定不是日本的這種想法。
沒辦法,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好不容易打敗了大清,獲得了對朝鮮的實際控制權,他們不可能吐出已經(jīng)吃下的肥肉。既然無論如何都要喪失已經(jīng)得到的一切,那還不如拼死一搏,于是日本方面下定了決心與沙俄開戰(zhàn)。
而沙俄方面之所以那么有底氣,無非是因為此時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修通,只要鐵路一通,以沙俄的國力絕對碾壓日本。這個道理日本也明白,所以他們是絕不會等到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后再開戰(zhàn)的。于是在1904年2月8日晚上,日本海軍發(fā)揮了他們的傳統(tǒng)技能,以偷襲的方式突襲了俄國海軍,并且取得了小勝。至此,日俄戰(zhàn)爭在事實上正式爆發(fā)。
日俄對馬海戰(zhàn)
日本人在2月8號率先打響了戰(zhàn)爭,2月9號反應過來的俄國人就對日本人宣戰(zhàn)了。不過搞笑的是,到了2月10號,日本人才正式跟俄國宣戰(zhàn)。
這真是讓人看不懂了。
其實這也反應了,即便到此時此刻日本人的心都是虛的,雖然正式開戰(zhàn)了,但他們對勝利也沒有很大的信心和把握。當然后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日本拼盡全國之力戰(zhàn)勝了沙俄。但從此以后,日本也正式成為了對中國野心最大,威脅也最大的列強。
文史君說
其實在日本和沙俄圍繞遠東進行角逐的過程中,受苦難最大的還是遠東地區(qū)的平民老百姓。中國的東北和朝鮮這兩個地區(qū)的人民,都被這日本和沙俄兩個土匪給霍霍的夠嗆。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纯傉f國強才能民安,只有國家強大了,民眾才有活著的權利以及尊嚴。
參考資料
鐘慶安、柳茂坤:《東亞霸主的野心》,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西德尼.泰勒:《日俄戰(zhàn)爭:現(xiàn)代最激烈的軍事沖突》,華文出版社,2021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wǎng)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wǎng)主流平臺文史類優(yōu)質(zhì)作者。讓專業(yè)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nèi)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