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地處東歐平原,北接羅馬尼亞,南鄰巴爾干半島,東面是黑海,位于西歐和俄羅斯之間。在建國過程中,保加利亞和周邊的巴爾干國家一樣,得到了大國的支持,19世紀末從奧斯曼土耳其獨立出來建國,但這個小國卻在獨立后走出一條極不平常的道路——與支持其建國的斯拉夫大哥翻臉,把自己武裝成“巴爾干普魯士”,以擴張領土為外交政策目標。直到今天,保加利亞走的這條道路都是非主流。
保加利亞地理位置
一、斯拉夫人建國
475年,保加利亞劃入拜占庭帝國,斯拉夫人開始大規模入侵,并建立起了聚居部落,原住的保加利亞人成為少數族群。
864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沙皇鮑里斯一世確立東正教在保加利亞的正統地位,原住民與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入侵的斯拉夫人統一使用斯拉夫西里爾字母,兩方融合成一體,奠定了保加利亞地區的斯拉夫認同。
138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1453年,奧斯曼征服最后一個保加利亞人定居點索佐波爾,保加利亞統治貴族集團被徹底消滅,自此,奧斯曼完成了對保加利亞的完全征服。
索菲亞
18世紀的西歐啟蒙運動、1848年的歐洲革命浪潮,恢復了保加利亞的民族意識,保加利亞人開始謀求脫離奧斯曼土耳其統治。1876年,保加利亞爆發了四月起義,但遭到奧斯曼殘酷鎮壓,多達3萬名保加利亞人被殺。之后在君士坦丁堡進行的談判中,奧斯曼蘇丹政府堅決拒絕了保加利亞獨立建國的要求,歐洲大國開始關注保加利亞問題。
對比鄰國羅馬尼亞孤立無援,保加利亞在建國初期要幸運得多,因為得益于斯拉夫認同,保加利亞建國得到了沙皇俄國的鼎力支持。
早在1774年,沙皇俄國就通過了《庫卡克?凱納卡條約》,宣稱自己是奧斯曼帝國內基督教徒保護者。19世紀80-90年代,主張俄國統治所有斯拉夫人的泛斯拉夫主義在俄國政壇盛行。
1877年,俄羅斯對奧斯曼宣戰,與保加利亞本地武裝一起打敗了奧斯曼。次年3月份,俄羅斯與奧斯曼簽署了《圣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了由莫西亞、馬其頓和色雷斯組成的保加利亞公國。
然而,《圣斯特凡諾條約》不為英、法、德、奧等大國承認,保加利亞公國的建立問題最終在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定版。其他歐洲大國雖承認保加利亞公國的存在,但將其領土縮小到僅剩首都索菲亞和莫西亞地區,大量保加利亞人被留在了保加利亞領土之外。俄國曾試圖從同樣新生的羅馬尼亞劃得一些領土給保加利亞,但又擔心過分剝奪羅馬尼亞,會導致羅馬尼亞死心塌地投向德國,最終向其他大國妥協。
俄羅斯與奧斯曼簽署《圣斯特凡諾條約》
《圣斯特凡諾條約》比照歷史上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領土建立了保加利亞公國,《柏林條約》顯然縮小了保加利亞領土,導致保加利亞國內民族主義泛濫,走向了軍國主義外交——與德意志傳統相似。
二、德意志血統的沙皇統治斯拉夫人的國度
1879年,在俄國的支持下,巴滕貝格親王亞歷山大被推為保加利亞親王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是沙皇皇后的侄子,在圣彼得堡的俄國宮廷長大,曾在俄軍中服役,參加了第十次俄土戰爭。
統治初期,亞歷山大完全是俄國控制保加利亞的傀儡,外交上全方位追隨俄國,在俄國的影響下,1881年,他主導推翻了自由主義政府,并廢除了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1879年《特維爾諾沃憲法》,解散國民議會,仿效沙皇俄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由于無力應對國內矛盾,1883年,亞歷山大放棄了俄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同時向英、德、奧示好,并向自由派妥協,保加利亞與俄國漸行漸遠。1886年8月,在俄國策動的政變中,亞歷山大退位。
俄國扶持的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退位次年,來自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科哈利家族的斐迪南一世被推為保加利亞親王。斐迪南1861年出生于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是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和首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侄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堂侄、德皇威廉二世的堂兄弟,即位前在奧匈帝國軍隊服役。
由于擔心被俄國吞并,保加利亞的政治勢力希望新國王是一個與俄國毫無關系的人。對比亞歷山大,費南迪一世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德意志人,保加利亞上層統治階級與俄羅斯之間的斯拉夫情誼可謂煙消云散。
即位之后,斐迪南政治上開始掃清國內親英法的自由派政治勢力,軍事上加強與德國的合作,聘請了大量德國軍事顧問和教官,長期從德國克虜伯工廠購置軍備,甚至脅迫德皇威廉二世在魯爾為保加利亞專門開辟了一條軍用生產線,在軍事上完全德意志化。在正式從奧斯曼獨立后,保加利亞很快就被冠以“巴爾干的普魯士”名號。
為了彌補建國時的領土遺憾,在斐迪南的帶領下,保加利亞在一戰中加入了德奧陣營,德軍進入保加利亞鎮壓斐迪南的反對者。戰敗后,保加利亞元氣大傷,斐迪南被迫退位,讓位給24歲的兒子鮑里斯。
斐迪南一世
斐迪南在位超過30年,而新任國王鮑里斯三世自幼喪母,年輕而政治經驗和影響力不足,因此施政小心謹慎,對退位的老父親仍表現出依賴感,親德的斐迪南一世事實上仍對保加利亞政局保持著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即便清楚地意識到對保加利亞最好的選擇是在外交上中立,但一戰給保加利亞帶來的沖擊讓鮑里斯三世根本無力帶領保加利亞扭轉外交策略。
由于斐迪南一世對軍隊的多年德意志化建設,鮑里斯三世的軍隊普遍親德,對一戰后保加利亞所受的割讓領土、軍備縮減、支付22.5億金法郎戰爭賠款等待遇忿忿不滿,繼續表現出了極強的好戰性,并與國內民族主義右翼勢力結盟。
一戰爆發以來,保加利亞經濟凋敝,1912年至1919年,從被協約國占領和戰敗后被割讓的領土涌來了超過25.3萬難民,國內社會秩序暗流涌動,主張徹底共和的左翼黨派一度控制政府,威脅君主制。為鞏固統治,鮑里斯三世被迫向親德的軍隊妥協,并在軍方的影響下與德國越走越近。
到二戰爆發的1939年,德國進出口總額均位列保加利亞份額第一,成為保加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保加利亞的外交陷入被動,只能一邊倒向德國。
鮑里斯三世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的閃電戰對歐洲小國形成了很強的威懾,到1940年秋,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相繼加入軸心國集團,這三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均非德意志人。
為了催促保加利亞加入軸心國,德國將原本歸羅馬尼亞的南多布羅加劃歸保加利亞。斐迪南一世也捎來緊急口信,提醒兒子“切勿錯過志愿加入三國軸心的良機”。
到1940年底,蘇聯也表現出了吞并保加利亞的野心,鮑里斯三世終于結束了拖延戰術,11月,鮑里斯三世默認加入軸心國集團,允許德國在保加利亞境內的軍事存在。1941年3月,保加利亞正式加入軸心國集團,再次與德國結盟,站在了斯拉夫大哥的對立面。
二戰中的保加利亞在納粹德國的保護下領土擴大了約1/3
文史君說
保加利亞是一個斯拉夫國家,在19世紀巴爾干的動蕩中,其在俄國的支持下得以建國,但領土矛盾又讓保加利亞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與俄國漸行漸遠,最終投向了同時代一樣奉行軍國主義的德國陣營,依附德國并培養了一批親德的政治和軍事精英。
兩戰之間,保加利亞和蘇聯之間的斯拉夫情誼,并沒有因為德國被削弱而恢復,由于國內的種種矛盾,保加利亞繼續在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道路上一路狂奔,作為一個小國,繼續做著擴大領土的夢。在二戰初期,保加利亞政府的反復糾結,暗藏著對法西斯主義的反感,但當納粹德國丟出擴大領土的籌碼,加之擔心被蘇聯吞并,保加利亞最終屈服。
巧合的是,保加利亞與斯拉夫大哥均有擴大領土這一共同愛好,但也正是這一共同愛好,讓兩方互相提防。
參考文獻
Jani Yanev, BULGARIA IN WORLD WAR I, This Day in History, 2021.
R.J. Crampton,A Concise History of Bulga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作者:浩然文史?Andrea)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