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邊界不僅是由年輕人拓寬的,老年一代也在打開我們對于生活的想象?!?/p>
“七十幾歲正是為所欲為的年紀”
“原來這才是綜藝圣體”
“還得是老年綜藝才活人感十足”
近期,在綜藝《這是我的西游》里,73歲的唐國強老師憑借“清澈的言語”和“呆萌的反應”貢獻了多個名場面,網友們評論唐老師“七旬小伙有頭腦有體力”。
無獨有偶,《乘風破浪的姐姐》、《一路繁花》、《老有意思旅行社》等多個節目里,中老年群體的表現都受到網友們的熱烈關注,“七旬老人上綜藝”一度引起廣泛的討論。
(節目中綜藝感十足的老年群體)
在這些綜藝中呈現出的老年群體是鮮活而生動的,他們松馳地對待規則,坦然地展示自我,這樣的“活人感”給處于緊繃狀態下的年輕人一個情緒出口。他們擁抱老去的方式也給年輕一代打開關于年齡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節目回歸現實,老少代際之間也在向彼此的世界敞開窗口。我們需要這樣的視點,也需要這樣的對話,突破自身的刻板印象,看見不同代際之間的差異和呼應。
欣賞和想象人生暮色里的繽紛,可以讓我們更立體地對照自我的需求與渴望,打破線性年齡敘事,獲得活在每一個當下的勇氣。
1
共鳴:珍貴的“活人感”,放飛的自我表達
為什么“七旬老人上綜藝”能引起網友的關注和共鳴?
拿唐國強老師的綜藝首秀舉例,一方面,網友們在唐國強身上看到一種“反差感”。此前唐國強在銀幕上的形象通常是嚴肅的,比如他飾演的諸葛亮、雍正等經典角色。
但唐國強在綜藝中呈現出鮮活可愛的一面,比如被網友們稱作“馬冬梅式認人”的名場面,這樣“嚴肅-接地氣”的反差萌吸引了觀眾。
另一方面,網友們也在唐國強身上看到真實的“松弛感”,打破規則回歸本真,無形中暗合了年輕人的現實情感需求。
當在節目中被問到有加班需求怎么辦時,唐國強老師一句“咱們有《勞動法》,八小時工作制”被網友們稱為“50后整頓職場”,節目效果拉滿。
(綜藝《這是我的西游》片段)
一來不熟悉游戲規則,加上歲月打磨后獨有的底氣,老年群體的參與反而讓規則的尺度變得更靈活。
在綜藝《一路繁花》中,倪萍與賣土豆的摩梭族婦女聊天,了解到對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節目規則里姐姐們是不能花自己的錢的,但倪萍最后堅持用六十元買下土豆,對她而言真心重于規則。
(《一路繁花》里倪萍為摩梭族婦女送上祝福)
不管是公眾人物的形象管理,還是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大家在角色的框定中陷入一種害怕犯錯的緊繃狀態里。
在當下的功績社會,人們普遍受到功績社會目標的約束,被卷入設定的績效競爭,把競爭下產生的壓力轉化為對自己的消耗和懷疑。
當在職場中、在生活里被提出要求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證明“我能夠...”以及“我比別人更能夠...”,問題的解法變得有限。
但當聚光燈照向老一輩人,他們對世事更加洞明反而對自己沒有過多的包裹和約束,可以更坦然地“犯錯”,更真實地展示自我,這為屏幕前的觀眾提供了情緒支持。
(《乘風破浪的姐姐》里的葉童)
這一代年輕人重新開始崇拜葉童、唐老師、慶奶等老前輩,不是以仰視權威的目光,也不是用一種俯視衰老的態度,而是因為他們在老一輩身上找到了真正共鳴的地方——打破規則的松馳、不被定義的張揚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這樣更平等更真誠的視點里,我們可以逐漸彌合年齡帶來的代溝,擁抱代際之間的碰撞和生命經驗的重疊。
2
對話:“再聽老人言”,以真誠彌合代溝
引起網友們關注的除了綜藝中老一輩珍貴的“活人感”,也有他們與年輕一代的互動和碰撞。
在節目中,唐國強老師和年輕人們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動。盡管對一些流行熱梗不甚了解,唐老師卻有一顆年輕的心,很快就對各種“黑話”手拿把掐,也樂呵呵地享受游戲和挑戰。而年輕人也在唐國強那里領會到老一輩的敬業認真和樂觀自洽的性格。
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很大程度上被年輕人的話語壟斷了,老年群體的生活隱身于數字的洪流。因此當我們提到老年人,出現的聲音有時充斥著刻板印象和偏見——守舊、固執、啰嗦、糊涂等等。
在這樣的誤讀之下,部分人們可能會排斥溝通和表達,用一個簡單的“代溝”來解釋矛盾的產生。比如,受到廣泛討論的年輕人“沒福硬享”和老年人”沒苦硬吃“,實際上是兩代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但如果不了解彼此的真切訴求,就會演變為老一輩對年輕人貪圖享樂的職責,和小輩對苦難教育的埋怨。
(網友對老一輩“沒苦硬吃”的吐槽)
老少代際之間因為成長環境不同而產生的觀念差異不可避免,但是這并不應該成為對話的阻隔,恰恰是因為有差異,才更需要真誠的交互來了解彼此、走近彼此。
有一句老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一輩的經驗和沉淀最開始被視為一種需要遵循的權威,隨著社會環境迅速變化更迭,“老人言”因為無法適應當下的規則遭到忽視甚至摒棄。
但現在年輕人開始重新正視和傾聽“老人言”,并用一種輕盈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老一輩的話語和經歷形成映照。
(網友們分享“外婆一句話打敗我的焦慮”的經歷)
綜藝《老有意思旅行社》通過老少同行的旅行方式為老年游客實現人生清單。節目中呈現了不同代際的不同想法,比如兩代女性們一起討論有關生育的話題。
從老一輩口中“血脈延續=完整人生”到年輕一代更現實的考量和對生育代價的認知,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演變和碰撞,看到老少群體之間尊重和理解彼此的選擇,也看到他們借由對談完成對自己人生的和解。
(節目中兩代女性討論生育觀)
這樣的代際碰撞和互動不僅停留在屏幕里,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觸碰和融入更新的世界,年輕人也開始看見并欣賞老一輩的生活理念和珍貴品質。
“老人言”和“數字反哺”都不是單向的,當老少之間可以打開封閉的門,嘗試看到和了解對方的生活體驗,進而把彼此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真誠地對話,代際之間才能真正流動起來。
我們重新翻看泛黃的書頁,用新的墨筆寫下腳注,由此完成對于老去這件事的想象、和解和欣賞,也打破關于年齡的單一敘事和隱形焦慮。
3
想象:重構年齡敘事,連接當下與未來
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最后的旅程》里寫道,“老人既非將死之人,亦非等死之人,而是繼續活著的人”。
每個人都有成為老年人的一天,我們和老年一代的對話實際上是在和未來的自己對話,而我們對于綜藝中呈現出老年形象的討論一定程度上也映照了自身對于年齡、對于人生的想象。
(紀錄片《人生果實》)
在《一路繁花》中,劉曉慶被網友們稱為“真正的大女主”、“哪吒型人格”,她在節目中爬雪山要登頂,在高原上一路小跑,游泳一游就是幾圈,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都遙遙領先。就算人生經歷跌宕起伏,慶奶用硬核的生命力告訴大家“我的人生永遠是往前跑的”。
“希望我到七十歲也是這樣的”、“2025年我決定像慶奶一樣活著”,網友們以她為模板來想象一種更兇猛明亮的老去,并把她的態度和生命力對照到自己當下的生活里。
(《一路繁花》中的劉曉慶)
在綜藝里,這些老前輩們展示著人生暮色里的活色生香,讓我們看到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可以更加誠實地面對內心,更明確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以此打開寬闊的人生后程。
他們這種面對老去的態度緩解了年輕人們的焦慮,讓年輕人們在不確定的狀態中重拾一些面對當下的勇氣和面對自我的坦誠。
《閉經記》的作者伊藤比呂美寫道,“我就是赤裸裸的我,不加偽飾”。她在書里用詼諧輕盈的筆觸講述老去帶給自己的新的自由,也告訴各個年齡的女性“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人生啊,長著呢!”。
(《倫敦生活》)
“七旬老人上綜藝”是我們關注老年群體的小小一步,誠然節目上呈現的是光鮮和理想的一面,但也可以作為一扇窗子,讓我們重視成年晚期的生命價值,讓更多老年群體可以肯定自己人生的美麗。
“七旬老人上綜藝”也是我們打破單一年齡敘事的小小一步,老年群體向我們展示的松馳和自洽讓我們對于老去有了更豐富的想象,從而給自己底氣來擁抱當下。
當老一輩開始真實自由地面對老去、展示老去,當年輕一代可以欣賞和鼓勵這樣的呈現,我們對于年齡、對于人生的想象也因此拓寬。
(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