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通過了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新能源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的法案。
歐盟早在今年8月份就開啟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并草擬了一份最高稅率可達45%的臨時性關稅加征政策。
根據歐盟的議事規則,除非占歐盟人口65%的15個國家投反對票,否則本次臨時性關稅政策將延長為至少五年的長期關稅。
而最終的投票結果顯示:法國、丹麥、愛爾蘭、意大利等10國贊成,占歐盟人口的 45.99%;德國、匈牙利、馬耳他、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等5國反對,但只占歐盟人口的22.65%,不足以推翻法案。
投票結果也顯示了歐盟內部的分歧,特別是作為“歐盟第一大國”、一度被認為是歐盟事實上領導者的德國,也對法案投了反對票,但卻未能阻止法案通過。
后“默克爾時代”,德國的歐盟話語權式微
德國是歐盟的第一大經濟體,在“默克爾時代”,德國在歐盟的話語權極大,可以說是歐盟事實上的領導者。
最典型的是,默克爾可以力排眾議,推動歐盟與俄羅斯的全面能源合作。在2014年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之后,默克爾領銜的歐盟也總體采取“綏靖”政策縱容普京。
但俄烏戰爭的爆發,讓德國在歐盟內部的威望一落千丈。輿論普遍認為,正是德國牽頭推動歐盟與俄羅斯能源的深度捆綁,讓普京可以有足夠資金發動戰爭;而對普京侵略行徑的一再縱容,也是俄烏戰爭爆發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歐洲的能源供應鏈被俄羅斯綁架,又造成極大的安全風險。歐盟最終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才完成了與俄羅斯能源的切割。
經此之后,德國在歐盟內部不復領導地位,甚至一度處境尷尬。
此次法案表決中,以法國和意大利為代表的10國贊成,而德國領銜的反對力量只有5票,也凸顯了該國在目前歐盟內部的窘境,成為了一股另類的“清流”。
德國窘境:外交受挫、經濟低迷
除了因為外交失策導致的國際地位下降,國內經濟自俄烏戰爭以來持續低迷,也是讓德國人焦頭爛額。
最新數據顯示,受私人消費低迷、工業投資下降和外需疲軟等因素的影響,德國經濟今年第二季度萎縮0.1%,表現差于歐盟很多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德國經濟全年的增長率也僅為0.2%。作為歐盟的“經濟火車頭”,德國顯然已經失速。
此前與俄羅斯能源深度捆綁的德國,在俄烏戰爭后被迫與俄能源切割。由此導致的能源成本上升,促使大量制造業、化工業等能源密集型企業經營狀況惡化。
而這些傳統產業,正是德國經濟的基石。
能源價格上漲還引發通貨膨脹,同樣也導致居民生活成本提高,削弱私人消費意愿和能力,進一步拖累經濟。
德國突圍:與中國改善外交、加強經貿關系
在外交和經濟兩方面都深度受困的德國,亟需找到一個突破口,以緩解當前的國內外困境。
而與中國改善外交、加強經貿關系,顯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以及可能實現突圍的重要路徑。
譬如德國方面在歐盟此次投票前后,都表達了對 “反補貼稅”的反對意見,認為與中國產生貿易紛爭弊大于利,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對華關稅紛爭。
據悉,德國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即將訪華,與中國方面討論若干重要事項。
德國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圖\網絡)
不僅在外交方面釋放善意,在投資方面,德國也是用真金白銀“投票”中國。
盡管當前外資投資中國總體處于下行趨勢,但德國對華投資卻持續增長。
2024年上半年,德國在華直接投資總額達73億歐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65億元。包括大眾、寶馬、拜耳、巨浪等德企巨擘,都在加大對華投資。
此外,在過去5年,歐盟27國對華投資的總額中,德國占比一直在50%以上。
相關數據還顯示,去年德國企業在中國獲利約190億元。這體現了德國在中國確實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
同時,在對華“脫鉤”論調甚囂塵上之際,德國企業以利潤繼續投資中國,也表明其仍然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以及高度重視中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