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入駐,大上海暗潮洶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打響,先是銀元之戰,再是“兩黑一白”戰爭。
上海的資本家們認為,中國共產黨在軍事方面有才能,可打100分;在政治方面由于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很好,可以打80分;在經濟方面共產黨缺乏人才,只能打0分。這場戰爭他們必勝無疑。
但很快他們被打臉,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此時這些資本家才明白,原來共產黨里也有懂經濟的能人。
那這位能人是誰呢?
他就是共和國“紅色掌柜”陳云同志,作為主管經濟的國家領導人,在當時他可是統籌著整個中國經濟。
01
臨危受命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中國大陸解放。經過8年抗戰,又經過國共決戰,中國共產黨所要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當時的形勢是十分嚴峻。
長期以來,國民黨政府由于要與中國共產黨決戰,不能不支付巨額作戰費用,而支付的方法之一是大量發行鈔票,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再則,1949年夏季全國又遭遇大水災,使糧食產量下降。
“據后來統計,1949年糧食產量比抗日戰爭前下降25%;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下降53%,消費資料生產下降50%。工農業生產一片凋零。”
要想收拾好這個“爛攤子”,并非易事。當時許多人都在懷疑:“共產黨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下治天下。”
誰來收拾這個“爛攤子”?毛澤東馬上想到了陳云同志。
1949年5月,陳云同志被召回北平。緊接著中央決定成立財經委員會,由陳云領導全國的財經工作。
陳云深知肩上的重任,那么整頓中國的經濟應該如何入手呢?
陳云在房間里慢慢踱步,思來想去。喜歡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陳云,在經濟工作中,向來主張分清輕重緩急,善于抓住重點。他曾說:“抓不住工作重點,那就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把握不住方向一樣。”
綜合考慮,他決定首先從中國的經濟命脈之所在——上海抓起。
02
銀元之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的。隨著解放軍的入駐,人民幣也跟著進入上海。
人民政府宣布以10萬金圓券換1元人民幣的價格進行兌換,同時宣布人民幣可以和銀元進行互相兌換,按1塊銀元兌1000元人民幣來定價。
上海大量的投機分子,迅速地搶購銀元,銀元的價格,迅速從1000元漲到了2000元,上海市民對人民幣開始產生懷疑。而大陸的金銀基本都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人民政府手里確實沒有足夠的金銀。
怎么辦?
1949年6月10日,上海政府發動銀元之戰,查封金銀投機大本營,逮捕投機首惡分子250名。第二天,銀元價格就從2000元跌到了1200元,物價也跟著普跌。
強制百姓使用人民幣,并不難,純粹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就可以了。
但靠槍桿子這一套,可以讓人們強制使用人民幣,但卻沒辦法穩定基本民生物資的價格。蔣經國在上海打虎,搞金元券改革失敗,就是這個原因。銀元之戰失敗后,上海的投機分子瞄準了“兩白一黑”,也就是糧食、棉紗和煤炭。
8年抗戰3年內戰,11年的歷史表明,物資價格必漲,不管怎么搞都會漲,而且是大漲特漲,誰囤積物資誰發財。
不法資本家趁上海處于新舊交替的混亂時期,囤積居奇,上海物價如同脫韁的野馬,難以控制,人心浮動。
03
“兩白一黑”戰爭
1949年7月19日,陳云啟程奔赴上海。他一到上海,就下大氣力抓“兩白一黑”。
陳云以為,在“兩白一黑”之中,煤炭只要保證不斷從北方運到上海,就能穩住。與不法資本家的斗爭焦點在“兩白”,尤其是糧食。上海的不法資本家大量囤積糧食,致使糧價上漲,造成百姓恐慌。
陳云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調查研究,他善于發現事情真正的來龍去脈,把握問題的根源。
經過調查,陳云認為上海需要每天供應300萬斤糧食,才夠市民消費,這是底線。想清楚后,作為中國宏觀經濟總調度師,陳云大將風范充分展現出來。
7月底,正值江蘇的早稻成熟,而且價格比上海低,陳云派人到江蘇大量購進大米,運往上海。
陳云又急令“東北自11月15日至30日,須每日運糧1000萬至1200萬斤入關”。另外,又從江、浙、皖以及東北、華中、四川急運4億斤糧食至上海。到了1950年上半年,上海國家糧庫儲存的糧食高達17億斤。
起初上海的不法資本家見了糧食就搶購,“吃”進一批又一批糧食。可是當大批糧食源源不斷抵達上海后,不法資本家雖“囤積”而“無法居奇”,最后不得不低價拋出,虧了血本,上海市場上的糧價也就平穩了。
從此,這些人明白了共產黨里也有懂經濟的能人。
在糧食問題上打不過共產黨,不法資本家把棉紗作為囤積的對象。上海投機商們開始囤積棉紗。一時間,在一個月里上海棉紗價格上漲了4倍!
陳云一邊從各地調來大量棉紗,按兵不動,一邊在1949年11月25日通令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漢、沈陽、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拋售紗布。
起初不法資本家還拼命“吃”進,到了后來“吃”不動,上海的國營紗布公司依然在大量拋售紗布,迫使棉紗價格恢復正常。不法資本家再度敗下陣來。
“兩白一黑”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在中國,連續12年的惡性通貨膨脹,終于自1950年3月起,被制止了。物價平穩,民心也就穩定了,中國共產黨也真正抓住了上海的經濟命脈。
陳云曾說,自己那時主管經濟,猶如挑著一擔“炸藥”:擔子的這一頭是物價,擔子的另一頭是糧食。不論是物價問題,還是糧食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都會像炸藥一樣爆炸,引起全國性的大動亂。
幸運的是,中國有了陳云,這兩擔炸藥都沒有爆炸。
毛澤東很贊賞陳云為制服物價飛漲所作出的貢獻,指出“這一勝利的意義不亞于淮海戰役”。
04
“統購統銷”
陳云在平穩了物價、平穩了糧價之后,稍稍喘了一口氣。但很快他就發現,他肩上的一擔“炸藥”,物價已不大會爆炸,但是糧食仍是個大問題,弄不好就會來個大爆炸。
1952年,國家收購的糧食為660多億斤,扣除返銷糧之后,只有560多億斤,差額達100億斤上下!中國人口眾多而耕地有限,糧食嚴重不足,成了困擾陳云的大問題!
1953年,東北又遭水災,糧食減產,糧食販子開始活躍,全國的糧販子一下子猛增到幾十萬人。這些糧販子開始囤積糧食,有些地方出現搶購糧食、哄抬糧價的現象。
糧食這個“炸藥”桶,已經在冒煙了!
1953年,陳云開始集中精力解決糧食問題。陳云研究了中國市場糧食的流通規律:糧食要從農民那里收購,然后由國家或商人售給消費者。
陳云以為,處理好中國的糧食問題,最主要的是處理好2種關系:一是國家跟農民的關系,二是國家跟消費者的關系。
為了處理好這兩大關系,陳云提出“又征又配”這一方案,就是說,國家對農民“征購”糧食,而對消費者則采取“配給”糧食。陳云的這一方案,后來被稱之為糧食的“統購統銷”。
在制定“又征又配”這一政策時,陳云曾經仔細研究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黨時期和日偽占領東北時期使用的方法,比較了德國和蘇聯使用過的方法,在研究、比較的基礎上,才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這一決議就是根據陳云的意見,由鄧小平起草的。
所謂糧食的“計劃收購”,被稱之為“統購”;糧食的“計劃供應”,被稱之為“統銷”。由于實行了“統購統銷”,陳云解決了糧食問題。
后來,統購統銷的范圍又繼續擴大到棉花、紗布和石油。在20世紀50年代,陳云針對物價、公債和鈔票的發行、糧棉油統購統銷、工商聯工作、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陳云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仍然主抓經濟工作,李先念協助陳云抓經濟。
李先念曾說:“我一生有兩個老師,一個是徐帥(徐向前),教會我打仗;一個是陳云同志,教我管經濟。”
據薄一波回憶,當時他向毛澤東主席匯報工作時,說到陳云主持中財委工作很得力,多謀善斷。毛澤東聽了,沒有說話,順手拿起筆來,在一張紙上寫了一個“能”字。
這一“能”字,可以說是毛主席對陳云能力及經濟工作的極大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