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北省晉州市和武強縣分屬石家莊市和衡水市,在明朝卻同屬真定府管轄,但武強屬深州管轄,并不歸屬晉州,兩地直線距離有80多公里,這樣的距離別說在明朝,就算是在現(xiàn)在,如果說歸成一個政區(qū),仍然遙遠。不過在明朝末年,曾有負責監(jiān)督和彈劾官員的科道官向皇帝建議把武強縣并入到晉州,這個建議遭到了武強縣士紳民眾的抵制,最終是由一個從九品的官員向皇帝上書,武強縣才得以保留,并入晉州一議停止。
今天地圖中的晉州和武強縣位置示意圖
那么,當時為何要把武強縣并入150里外的晉州,這個從九品的“芝麻管”又是如何打動皇帝而把武強縣保留下來的呢?
發(fā)生這件事情的時代是在明朝末年,武強縣一帶頻遭農(nóng)民起義軍和清朝軍隊的侵擾,居民或逃亡、或被擄掠,正是這樣,當時的科道官員考慮到要抵御清軍的入侵,要統(tǒng)籌人力、物力等資源,形成拳頭優(yōu)勢,于是建議因武強縣“縣小民稀……慮其難守,議請歸并,以為權宜保全之計”,把武強縣取消,并入晉州。
消息傳來,“壯士激烈,父老流涕……滿邑驚惶,吁天無門。”(辛繼烈《題留武強疏》),武強縣上下紛紛到府至省托關系、走后門,意圖保留住武強縣,最終由武強縣人氏,在京城任“鴻臚寺序班”的辛繼烈上書皇帝,才實現(xiàn)這一目標。
《大明會典》中的鴻臚寺以及序班的職責
鴻臚寺主掌朝會賓客、祭祀燕饗、贊導禮儀之事,是朝廷的“九寺”之一,雖然看上去十分重要,但是辛繼烈的官職為“序班”,品級僅是從九品,相當于今天的“副科級”干部,也就是在縣里所稱的某某局副局長之類,其職責就是在祭祀郊廟、朝會、宴饗、經(jīng)筵講學、冊封、進呈歷書、進獻春牛、傳達皇帝旨意時,讓官員按照自己的品級,站準自己的位置,引導好官員行禮。
辛繼烈雖然品級低下,但是由于工作性質(zhì)的原因,可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皇帝和朝堂重臣身邊,還是有機會讓自己的奏書到達內(nèi)閣與皇帝案頭的,所以在關鍵時候發(fā)揮了作用。
當然,朝廷能采納辛繼烈的奏書,不只是他的工作原因,他奏書的內(nèi)容也寫得很是精彩,相信這也是打動朝廷與皇帝的重要因素。
辛繼烈《題留武強疏》全文
在奏書中,辛繼烈主要表達了五個方面的意思:
一、說忠義。他說道:“臣鄉(xiāng)直隸真定府武強縣,城池雖為湫隘,士庶頗知忠義,止務樸實,不事紛華。”并且舉了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南下、崇禎十五年(1642年)境內(nèi)綠林嘯聚、崇禎十五年下半年李自成自南而來等戰(zhàn)斗時,武強士紳、民眾不但出兵員,還捐出金錢、購買藥品,并且還沒有動用國庫銀兩,既保障了家鄉(xiāng)安全,還給朝廷軍隊輸送了兵員,這都是“為朝廷封疆”,保全國家安全的忠義之心!
二、說實情。當科道官向朝廷上奏要讓武強縣歸并晉州后,全縣上下均“壯士激烈,父老流涕,皆欲捐軀守城,紳衿各具千結,已申道臣在案”除了想以身軀阻擋這件事外,士紳還紛紛向科道員申訴,表達自己的意愿,全縣上下對這件事十分驚慌,哀嘆向天子申訴無門。
三、說苦衷。為什么武強縣上下對這件事抵觸這么大呢?其實在歸并之后有很多不便之處,最主要的就是距離,武強縣距離晉州有一百五十里之遙,并且中間還隔著多盜匪的深州和保定府束鹿縣,在去州城辦事和繳納稅糧之時“士庶能無翼而耶”,士紳和庶民卻沒有翅膀而能夠到達。如果一旦合并,武強縣這里就沒有了官員,縣城也成為廢城,哪怕武強再小也無法得到保全。另外,縣民的房屋、墳地都在這里“室廬在焉、塋墓在焉”,又有誰能夠割舍呢?再加上“嗣后萬有一虞,晉州能以鞭長遂及馬腹乎?”如果之后萬一有事,距離晉州又這么遠,那么救援的話拍馬也來不及了。
四、說能力。說了一大堆困難,怎么才能達到既不撤縣,又能讓武強縣的疆土不落入敵手呢?這個奏書里提到在武強有個好“帶頭人”,就是縣官鄭錫,年方三十,是丙子科進士,又是武將世家出身,防御有方,如果不撤并武強縣,讓他能夠繼續(xù)發(fā)揮作用,是能夠防衛(wèi)好朝廷疆土的。
五、說決心。奏書里提到“武強城雖小而易守、民雖寡而寔和”,城小好防守,人少但是卻十分團結,并且全縣上下有“闔邑誓死堅守,無殉國之氣,百折不回”決心。
六、說自身。辛繼烈說道:“臣效職五載,惟知兢兢朝儀,未敢輕奏一疏”,他任這個職務五年了,一直兢兢業(yè)業(yè),不敢輕易上書,但是武強歸并晉州一事實屬迫不得已,只能“不得不哀鳴于君父之前也,伏祈勅下,仍縣制之,舊庶一邑獲安,而孑遺可保矣”,苦苦哀求。
1547年《大明輿地圖》中的真定府
正是有了辛繼烈的這個有事實、有依據(jù)、有感情、有哀求的奏折打動了皇帝,于是在崇禎十六年正月(1643年)令戶部“查議”,最終達成不予歸并的決議,但是在“部議”的最后要求:“嚴飭該縣,紳衿士民協(xié)力捍御,共保危城,倘只避目前遷徙之勞,而貽后日無窮之悔,則在地方官及辛繼烈從長籌度,臣部不任其咎也”,雖然不歸并武強縣了,但是該縣士紳民眾要齊心協(xié)力共同捍御敵人,如果僅僅是為了避免遷徙之勞而沒有歸并,造成悲劇,其責任則由武強縣地方官員和辛繼烈共同承擔,戶部不承擔這個責任。
而在事實上,這個奏書以及“部議”完成之后的第二年,明朝就滅亡了,也就沒有人來追究武強官員及辛繼烈的責任了。不過,武強縣卻得以保留,這也是因此事而帶的最大的收益吧。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