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德華在臺北演唱會唱完《中國人》后,綠媒集體破防了,為什么對一首歌如此敏感呢?原因很簡單——這首歌唱的,是所有華人心底最深的民族認同感。
劉德華的《中國人》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一種象征,一種讓人自豪的精神共鳴。歌詞里面也都充滿力量,把全球華人凝聚在一起。對臺灣某些綠媒來說,聽到這歌,仿佛是在戳他們的痛處,因為他們害怕這種跨越海峽的情感共鳴,把那些人為制造的“文化隔閡”撕開。
所以當劉德華在舞臺上,坦蕩地唱著《中國人》,而臺下的觀眾也隨著旋律響亮地合唱時,大家會被自然地被牽引,找到歸屬感。于是,綠媒要攻擊劉德華,也要攻擊劉德華在臺灣即將上映的新片《焚城》。
作為一部高投入的港產災難片,《焚城》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其緊張刺激的災難場景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更在于它對“洋垃圾”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過去,我們常常將港片視為情懷的寄托,但《焚城》則以實際行動證明,港片不僅僅是懷舊的情感符號,更是在時代洪流中煥發出新的力量。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具社會責任感的港片,能夠與國際大片相抗衡,討論一些全球性的熱門話題,而也恰恰是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怕了。
說到底,無論是電影《焚城》中的社會現實,還是一首歌里的民族情感,真正讓某些人“破防”的不是歌詞或影片本身,而是背后那股無形的情感力量。這是一種跨越地域的認同,這種認同讓人們從歷史和文化中汲取力量。
或許有些人可以無視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力量一直都在,而且在臺上、在臺下、在全球華人的心中,流動著、燃燒著,怎么也擋不住。
這份認同感,才是真正讓綠媒害怕的東西——因為他們清楚,越是打壓,越是掩蓋,這股力量只會更加強大,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所以他們反對劉德華的《中國人》反對劉德華的《焚城》,反對劉德華這個人。
但我覺得很慶幸的是,劉德華在唱《中國人》的時候,臺下面粉絲們跟著一起唱,即將在臺灣上映的《焚城》也預售非常好,這是電影和歌曲的藝術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