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東西,“淘”出一堆《讀者》雜志,有的已經發黃,部分釘子已經生銹,都是很久以前的了,全部清理出去,毫不猶豫。
讀者
《讀者》可能是我最早接觸的一本文學雜志,差不多是初中的時候。緣由不是學校發放,也不是班級訂閱,而是“獎勵”。記得當時期末考之外的平時考試流行張貼“光榮榜”,紅紙黑字貼在墻上,大家都去找自己的名次,有點古代科舉發榜的意思,只不過頻次高得多。與之相應,學校得有點“表示”,要不就全然是精神激勵了。
最主要的獎勵就是發本雜志了,也可能是兩本。雜志名叫《讀者》,是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老師在雜志封面上寫個很大的“獎”字,圓珠筆寫的,當時墨水筆使用很多,但寫在光滑的雜志封面上顯然不行,印象中還是寫得比較好看的。字上蓋學校的公章,不是鋼印,經常糊掉了。除了《讀者》,似乎也發過別的雜志,只是不記得名字了。
也不全是獎勵雜志,有時會增加一本筆記本,硬殼的,那會兒可是稀罕物。記得有次還加了把鎖,聞所未聞,簡直奉若神明!而期末考則是發獎狀,每學期都有,回家用漿糊貼在墻上,當時家里的墻還是土質的,后來蓋樓房就不見了,估計撕下來也是碎的,付之一炬了可能,沒見著…
《青年雜志》
記憶中發了雜志也就大致看看里面的文章,多是文摘,就是當課外書讀的,擴大知識面,對作文水平提高顯然作用不大…也沒有細看,一直不知道是哪里的。后來讀的雜志多了起來,除了文摘類,各種純文學類、行業類、專業類等等都進入案頭,有的至今還在讀。
文摘類反倒越來越少接觸了,基本不會買了。單位一直有訂《讀者》,起初每人一本,一年下來就是幾十本,堆起來挺高,幾年就更可觀了,都放在家里。后來以辦公室為單位,數量就少了,也不會帶回去了,但偶爾看到還是會翻下目錄。不論哪種,都看得少了,很多壓根沒翻過,可能是碎片化閱讀不能滿足需求了,更傾向于閱讀整本著作。
一開始對《讀者》這個名字沒什么了解,不知何時聽說一個“野史”,說是原來不叫這么名字,國外有本雜志和原名字相同的,因為加入WTO,必須改名,言之鑿鑿,但也沒去求證。
有次突然想起這事,就去查了一查,發現過程似乎比這曲折得多。最初叫《讀者文摘》,美國有本雜志與之同名,不斷發律師函——當時離入世尚有十來年時間——要求更名,并尋求有關部門干預,壓力之下,改成了《讀者文摘月刊》,對方還是不滿意,抓住不放,最后改為《讀者》。這樣就完了嗎?非也,雜志的英文名又和對方重復,最終連英文名也改成了拼音,前后持續了幾年時間,就是今天看到的《讀者》了。
西安碑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