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今年的綜藝市場格局已定,不料Q4跑出一匹黑馬。
在事先宣傳有限、播放時間不占優勢(周四周五)、同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芒果TV的《再見愛人4》成為輿論場的最新話題擔當。貓眼專業版顯示,截止到第三期播出之前(10.31),節目在抖音與微博上營銷事件共計185個,微博相關話題閱讀數近17億,討論量也有84.7億。
《再見愛人4》的爆火,與嘉賓之一楊子有直接關系。有多少人被楊子在節目中的荒謬爹味發言氣到哭笑不得?又有多少人靠著審判楊子收割了一波流量?就連跟楊子一起錄制節目的上古網紅留幾手,都有靠發“楊難財”再度翻紅的可能。
根據數說聚合數據顯示,節目首播當天(10.17)楊子在互聯網的聲量上升了5251%,人到中年,折騰了大半生的楊子,終迎遲到的“走紅”。他是如何成為一檔情感節目的流量擔當的?還是讓我們從《再見愛人4》開始聊起。
爹味綜藝紫微星的誕生
說起《再見愛人》,你腦海里會浮現出哪個詞?
冷眼的第一反應是“體面”。即使婚姻瀕臨破碎,兩顆心已經無法再靠近,大部分嘉賓還是保持著體面,為自己的婚姻盡最后一次努力。
而楊子從第一次亮相,就打破了冷眼的認知。
他并不覺得自己和黃圣依的婚姻有什么不能彌合、非離不可的問題,就像他常掛在嘴邊的“圣依就是個小屁孩”一樣。這次參與錄制,更像是作為一家之主的他,來陪“孩子”胡鬧,哄“孩子”開心。
“哄孩子開心”也是一種人物動機。因為人物動機本身就是戲謔的、不認真的,這使得楊子在這檔節目中呈現出濃烈的“爹味”,他不是上節目來解決問題的,只是來“玩兒”的,所以他會居高臨下地教育所有人,自以為自己看透了一切。
或者可以說,在楊子自己看來,他和其他人的人物關系是不對等的,別人還處在第一層,他已經是Next Level了。
觀眾批評比較多的,“楊子和黃圣依回答問卷,最后只得到14分”,在冷眼看來倒不算什么過于嚴重的錯誤。楊子在節目中真正讓人膩煩的,是他隨時隨地打斷別人說話,并進行瘋狂地輸出與自我吹捧的行為。這就是由不對等的人物關系,誘發的爹味大舞臺。
三個家庭第一次見面時,楊子就貢獻了大量名場面——不聽別人說話,把自己擺在領導者的位置上,即使對別人的家庭情況一無所知,也不妨礙他爹味教育。
在大家聊極限運動時,麥麥說自己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不會去碰這些極限運動,旁邊的黃圣依也表示贊同。這時候楊子像發現了表演的聚光燈一樣,立刻插話“你們發現沒有,人有時候特別會給自己找理由”,為自己接下來的“根據統計全世界使用頻次最高的詞是:我”這段知識小課堂做鋪墊。
在夜間談話說到為什么不陪孩子時,楊子也根本沒有在認真聽黃圣依不滿的地方是什么,他只是想有個機會,在別人面前展示一下“我是收藏家、我白手起家、我懂傳統文化”。
他很像那種沒有眼色的中年爹味男領導,別人說什么不重要,他也根本不會去用心聽和記,他只是在別人的對話中捕捉一些關鍵詞,隨時揪住話頭閃亮登場來一場人生小課堂。
戲謔式的人物動機帶來的另一個影響,是楊子在行為方面的“失控”。他不認為這是一檔要認真對待的節目,節目中的規則對他來說是可以隨時打破的。
比如第一期節目的“藏手機”。
為了營造一個相對封閉且沉浸的環境,《再見愛人4》在錄制時就收走了所有嘉賓的手機。作為一個擁有六個微信號的商務人士,楊子和節目組玩起了貓鼠游戲。
把手機藏在胸口的楊子自以為天衣無縫,其實手機屏幕一亮完全不打自招。看見PD向自己走來,楊子迅速把手機轉移到土灶附近,而且面不改色地說謊說自己沒有手機,剛才發出聲音的是充電寶,口袋里鼓鼓囊囊的是房卡。
“這個人怎么能這么坦然地在那里撒謊?”觀察間的嘉賓被楊子的行為搞得很無語,接下來楊子自以為聰明地擋住所有攝像頭,掏出手機和人打視頻的行為更讓人大吃一驚——即使有著豐富節目錄制經驗的他們,也沒怎么見過這么不遵守規則的嘉賓。
隨地大小爹+無視規則隨心所欲,楊子簡直是集中年男人最不好品質于一身的大成者。這幾年就業環境的低迷,又讓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于吃足了時代紅利還要板起面孔教育人的中年領導積怨極深。
而楊子也終究是成為了大家的情緒靶子。罵楊子,是看不慣他在節目中的表現,其實也是為現實中被“大爹”迫害的自己鳴不平,這多種復雜的情緒助推著節目討論度一路破圈。
當然如果將爹味貫徹到底,或許看了幾期觀眾也就膩了。冷眼之所以看好《再見愛人4》的長線發展,是因為楊子這個核心人物身上藏著反轉的可能。
先是社交平臺上有人號稱“有點人脈”,透露“節目看到最后你會發現,最正常的是楊子”,真假姑且不論,但給觀眾留下了懸念鉤子。
其次,在第二期第三期節目中,楊子雖然爹味依舊,但已經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特質——看別人家的問題很準,說得也很在理,有成為觀眾嘴替的潛質;眼里有活兒,看見葛夕搬行李會立刻幫忙,“怎么能讓女孩拿行李了”,好歹身上有了點閃光點。
最后,楊子這個人因為有強烈的表演欲,所以他總是在偽裝與真實中拉扯著自己,這就讓這個人看起來前后矛盾,有種戲劇荒謬感。他確實招人煩,但不讓人窒息,觀眾看他更像是“看小丑”,而不會看一會就要暫停緩口氣。
比如反復說自己是商務人士很忙的他,在第三期節目拿到手機處理日常時,做出一副日理萬機的模樣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但似乎說的都是沒多少營養的廢話,更像是給生活中的朋友報平安。還有所謂的118金盆洗手會,明明是畫餅的空話,卻讓他說得有模有樣,充滿了荒誕感。
大家的批評對于楊子來說會不會是種困擾?冷眼覺得不會,他可是那種越被關注越興奮,沉浸在自己小世界不可自拔的人,從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種超絕鈍感力了。18天的旅行能不能讓這位大爹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冷眼已經迫不及待看楊子最新的表演了。
當爹味楊子遇上《再見愛人》
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雖然自稱企業家、創業者,但娶了個明星老婆的楊子并不算完全的綜藝素人。
除《再見愛人4》,從2011年至今楊子一共出演過10檔綜藝節目,而且在《婆婆和媽媽第二季》中他可是從頭錄到尾的整季嘉賓,卻并沒有引起現在這種“全民公憤”的討論架勢。
除了上綜藝以外,具有強烈表演欲的楊子也是直播間里的常客,但顯然那些直播內容也并沒有現在節目卡段的傳播范圍廣。
為什么楊子遇上《再見愛人4》能夠迸發出這么大的破圈能力?冷眼認為,這與IP本身有一定關系。
首先,觀眾對這對夫妻是有期待的。
楊子夫婦,特別是黃圣依這幾年的影視作品并不多,但因為黃圣依成名于電視臺還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普通路人中有較高認知度,因此他們的婚姻狀況總會被營銷號當作引流素材。換言之,江湖上一直有關于他們的傳說,所以當他們出現在節目中時,觀眾的好奇心是會被勾起來的。
其次,《再見愛人》IP設計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實驗場。
在18天的旅行中,他們被收走了手機,無法第一時間獲悉外界的情況。這意味著他們不能場外求助調整自己,在屏幕前“扮演”一個更符合大眾偏好的角色;在節目中遇到突發事件,他們也很難“求援”,這里的一切反應都是下意識的。
多種婚姻實驗的設計,表面上是在探究親密關系,實際上是挖掘人性。因為人在親密關系中走到絕路,一定和這個人本身的性格有關。
比如第二期的實驗“婚姻中的零分時刻”,簡單的一個裝置,就把楊子的自大、自負、敏感和自卑統統暴露在觀眾面前。他看到年輕的攝影師,第一反應是拋出“你叫什么”“你多大”等一連串問題,暗示對方“我比你資歷深,你沒資格問我”。
這本質上,就是內心自卑,要靠抬高自己、搶奪社交場上的主動權,獲得安全感的體現。
換言之,收手機、三個家庭獨自旅行18天的節目規則,營造了近似真空的場域,搭配這些直指人性問題的試驗,能夠“逼”出那個或許嘉賓自己都不知道的真實自我。
就好像看片會上主創人員感慨的,“真的沒有劇本,哪個劇本能寫出來這樣的情節發展你告訴我?”。
最后,是三個家庭獨立又交叉的設計。
這一點很巧妙,就像《歌手2024》靠著全live把觀眾從短視頻卡段拉回到節目本身一樣。獨立又交叉的方式,同樣把觀眾的注意力從吐槽片段帶回正片。
楊子是有很強的表現欲的,幾乎每個家庭的問題他都會插上一腳點評幾句。這就讓他的爹味發言不只局限于自己的part,而是貫穿于正片的每個角落。
因為出現頻次太多,觀眾對他的吐槽欲望也跟著大幅提升,不僅要自己吐槽和網友吐槽,還要看節目中其他嘉賓、觀察室成員如何銳評他。
一個楊子盤活了節目里所有板塊。過去在情感綜藝中被視為有些雞肋的觀察間,如今成為“嘴替大本營”。這一季觀察室嘉賓的金句,幾乎都來自于大家吐槽楊子:
黃執中的“我覺得認真分析這個人,會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傻子”、武藝的“我比黃圣依命好”、侯佩岑的“誰問他了”、Papi醬的“他真是我最討厭的那種中年男人”等等。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即使現在直播、短視頻已經方方面面入侵大眾的生活,但算法推薦下的它們,實際上是另一種繭房。楊子在直播間鬧得再歡,如果算法認為你不感興趣就不會給你推送他的相關內容。
但綜藝是不一樣的。它仍舊是最具傳播強度與烈度的文娛產品,而且它遵循著一定制作邏輯,即內容上有鋪墊、有高潮、也有懸念。這也是為什么楊子一直爹味,卻在《再見愛人4》中格外顯眼并造成廣泛討論。
爹味紫微星有多“吸引人”?就連每年要看大量節目的冷眼,都被楊子勾起了久違的追綜激情,把除了正片以外的加更版、悄悄話追了個遍,甚至幾次有再開個SVIP搶先看的沖動,就想看看他到底還能多離譜。
這不,第四期的預告又一次突破冷眼的認知極限,人竟然可以荒唐到這個程度。這也讓人更期待先導預告中,楊子失聲痛哭的名場面了——18天的旅途究竟能不能讓楊子發生真改變?刺激他反思自己的那個誘因會不會到來?倪萍老師說自己氣到睡不著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冷眼已經等不及看接下來的故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